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说3分钱的阿司匹林,毕竟很多人觉得辅料什么的影响很大。
那我就以目前我在做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为例,给大家算算成本,并且告诉大家为什么一分钱一分货在目前集采体制下,并不适用。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原来是新基研发的产品(现为百时美),但是在2020年国家局发现生产存在风险已经撤销了原研进口(所以不要迷信国外的生产体系,原研药一样有很大问题,FDA上的警告信不要太多)。
价格变化如下:
1、2020集采前,原研的价格大概在5000元/支。
2、2020年第二批集采时,恒瑞、石药仿制药和原研中标价分别为每支780元、747元和1150,随后原研因上述生产问题被踢出局。
3、2022年集采续标时恒瑞医药、石药集团、齐鲁制药和科伦制药,对应的中标价格分别为每支736元、148元、135元和114.8元
目前价格已经常态在每支100元出头,可以看到短短5年时间,价格降低了95%以上。
那这么低价格是否意味着质量问题呢?
我们做成本分析,该产品大头成本为紫杉醇+白蛋白+包材,溶剂部分在冻干过程中已经挥发且成本较低,目前市面上的紫杉醇原料价格大约在15万/kg上下,人血白蛋白的价格在40元/g,按照每支100mg紫杉醇+800mg白蛋白来计算,原料成本为47元,考虑收率70%的话,原辅料成本大概67元/支,外加最好的肖特玻璃瓶价格为4元/支。也就是实际原辅包成本大概在70元。
当然还有生产、人工、水电等成本,如果一批次仅仅生产2、3千只,那成本非常高,但现在基本上自动化生产,工序非常固定,我们同时开启几条生产线,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算下来目前的成本价大概在100元上下。
所以说110元的中标价有没有的赚?有的赚,大概10%的利润,对于仿制药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全国每年几百万支销量,每家分一分,也能有个千八百万的利润了。
而其中,原辅料的价格基本上已经锁死了,生产过程也基本上是自动化操作,所以你让企业在为了多个百十万的利润去节约生产环节的质控?还要面临生产假药的刑事风险?根本没有必要。
而原来同样的成本,可以卖到1000甚至5000元,可想其中大部分的利润流向去了哪里。
更别提,对于片剂胶囊剂来说,动则一批次上百万片,除原辅包外的生产成本分摊下来少得可怜。
所以,在药品里,低价≠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