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2月27日
AI爆发,拥有什么样的“软技能”可以跨越周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硬技能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软技能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指出,经济下行、学历贬值以及AIGC的兴起,使得传统的“知识”型硬技能竞争力减弱。相反,以“能力”为代表的软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将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强调,软技能是跨越周期、实现终身成长的关键,尤其是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后互联网时代。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更好地辨别真伪,做出理性判断;而创造性思维则能帮助人们创新增量,实现更大的价值。因此,在未来,提升认知和培养这两种核心软技能,将成为个人竞争力的关键。

🤔 **硬技能与软技能的差异:** 硬技能主要在30岁之前发挥作用,决定个人发展的下限,偏重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量化和记忆来掌握。而软技能则在30岁之后更为重要,决定个人发展的上限,偏重能力的培养,不可量化,需要通过训练获得。

💡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快速判断事情的真伪,在面临不断的选择和判断时,能够分清真假,明辨是非,做出最优最理性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基于语言衍生出来的逻辑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逻辑-语言-现实世界”的内在脉络,能够判断一个事物的真假。

🎨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创造性思维决定了我们能够做多大事情的上限。根据钱颖一先生的公式,创造性思维 = 知识 x 好奇心和想象力 x 价值取向。它需要依赖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同时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并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

🚀 **未来竞争力的核心:** 未来每个人的竞争力更多不在知识上,而是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两种能力上。这两种能力是“元能力”,是其他上层能力的基础。例如,沟通表达能力的基础是表达内容是正确的,而执行力的前提是制定方案的方向和策略是正确的。

为什么“软技能”在今天越来越重要?

提到软技能,很多人可能会先想起硬技能。的确,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硬技能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傍身”等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时代在变化。国际格局、国力提升、社会转型、资本流动、技术变迁、代际关系等等一系列变革,抑或自上而下地影响每个人,抑或自下而上的涌现出更多危与机。

曾经打开旧世界的钥匙,今天正在逐渐失灵。一方面透过各大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能够感知,经济的下行、学历的贬值,我们曾坚信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概率,与过往相比正在变低;另一方面,AIGC的兴起,凭借大语言模型、丰富的语料库、超强算力等等,很多岗位可预见地正在被替代。

所以,今天貌似以“知识”为代表的硬技能竞争力正在下降,而以“能力”为代表的软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将越来越大,即便这种非功利性的潜移默化此前很多人没有明显感知,但并不影响能力对于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程度。

在职场领域,我在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时间比较长,肉眼可见消费互联网的红利正在消失。从凯文凯利的《失控》将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工具与新媒体推至高潮,平台、流量、黑话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在场内蔓延,场内的狂欢,场外的嫉妒,谁都未想到这场盛宴随着一些大事件戛然而止,曾经躁动的人们,突然变得失语。

更吊诡的是,曾经屡试不爽的互联网方法论,也正在失灵。从增长到裂变,从公域到私域,从流量到IP,从明社交到暗社交,当古典型创业者与操盘型创业者交锋,钱越来越难赚了,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越来越多,从个人到机构,每个人都在谈论搞钱,也都想知道,钱都去哪了?

在我看来,这正是一场后互联网时代的呓语,它的表现就是失控、失语、失灵。

如果刚好你也身在此处,想要跨越周期、突破重围,最需要的也是补齐“软技能”。我自己亲身尝试了几个行业的转型,依托的不仅仅是硬技能,更重要就是软技能,这样才能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得以更好地生存与生活。

我提炼了一下,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大致区别:

•硬技能:30岁之前;决定下限;偏知识,可量化,可记忆,不可训练

•软技能:30岁之后;决定上限;偏能力,不可量化,不可记忆,可训练

具体来说,硬技能是30岁之前的生存之本,但到了30岁之后,在国内职场有超过50%的概率就不是硬技能的主场了,而是软技能;硬技能决定的是我们下限,也就是有了硬技能,起码能够有独立生活的基础,但软技能决定上限,也就是发展空间;硬技能偏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可以习得,但软技能偏能力,靠死记硬背没有用,需要训练获得;硬技能可以量化,软技能不可量化。

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今天很多成功的人,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才华、方法、方向等方面的硬技能,却其实往往忽略了成功背后最大的因素,就是运气。

2022年,搞笑诺贝奖经济学奖,三位科学家通过统计学与科学实验证明,成功主要是源自运气。虽然是“搞笑诺贝尔奖”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是非常严谨、非常科学的。其实,仔细思考一下,不难发现,有才华肯努力的人非常非常多,但往往真正成功的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人,这难道不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后的幻觉吗? 

方形世界模拟图|天赋与运气:随机性在成功和失败中的作用

倒不是劝大家躺平,而是说,在这个层面,我们不能忽视运气的作用。那如何提高运气?不是绝对的宿命论。这也可以通过“软技能”来增加概率。

如果要做个类比,我们的一生就像宇宙,硬技能就是我们目前科学探索后可见的世界,只占5%,剩余95%由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也就是软技能。

那么,软技能既然这么多,什么样的软技能是最重要的呢?

什么样的“软技能”可以跨越周期、终身成长?

“什么样的软技能最重要?”要回应这一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明白自己目前的所需,换言之,没有最重要的软技能,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比如有些人认为沟通最重要,但如果一个人已是社牛且在沟通上取得了很多回报,那如果我还说沟通对他最重要,无疑是他目前不需要的。

所以,我定义的最重要不是最需要,而是可以跨越行业起伏的周期,陪伴一个人终身成长的技能,是一个核心底层,每个人基本都普遍适用的技能。

这种软技能就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也叫审辩式思维,不是要批判谁的意思,而是让你能够快速地判断一个事情(句子)是否为真。

为什么是否为真如此重要?因为某种程度而言,我们的一生都在面临不断地选择与判断,每天都在做无数个判断,从午餐吃什么到工作应该采取哪个方案等等,这些判断组成一生,贯穿始终。

加之今天外部的嘈杂的噪音,很大概率上,会影响我们的心智和如何做出最优最理性的判断,而且如果是重要的事情,比如选工作、选行业、重大投资,那可能会影响很大很久。

所以,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来让我们分清真假,明辨是非,做出最好的判断。通常批判性思维包括逻辑层面和非逻辑层面,逻辑包括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论证逻辑,非逻辑层面更多是阅读与表达,非逻辑的本质也基于逻辑。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批判性思维能够实现判断真假?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跨学科,从哲学到逻辑学中去追问。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话: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边界。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就是我们认知的世界。那些我们完全无法表达的,比如我们目前能够说出“暗物质”,但暗物质里面有什么,我们无从知晓,我们的可见世界的探索便止步于此。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便是基于语言衍生出来的逻辑能力,所以,通过“批判性思维-逻辑-语言-现实世界”的内在脉络,基本上能够判断一个事物的真假。

另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如果说批判性思维决定我们不做错事的下限,那创造性思维决定了我们能够做多大事情的上限。

关于创造性思维,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钱颖一先生,曾有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知识x好奇心和想象力x价值取向。

但其实,一个人是很难知道自己有创造性思维的,它不像逻辑那样可以通过语言检测,比如我自己,只是知道自己喜欢创新,而且时常脑洞比较大,直到看了这个公式,才发觉自己很大概率也拥有这种思维。在《软技能》这本书中,万维钢老师写的“如何成为大人物”里,我也看到了创造性思维。

根据“创造性思维=知识x好奇心和想象力x价值取向”这个公式,我们能够看到创造性思维第一需要依赖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否则真的变成天方夜谭;第二需要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个点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受教育时间)越多,心智模式越固化,好奇心和想象力越下降,这也能解释很多国内教育出现的问题;第三,“价值取向”这个因素,我认为对于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否则都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所以,通过分辨真假的批判性思维的下限能力,加之创新增量的创造性思维的上限能力,基本上能构成我们的“元能力”,也就是其他上层能力的能力,很多能力都可以解构成这两种能力。比如沟通表达能力的基础是表达内容是对的,而非错的;比如执行力,前提也是制定方案的方向和策略是正确的,否则只会南辕北辙。

现在,很多打工人都有35岁职场危机,其实在脑科学的生物视角,在青少年阶段过后,我们对于知识的记忆力会逐渐下降是事实,但对于事务的洞察能力却在提升,这是基于经验和能力进化带来的成果,所以,作为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两种能力会使人终身受益。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

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无从而知,但至少可以保持对于终局的好奇。

带着这份好奇心,想象未来的可能图景,浮现出几个关键词:不确定性、跨界、创新、认知。

未来,大概率还很有多重不确定性,目前可预见的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施展教授在接受澎湃专访时提到,技术革命的加速度越来越快,每次革命都会带来新的秩序重组,与以往的三次工业革命相比,历史上没有任何技术的演化和扩展速度达到了今天AI这种速度,在过往人类可能有相对从容的时间,去完成这些过渡、适应、调整、转型。在今天时间不那么从容了。

如何能够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跨越技术、经济等等的小周期?就是需要我们上面提到的两种思维能力。

和不确定性不同,跨界与创新是一体两面,是一对孪生兄弟,创新源于跨界,跨界产生创新,就像乔布斯公开说的那句话——

“苹果之所以能够创造出iPad这样的产品,是因为我们一直努力融合科技和人文艺术”

今天,业内经常讨论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前者是变现周期短、壁垒低,倚重的是人口、互联网等各项规模发展红利,后者是变现周期长,壁垒高,倚重的是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敢于坐冷板凳的勇气。

但是,AI的出现,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从知易行难,演变成了“知难行易”,这个词不是我说的,而是最早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意思是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我说的“知”也不是指知识,而是认知。现在真正的认知提升变得更难,因为外部噪音、因为是非判断、因为缺少两种思维能力……而行动却由于AI的出现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使很多具体工作变得更加快速可落地。打个比方说,我们做短视频,之前可能要至少1-2天时间出一个短视频,而现在生产效率极大提升,极限情况下1个小时便能产出一个短视频,但短视频做很容易,如何将内容做的有价值感、有独特性、有传播度是“知”层面的事情。

如何能够超越“知识”,提升真正的认知呢?这也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可否认,现在有些人的问题不是知与行的鸿沟,而是在“知”的层面就是错误的,所以在某些领域才有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产生。

所以,未来每个人的竞争力更多不在知识上,而是在这两种能力上。我自己理想的状态是一名终身学习者,作为一名“学生”,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有科学精神的文科生。

在《寻觅意义》中,王德峰教授说到:

我们背负小小的行囊,走在这时代的荒野上,去体验生命本身的价值。我们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却又真切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付出我们的辛劳。尽管这些意义在这个时代的标尺上没有位置,但它们真实。

我想,对于“软技能”,亦是如此!

哪怕有时它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被看到,有时对于世俗的功利也没有快速反馈,但它同样真实地影响并塑造人们的一生。

参考资料:

《软技能》

《考试脑科学》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

《澎湃专访|施展:数字空间的崛起与人类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袁振Live”,作者:袁振X,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软技能 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未来竞争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