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2月21日
有效解决问题的五种思维方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介绍了五种简单但有效的思维方式,旨在帮助读者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事物,摆脱不必要的压力,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些思维方式包括:思考如何帮助未来的自己、评估最担忧结果的可能性、向榜样对齐、采取行动提高事情变好的概率,以及将时间拉长以减轻焦虑。通过实践这些方法,读者可以培养更积极的心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整体幸福感。

💡“我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未来的自己?”这个方法旨在解决拖延问题,通过将未来的任务分解并提前安排,减轻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从而更从容地面对挑战。

😟 “我最担忧的结果是什么,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这种思维方式用于对抗“灾难性想象”,通过量化最坏结果发生的概率,帮助人们摆脱非理性的焦虑,更理性地看待问题。

🦸 “如果是某某看到我这样,他会说什么?” 榜样对齐法通过模仿榜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应对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困扰,提供冷静和客观的视角。

🍀 “我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行动,来提高事情变好的概率?” 这个思维方式强调一切都是概率,通过采取行动来提高积极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使微小也要积累,从而改变事情发展的方向。

⏳ “把时间拉长,它还会显得可怕吗?” 心理距离法通过将目光放长远,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减轻焦虑感,找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自信。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能力和经验,但容易被人忽略的是,我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其实可能更重要。

不够良好的思维方式,会为我们平添压力,制造许多阻碍和挑战;而好的思维方式,则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去行动。

因此,今天的推送,我想分享5个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

它们能够帮你用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摆脱无谓的压力的困扰,更有效地着手去解决问题。

1. 我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未来的自己?

这句话是针对拖延症的。

拖延有很多种原因,有非常复杂的机制,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有一个共性:让我们感到痛苦的,其实不是拖延导致的结果,而是我们意识到“我正在拖延”这件事本身。

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会对大脑造成认知失调,产生巨大的不适感。

拖延令我们感到痛苦的,其实是这么一种认知失调:理性上我知道我不应该拖延,但感性上我就是不想去做。

因此,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拖延带来的痛苦,唯一的方法当然就是“立刻去做”——但如果这么容易的话,世界上就不存在拖延症了。

每个人拖延都有自己的理由,可能是害怕失败,可能是不愿面对困难,可能是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也可能是单纯喜欢那种临近截止期限、肾上腺素狂飙的感觉……

所以,一个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养成这么一个习惯,平时在有空的时候,多问问自己这句话:

我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未来的自己更好地处理各种事情和挑战?

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把未来的事情拆散、分解,并安排到现在“提前”去做。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安全感:我并没有真的在拖延,而是在为未来“未雨绸缪”。

重点不在于你真的做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好好地利用“什么都没做”的这段时间。

举个例子:我每周四都会发一篇推送,尽管大多数时候都是周四才开始动笔,但我一定不会拖到周四才开始构思。我可能会在周末开始考虑选题,周一开始构思大纲,周二开始查询资料……

这样,当我周四动笔时,就能够做到心里有数,不需要完全从零开始了。

前述的这些准备事项,我也是放在闲暇的时候做,有空就随手做一点。像这样将这些“举手之劳”汇集起来,就能够为我提供充分的安全感和支持感。

同样,如果你有一个任务需要去做、但还没开始,或者你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一直拖着还没动手,又或者你就是习惯了等到临近截至期限再行动……都不妨将这个方法用起来。

在每一天工作和生活之余,利用碎片时间将任务“化整为零”,让自己更加有底气。

它不在于一定要把任务提前完成百分之多少,而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来抵消掉自己对于“拖延”这件事的懊悔和排斥,从而调整好心态,让自己能够用更从容、更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2. 我最担忧的结果是什么,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我们总是很容易对未来忧心忡忡,担忧一些尚未发生的事情。

比如,在一件事情开始前,我们很容易抑制不住地去想:“这件任务会不会很困难,会牵扯掉我许多时间精力?”

开始着手去做了,又会左顾右盼:“我会不会犯什么差错,需要补救或承担责任?”

好不容易把它做完了,又对自己的成果不满意:“它会不会留下什么隐患,对我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

尽管这些心理活动,看起来都有点“愚蠢”,但许多人的确就是容易困于这种无谓的胡思乱想之中。如果你是一个高度敏感者,一定会有更深刻的共鸣。

这种现象,就叫作“灾难性想象”。它指的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大脑中会持续不断地闪过种种“尚未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往坏里想,不断对自己造成压力。

而灾难性想象有什么特征呢?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滑坡谬误。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对客户说了些不太得体的话,他可能会想:坏了,我是不是惹客户不高兴了,他会不会向领导投诉,领导会不会处罚我。从而,陷入担忧和焦虑里面,一直忐忑不安。

然而,这是一件事吗?不是的,这是三件事。客户不一定会不高兴;即使不高兴了,他也不一定会投诉;即使投诉了,领导也不一定会处罚。这三件事彼此之间有联系,但前者并不一定会导致后者。

但是,喜欢用“灾难性想象”去考虑问题的人,就很容易把这三件事看作同一件事,直接从第一点跳跃到第三点,想象最坏的结果发生,让自己徒增压力。

所以,更好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是每当你陷入对未来的焦虑时,都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最担忧的结果是什么,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像前面这个例子,假设客户生气、会去投诉、领导会处罚你的概率都是50%,那么这三件事都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呢?只不过是50%x 50%x 50%=12.5%而已。

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最坏的结果,实际上需要依赖于前面一连串最坏的情形发生,它才会发生。因此,它发生的概率很可能远远小于我们的担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所担忧的事情往往很少真的发生,原因就在于此。只要不是100%,每一个环节都会导致“最坏情形”概率的降低。

试一试用这种思维去分析问题,你可能会发现,许多事情,它成真的概率可能只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更低。那么,有必要为了这样的小概率事件而烦恼吗?完全没必要。

这会是帮助你摆脱非理性的焦虑的极佳方法。

3. 如果是某某看到我这样,他会说什么?

这是我非常推荐的一个方法:榜样对齐法。用来应对愤怒、恐惧、焦虑、烦恼……等情绪的困扰时,非常好用。

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喜欢的人物,他们一定具备一些你想要的特征,是你憧憬和努力的方向,也是你的榜样。

那么,下次当你陷入情绪的困扰之中时,不妨想一想:如果换成他,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他如果看到你这样,会对你说些什么?

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是:哪怕是针对5岁的孩子,当让他们有意识去思考“在这个情景下,蝙蝠侠会怎么做”时,他们普遍都能表现出更佳的执行和控制功能。

一个小建议是:这个榜样,最好不要从现实中去找,而是从虚构作品里找,可以是小说、动漫、游戏角色。

为什么呢?很简单:现实中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多面的,我们一般只能看到他们的某一面,因此容易对他们产生过度的光环和滤镜,从而对他们的真实情况产生认知偏差。

另一方面,对于虚拟人物,我们的了解往往也比真实人物更多、更丰富,更加能够去想象“他们面对这个情境,会说什么、做什么”。

如果你暂时没有这样的对象,那么,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如果是未来更聪明、更睿智、更充满智慧的你,面对这样的情境,他会怎么做?

这相当于让未来更聪明的你,“穿越”回现在来帮助你。你会切身地感受到:我并不是孤立的、静态的,我的过去和未来都是我的一部分。我正是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才成为了未来更聪明、更睿智的自己。

那么,还有什么能打倒我的呢?

这可以帮助你警醒过来,让你用一种更冷静的心态面对当下的问题,更加从容更地摆脱情绪的困扰。

4. 我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行动,来提高事情变好的概率?

一个对我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都是概率。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许多因素影响的,每个因素都会影响这件事发生的概率。这些因素,有的是正向的,亦即概率为正;有的是逆向的,亦即概率为负。把所有的概率加总起来,就是这件事发生的概率。

但在这些因素里面,有许多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它们可能取决于其他人,可能取决于大环境……而有些是完全随机的。剩下能够被我们控制和干预的,很可能并不会很多。

随便打个比方:一件事情可能受100个因素影响,其中可能只有10个因素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它们加起来可能只占了20%的概率。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能做的做到最好,我们也只能决定20%的概率。剩下的80%,可能由其他因素和运气决定。

当然,上述的数字都是我随便一说的。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控制可能都不会太多。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单线程”的幻觉,只是因为我们看不到那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已。

因此,一个更好的思路是:把“我做了A,一定能得到B”的想法换掉,用“我做了A,能提高B发生的概率”来替代它。

我好好锻炼、注意饮食和作息,并不能百分百确保我不会生病,只是降低了我生病的概率。我改掉熬夜,生病的概率可能降低2%;不喝含糖饮料,生病概率可能降低1%;每天锻炼身体,生病概率可能降低4%……

进一步,它还意味着一件事:你想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首先你得把自己放到概率里面。

什么意思呢?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扰:我很厉害,很优秀,但总是得不到充足的机会,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问题在于:机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得想办法去展示自己,才有可能被别人看到,才有可能被机会垂青。

很多时候,一个优秀的人,或者一个在别人眼中“成功”的人,一定比别人懂得更多、认知更深刻吗?不一定。很可能只是因为什么呢?在每一个别人选择“算了”“下次吧”“再看看”的关口,他都选择了“让我试一试”。

如果你想寻求改变,那么不管你多忙、多没时间、没准备好……你所要考虑的,永远都是:我如何能够挤出时间去做出一些行动,来提高“好事发生”的概率?

你完全不去做,它就是0%;你去做了,它可能是5%、10%……尽管可能很微小,但它是可以累积的。日积月累,事情就会向着你想要的方向倾斜。

这跟抽奖的道理是一样的。你想中奖,首先得把自己放进奖池里。即使中奖的概率很低,但你可以不断尝试,10次、100次、1000次……

只要你累积得足够多,你“一直没有成功”的概率,就会变得极其微小。

5. 把时间拉长,它还会显得可怕吗?

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原因只在于注意力和威胁敏感的双重作用之下,把事物的风险因素放大、再放大,从而让它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近、似乎高大得无法战胜罢了。

就像你从特写镜头往里看,看到了一头猛虎。但如果你把镜头拉远,你可能会发现:这头猛虎原来跟你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它压根无法真正伤害到你,只是你先前被镜头所困住,看不到彼此间遥远的距离而已。

因此,一个简单有效的建议就是:如果你对眼前的事情感到焦虑,不妨退一步,把目光拉远一点,从更长远、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把时间拉长到半年、一年、五年、甚至你的一生。

这个问题在一年的尺度里严重吗?五年呢?十年呢?二十年呢?一生呢?

这个简单的技巧,就叫作“心理距离”。你跟一件事情的心理距离越近,就越容易受它影响;反过来,你跟它的心理距离越远,就越容易冷静、客观地处理它,摆脱情绪的干扰。

许多时候真正阻碍我们去解决问题的,不是问题本身有多么困难,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恐惧。但一旦你把“心理距离”拉远,你就会发现:这种恐惧压根不存在,它只是你的错觉而已。

它只是在我们漫长而充实的人生里面,一朵并不起眼的小浪花,甚至可能连“曲折”都算不上。

一旦你开始觉得自己的生活暗淡无光,觉得眼前充斥着无穷无尽的问题,不妨让自己退一步,缓一缓,在心里“把镜头拉远”,问一问自己:

这些问题真的值得害怕吗?如果把时间拉长,它们还会显得那么严重吗?

这可以帮你找回勇气,让你重新找到面对困难的自信。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心态调整 情绪管理 概率思维
相关文章
如何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问题后又该如何获取答案?为什么知道了问题,却仍然难以解决? 在回顾《原则》里的摘录时,其他几本书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笔记也浮...
近期学到的一个技能: 相信别人已经做过。 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过。一定有这个世界上某个团队某个人已经思考的非常透彻非常成熟,可能在书籍...
分享一点小感悟: 自己身上逐渐避免掉的「穷人思维」「穷人生活方式」 1.打车的时候,司机如果问:怎么走?回答都应该是:走最快的那条路线。 2.永远不要等一...
情绪起伏大怎么办? 我觉得情绪起伏大本身,不一定构成问题吧?情绪起伏是很正常的,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这个时期多巴胺分泌就是很旺盛。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样很...
刚在微信读书打开阅读《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书的扉页写着:“人生中的事分为两类,你能控制的,你不能控制的。 不能控制的包括:已发生的事,你的记忆,别...
很多人问我怎么寻找自己的北极星。答案是四个字:格物致知。 意思就是,你需要不断自问自答,探究你自己的问题。 探究的方向有两个:1️⃣ 你在恐惧什么?2️⃣ ...
我也对自己有过相同主题的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 当我莫名烦躁、自我怀疑、自我攻击的时候,基本是以下几种情况: 1. 没睡够/睡得不好 2. 2天没阅读长内容了 ...
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 《重启人生》布鲁克斯写的 我觉得对理清自己发展思路有点子关键的~
善于解决问题的博士生为在工业界就业做好了准备
Ask HN: 如何找到今天值得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