36kr 2024年12月06日
4个让你每天过得更开心的小技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年底工作忙碌,更要关注身心健康,保持张弛有度。本文分享了4个简单易行的技巧,帮助你提升生活幸福感。首先,设计对未来的期待,为生活注入动力和目标;其次,整理收藏夹,尝试新的方法和可能性;第三,准备工作间隙转移注意力的储备,避免大脑过度负荷;最后,维护记录生活点滴的相册,用美好回忆对抗压力和焦虑。这些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管理时间、提升效率,并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让你在忙碌中也能保持轻松和快乐。

🤔 **设计对未来的期待,提升生活动力:** 人类活在期待中,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能对抗负面情绪,提升压力耐受力。建议定期思考自己想获得什么,并将其安排到日历上,作为未来奖励,为生活注入动力和目标。

📚 **整理收藏夹,尝试新方法:** 收藏夹里积累了大量内容,但阅读和实践速度有限。建议整理收藏夹,看到感兴趣的方法就立刻尝试,不求完美,只求体验,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可能性。

🎬 **准备工作间隙转移注意力的储备:** 大脑无法真正“什么都不想”,工作间隙需要转移注意力,避免大脑激活负面信息。建议准备一些需要专注思考、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如小说、纪录片、游戏等,帮助大脑放松和恢复精力。

📸 **维护记录生活点滴的相册:** 美好的回忆能对抗压力和焦虑。建议维护一份记录生活细节的相册,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在需要的时候翻看,唤醒积极情绪,提升抗压能力。

大家好呀。

随着时间悄悄到了年底,感觉许多人的工作也开始变得更加忙碌。

不过,越是忙碌,越要注意情绪和心理上的健康。尤其要注意张弛有度,给自己适当的喘息空间,让精力得到恢复,避免过度的耗损和疲劳。

所以,今天的推送,我想跟你分享4个简单的技巧,帮助你让每天过得更轻松、更开心。

希望今天的推送,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1.设计一种令自己「对未来感到兴奋」的期待感

人是一种活在期待里的生物。许多时候,令我们感到开心和幸福的,其实不仅仅是当下过得如何,更重要的或许是对未来抱持着什么样的希望。

就像我经常讲到的一个例子:为什么我们会「报复性熬夜」?很多时候其实就在于:我们对过去的这一天感到不甘心,对未来的新一天又缺乏期待和兴趣,因此下意识地想让这一天留得更长一点,不想让它过去。

因此,一个对抗「报复性熬夜」的好方法,就是为自己的第二天设计一种期待感:可以是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做一件令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可以是去挖掘和延伸一个很好的点子……

同样,生活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当下的生活感到麻木、无聊、疲惫,其实更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我们对看得见的未来缺乏期待和兴趣,觉得一切都不过如此,不会有什么变化,也不会有什么乐趣和惊喜。

我们总是在说「意义感」「价值感」—— 这些词可能有些大,但它们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句话:

如果把生活视为一种投资,那么未来有什么看得见的回报,是值得我当下继续去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所以,许多人一旦感到无聊了,就去寻求娱乐,来逃避无聊、消磨时间,这其实是治标不治本 —— 你越是逃离「当下」,越是会感到未来缺乏期待,就越会对当下感到无聊和厌倦。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能够经常去「邂逅惊喜」。

不妨先找一个时间,让自己不受打扰,静静地问自己:

有什么事情是能够让我感到快乐的?

我发自内心地想得到什么东西?

有什么话题能够让我产生兴趣?

如果现在有一段不用操心的时间和足够的钱,我最想做什么?

可以是购买一件产品,参加一个活动,学习一个领域,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诸如此类。

然后,把它们安排到日历上,作为给自己的奖励。最好是设定在一个较远的期限,时间以一周到几个月内为宜。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在为未来制定计划。根据2020年的一项研究,积极主动地为未来制定计划,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对当下压力的耐受和抵抗力(Polk等, 2020)。

原因很简单:积极主动地规划未来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感到「未来是有盼头的」,这相当于给了大脑一个承诺,告诉大脑:撑一撑,很快就有奖励了。从而,大脑能够更好地为当下的经历和遭遇赋予意义,帮助我们抵抗负面情绪的侵蚀。

不妨把一整年做成一张日历,当你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就把它安排到某个具体的日子上,慢慢填充这张日历。

当你疲惫的时候,陷入压力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看一看,让自己想象一下未来美好的景象,为自己提供力量和支撑。

2.安排一个把收藏的内容拿出来试用的时间

你的收藏夹里,囤了多少篇待看的文章,一直都没去看,放着积灰?

在我写这篇推送的时候,我看了一眼自己的收藏夹,发现也有300多篇了。

别担心,我今天不是来劝你「清空收藏夹」的,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毕竟我们阅读、消化和实践的速度,一定不可能快得过把内容放进收藏夹的速度 —— 如果不正视这一点,那未免有点过于苛刻了。

但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是整理自己的收藏夹,大致浏览一遍里面的文章,如果发现有自己感兴趣的方法,立刻拿出来试用一下。

不需要追求做得很好,也不需要把它变成习惯,你所需要做的只是:看到一个感兴趣的方法,立刻安排一个时间,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手感怎么样,对自己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这就足够了。

如果它适合你,那么你自然而然会给它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去把它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如果它不适合,那么你也为生活提供了一个新鲜刺激,让自己尝试了一种不一样的可能性,为生活创造了一个新的「触点」。

兴许在不远的将来,这个触点又能够发挥新的作用,为你接触和涉猎其他的技能、知识和方法,提供一个落地的可能性呢。

具体怎么做呢?可以参考我自己的这套流程。

首先,安排一个整理收藏夹的时间,可以是每天忙完该做的事情之后,拨出一点时间,作为休息和心情的调剂。

整理的适合,可以按任何顺序、按自己的喜好,随意打开里面的文章。不需要做复杂的笔记,甚至不需要看完,一旦看到里面有一个你感兴趣的方法,就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能不能立刻把它用起来?

如果可以,那就停止「整理收藏夹」,因为今天的目的已经达成了。转而试着把这个方法用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自己动手试一试。

如果不可以,那么就安排一个日期,把它记录到待办事项上,等到了对应的日子时,优先去做它。

这里说的「方法」,可以是广义上的:比如一个技巧,一套步骤,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个工具,甚至是一个思维方式,一个观点,都可以。

重点在于:要去寻求它跟你内心的联系和接触,捕捉住那个「咦,它好像很有意思,我能不能用一用」的瞬间,立刻让自己动起来,不顾一切先行动试试。

如果它是一套步骤或工具,那就立刻试用一下看看;

如果它是一个观点或思路,那就试着写一下自己的理解;

如果它是一个案例或故事,那就给它找几个能去佐证和支撑的想法。

你会发现,只是养成这么一个小习惯,生活就会立刻变得更为多姿多彩,更加充满「获得感」。

3.准备一套工作间隙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储备

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工作累了,就是要放松,要休息,要让脑子放空,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

其实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脑是不能「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运转,如果你不给它一个前台的任务,那么它就会激活许多后台任务,去反反复复地反刍。

这就会带来一个不好的后果:由于大脑「威胁识别」功能的作用,它激活的后台任务,往往都是偏负面的信息,可能是对自己过往犯错的思考和咀嚼,也可能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的预演,但无论如何,一定不会是让你开心和快乐的事情。

久而久之,你会感到怎样呢?你会觉得自己的精力和能量在不断流失和耗竭,总是容易想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总是感觉没有能够彻底放松休息,明明什么都没干了、但还是觉得大脑很累……

所以,更好的休息方式是什么呢?是转移注意力,用新的、跟工作全然不同的任务去填满大脑的「前台」,尽量避免它运行过多的后台任务。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定信息量的,能够吸引你专注沉浸进去的小说、纪录片、影视剧;

能帮你进入心流状态,需要你全神贯注投入的游戏;

自己写到一半的内容,比如文章、读书笔记、思考和见解、评论和观点……

简而言之,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需要跟工作全然不同,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工作的场景中抽离出来,避免工作的信息驻留在后台之中,持续对我们造成压力;

二是需要你专注地动脑思考,最好是能够引领你进入心流状态,不能只是被动接收信息,什么也不干。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大脑,让大脑把更多资源投入前台,减少后台激活的任务。

举个例子:看一部纪录片,不要倍速,不要拉进度条,试着让自己沉浸进去,随着镜头去观察,思考,让注意力从你身上转移开来,转移到镜头之下的世界里,去投入地感受和品味。

这样半小时下来,你会感觉浑身轻松、精神抖擞,像是做了一个大脑按摩一样,非常舒服。

所以,平时有空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去找一找,准备一些这种类型的储备,供自己在工作的间隙用来「换换脑子」。这才是最有效的休息。

4.维护好一份记录生活点滴细节的相册

对抗恐惧、压力、挫折、焦虑……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美好的回忆去压倒它。

比如:打开你的相册,翻出那些让你难忘的、美好的记忆。可以选择一张照片,问问自己:这张照片是在什么场景下拍摄的?它带给你的美好回忆是什么?你还能不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受到当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和心情?

也可以翻出自己记录的日记,找到让你开心或感恩的记录,问问自己: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是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开心?你还能否回想起当时那种开心的感觉?

这可以非常有效地舒缓你的精神,激活你的副交感神经,让你感到放松,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下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平时有空的时候,去维护和完善一份「生活记录相册」,就特别重要。这样在你需要的时候,才能及时拿出来。

如何设计这份「生活记录相册」呢?我自己的做法是这样的:以项目为单位。把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归类成一个个小小的「项目」,再把每一个项目做成一个文件夹。

这些项目可大可小。举个例子:大可以大到「家庭装修」:你家里需要装修了,可以把你和家人在这段时间里交流讨论的聊天记录、找来的参考案例、自己产生的想法和灵感、画下来的草图、施工前和施工后的对比照片等资料,收集起来,放到一个文件夹里面,写清楚前因后果来来龙去脉。这就是一个生活记录项目。

小,则可以小到一次探店。比如你去体验一家店,可以把你找到它的过程,拍下来的照片,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想法,乃至于跟店员和老板的聊天对话等,都保存和记录下来,放到一个文件夹里。这也是一个生活记录项目。

再比如,你跟家人一起去哪里玩、见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一起看了什么电影、有些什么有意思的讨论……这些,都可以记录和保存下来。它就是让你的生命得以充盈和美好的回忆。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朋友圈的升级版。它可以承载你在整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你经历、体验和回忆的外化,并且完全属于你自己,无需分享给任何人看(除了家人之外),只需要对你自己负责即可。

进一步,当你有了这么一个项目之后,你还可以把它视作一个主题,去做一些收集和打卡,有意识地把这个主题补充完善,让生活有更多的方向和目标。

举个例子,比如你对咖啡馆特别感兴趣,那就可以做一个「100家咖啡馆探店打卡」的项目,在有空的时候一项项去探店、记录。

这相当于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支线任务」,并把自己每天的行动跟它挂钩。

如果你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缺乏兴趣,不妨试一试,也许它能够帮你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闲聊时刻——

1)第三点里讲了「大脑是不能什么都不想的」,所以不要企图通过发呆来休息。但其实有一个场景是适合发呆的:那就是刚学完新知识之后。

这时,你发呆的话,大脑就会把注意力从前台转移到后台。而由于我们刚学完新知识,大脑会将它们放入后台里面,在后台「回放」这些新知识,这会非常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它们。

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技巧。: )

2)欢迎大家分享可以用来作为工作间隙填充和转移注意力的事物,比如小说、综艺、影视剧,都可以,互相交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生活技巧 情绪管理 压力缓解 幸福感 时间管理
相关文章
最近在学习精力管理,分享下《五种时间》这本书的笔记 1.人在意气风发时,精神抖擞地做一件事其实不难。难的是,在冗长得看不到头的枯燥、迷茫、压力、疲惫里,...
情绪起伏大怎么办? 我觉得情绪起伏大本身,不一定构成问题吧?情绪起伏是很正常的,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这个时期多巴胺分泌就是很旺盛。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样很...
如果社会新闻上热搜你不关注,反转后你也不关注,你就省下了双倍的时间☝?
刚在微信读书打开阅读《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书的扉页写着:“人生中的事分为两类,你能控制的,你不能控制的。 不能控制的包括:已发生的事,你的记忆,别...
很多人问我怎么寻找自己的北极星。答案是四个字:格物致知。 意思就是,你需要不断自问自答,探究你自己的问题。 探究的方向有两个:1️⃣ 你在恐惧什么?2️⃣ ...
一口气看完的一本书:如何维持长期关系,值得深思。 高级的人生态度,就跟一个人做事业其实是一样的,要讲究纵向延伸,去跟一个人在情感上探索出更多情感碰撞,...
一个反常识的观点:重要紧急四象限最关键的是不重要不紧急。 因为不重要不紧急,它们常年被忽视堆积如山。你在垃圾山中生活,呼吸污浊的空气,眼前垃圾遮天蔽日...
⭕ 如何成事 --- 成事=人×精力×技能×工具×时间 → 事 有太多事要做,没有足够的时间,无法成事;比如宝妈带俩娃,已经焦头烂额了,还想干副业,没有时间; ...
我也对自己有过相同主题的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 当我莫名烦躁、自我怀疑、自我攻击的时候,基本是以下几种情况: 1. 没睡够/睡得不好 2. 2天没阅读长内容了 ...
Kroolo - 唯一的人工智能智能生产力套件,每周可节省 10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