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31日 09:44
我们为什么认不准青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文化中青色含义模糊,不分蓝绿。认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语言标签影响我们对颜色的感知,英语使用者因语言分界线而感知失真,而塔拉乌马拉语者因单一词汇而感知更真实。实验表明语言分类非真相,连续光谱被人为边界割裂。

🔹中文古时将蓝绿统称为青,古人视青为东方色,涵盖蓝绿甚至灰黑,体现模糊包容性,非不精确。

🌈认知科学家实验对比英语与塔拉乌马拉语者对色卡判断:英语者因语言标签将连续色谱割裂成蓝绿两半,而塔拉乌马拉语者因单一词汇感知更真实,验证语言影响思维。

💡实验设计巧妙:通过分步提问使英语者对同一色卡产生蓝绿矛盾判断,当语言标签失效时,其感知恢复随机性与物理真实,证明分类工具非真相。

🏮汝窑天青色为例证:宋徽宗钦定的天青色介于蓝绿之间,需烟雨天气回合才能烧出,体现古人不强行区分颜色边界的智慧,追求自然融合之美。

🌟结论:语言分类是人类交流工具,却割裂连续世界,古人统称青色非缺陷,而是对模糊性的接纳,现代可借鉴此智慧,在精确中保留色彩本真。

青,在中国文化里无处不在,青铜器、青花瓷,可你要问青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却说不清。

?青天大老爷,天不能说是绿的吧。

绿?上海的青团明显偏绿,说青春,也是那种绿意盎然的生命力。

更奇怪的是,我们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说“春来江水绿如蓝”,蓝绿之间,还能转换的?

其实,中文在很长时间里根本不分蓝、绿,统一叫青。古人说是“东方色也”,从蓝到绿甚至灰黑,都可以是青。

这种模糊,现代人看来是缺陷——不精确、不科学。我们不也常说“不要黑白不分”吗?可古人为什么偏要“蓝绿不分”?

会不会,不分才是对的?

这个看似荒谬的想法,引起了认知科学家的注意。他们想知道:当我们看颜色时,真的只是在用眼睛吗?还是语言也在影响我们?

一、蓝绿之分:一场“钓鱼执法”实验

认知科学家凯伊和肯普顿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们找来两组人做了一个“钓鱼执法”般的心理学实验:

    塔拉乌马拉语组:只有一个词siyóname指代所有蓝绿色,类似中文的青。

任务很简单:看三张色卡,颜色从左到右平滑过渡。然后问他们:“哪一块颜色和另外两块最不一样?”

关键是:三张卡片在色谱上是均匀分布的,物理距离完全相同。

结果非常有意思,英语使用者几乎每次都“看错了”

    中间色卡略偏绿时,他们觉得它离绿色更近,判断蓝色“最不同”;

    中间色卡略偏蓝时,他们觉得它离蓝色更近,判断绿色“最不同”。

30次测试,29次都是这样。他们的大脑在作弊——语言中的“蓝/绿”分界线,像一道看不见的墙,把本该连续的色谱硬生生切成了两半。中间那张卡片一旦被语言“归类”,就被推向了某一边,人为放大了色彩差异。

而塔拉乌马拉语者呢?他们的判断是随机的。

没有绿这两个语言标签干扰,他们看到的就是三张均匀分布的色卡——哪边都差不多。换句话说,他们看到的才是真实的物理世界。

语言,让英语使用者的感知系统失真了。

二、这能证明语言决定思维吗?

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语言真能决定我们的思维?

科学家们也有同样的疑问。于是他们设计了第二个实验——如果让语言“失效”,会发生什么?

这次不再同时展示三张卡片,而是分两步:

第一步:展示绿色卡和蓝绿卡 “中间这张,是不是比左边更蓝?”你看了看:“对,更蓝。”

第二步:遮住绿色卡,展示蓝绿卡和蓝色卡。“中间这张,是不是比右边更绿?” 你又看了看:“对,更绿。”

妙就妙在这:同一张卡片,你刚说它“更蓝”,现在又说它“更绿”。它到底是蓝是绿?你的大脑懵了,无法把它归类了。

第三步:问最终问题“哪边差异更大?左边两张,还是右边两张?”

结果呢?

英语使用者的判断瞬间变“准”了。没有了语言标签的干扰,他们的判断和塔拉乌马拉语者一模一样——都是随机的,符合物理真实。

塔拉乌马拉人至今仍用一个词指代蓝绿,不是落后,是他们的世界不需要这条线。当工业文明需要精确标记每一个色号,当商品社会需要区分每一种包装,语言才被迫越分越细。

实验让我们看到:分类是工具,不是真相

当语言的分类失效,英语者看到的世界瞬间变了——不是变模糊了,而是变真实了。他们终于看见了塔拉乌马拉人一直看见的东西:一个没有人为边界的连续世界。

三、结语

蓝与绿的边界,是我们用词语在连续的光谱上划下的一刀。这一刀,让我们能指认、能交流,却也让我们看不见边界原本的模糊。

古人说,可能不是看不出区别,而是选择不去区别。

天青色等烟雨,不只是诗意,更是真实。据传汝窑的工匠们知道,只有在烟雨将至、天地间水汽氤氲的那一刻,才能烧出这种专供皇室的极品之色。那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宋徽宗梦中所见、钦定为汝窑唯一的色彩——不是纯粹的蓝,也不是简单的绿,而是介于其间、可遇不可求的青。

下次,当你看见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试着不要急于给它命名。

也许那一刻,你就能看到青。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青色 语言与思维 认知科学 色彩感知 文化哲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