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4 下半年开始,就有人预感,接下来最火的智能硬件会是 AI 眼镜。当时 Meta 与雷朋合作推出第二代 Ray-Ban Meta 眼镜的销量超过了百万。随后各路 AI 眼镜横空出世,国内外科技巨头、眼镜大厂也都要下场。 这几天我跟随锦秋基金的硅谷行活动,AI 与硬件的结合也是大家很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与硅谷从事 AI 硬件领域的一些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大厂同事做了一些交流。 大家对于 AI 眼镜的未来还是比较好看。有人认为,AI 眼镜未来发展得好可能替代手机。也有人认为,AI 眼镜会像智能手表一样,成为手机的附属设备,相比智能手表,眼镜设备更接近于眼-视觉输入、耳-听觉输入、嘴-声音输出。 在 AI 硬件的赛道上,智能眼镜处在战略位置上,关键原因是数据,这包括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正如我在介绍新一波硬件+订阅公司兴起的文章里所提到那样,如何持续获取数据并反过来促进提供更好的服务。 大家的观点认为,虽然目前 AI 眼镜可能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核心一点是眼镜会是承载 AI 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更长远的意义是,AI 眼镜会成为又一个增量数据的入口,类似于智能手表带来了健康数据的增量。 今年的 CES 上,几乎是上演了一场百镜大战,AI 眼镜已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而其中一款叫 Halliday 的 AI 眼镜,更是获得了极大关注,不仅现场吸引了大量厂商的眼球,它也成为了海外媒体非常关注的一个眼镜产品。 这几天我跟几个硅谷大厂的人讨论,大家也比较认可 Halliday 的模式,认为他们跟 Meta 的做法不太一样, Meta 的思路核心在于获取数据,弥补移动互联网时代错失手机硬件的机会。 于是我简单研究了一下这个产品,发现它能引起关注,可能与一些独特的理念和设计有关。他们在 YouTube 上分享了团队对 AI 眼镜的认知和愿景。Halliday 标榜自己是一个是时尚科技品牌而不是电子消费品牌。 其基本的设计理念是:要打造一款出色的智能眼镜,它首先得是一副很棒的普通眼镜。因此整个产品的能力是从用户洞察而非技术出发来定义,从眼镜市场的角度来看,Rayban Meta 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Rayban 而不是因为 Meta。 于是在功能层面,Halliday 的团队给产品设计划了 3 条红线:首先是重量不能超过 35 克;其次,眼镜的设计需要具有时尚因素,而且必须符合一副眼镜最基本的人体工学设计;最后就是续航必须满足 8 小时以上。 比方说,在其他家争先安摄像头的时候,Halliday 却为了好看的外观和更长的续航直接拿掉了摄像头,其背后的思考逻辑是: 首先,隐私问题,眼镜上的拍照或者摄像功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会涉及到侵犯隐私; 其次,不配备摄像头主要是为了确保电池续航时间更长,像 Halliday 宣称自己续航可以超过 12 小时,这个在智能眼镜行业是绝无仅有的。 毕竟你的智能手机摄像头比眼镜能提供的要好得多,所以如果你想拍照或快速录制视频,智能手机是更完美的选择。Halliday 的眼镜在舍弃摄像头以后,让其成为市面上发布的重量最轻、续航最久、外观设计最好看的智能眼镜产品,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从用户需求洞察出发的大胆决定。 在首先考虑成为一款非常不错的日常佩戴眼镜之后,其次才是接入一些 AI 相关的科技能力,其背后的逻辑是,行业早期,用户场景不明确,消费者必须长期佩戴才能找到更多刚需的场景,因此必须先是一副好眼镜。 基于此,Halliday 在整个产品的设计这块确定了两条规则,我都还比较认同,其中第一条规则是:只开发在智能眼镜上有意义的功能。他们不会复制手机功能,而是对其进行增强,让用户能够更高效地与应用程序或功能进行交互。 比方说在 AI 功能层面,Halliday 目前主要聚焦在生产力这块,其 AI 翻译目前提供了 40 多种语言的实时翻译;备忘功能,允许我在演讲和演示之前预先加载笔记、要点和谈话要点,确保我在不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下保持准备充分和自信,只不过这块需要结合 App 使用,将讲稿输入 App 即可。 另外像音频备忘录的功能,可以录制、转录和总结会议及对话内容,这个其实有点取代手机上 AI 转录场景的感觉,对于商务人士来说,这个需求还是很大的,相当于在 AI 转录 App(手机)、单独的 AI 转录硬件之外,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现在市面上有一些自动转录和总结的录音类硬件设备卖的非常好,验证了这个需求是真实存在和普遍的。如果这个功能成为了智能眼镜的标配,也会威胁到这些录音类设备的市场。 还有就是比较具有特色的内置主动式 AI 助手。它可以倾听对话,并根据上下文提供建议和信息支持,提升讨论、面试和商务会议的效果。它可以充当问题解决者或 “假话探测器”,利用实时智能提升用户与他人及周围世界更有效互动的能力,主动式人工智能会不断提供信息和智能支持。用户日常佩戴 ,每天 10+ 小时训练自己的智能体,那这个功能的体验就会更接近钢铁侠的 Jarvis。 第二条规则:使用眼镜时无需拿出手机。他们认为,如果你还得拿出手机,那使用眼镜就没有意义了。比方说 Halliday 在控制这块除了大家普遍具有的镜腿控制和语音控制外,他们还有一个指环控制。 在购买的时候他们会附赠一个类似戒指的指环,我只需要通过类似鼠标的操作即可实现控制,你可以在口袋里、桌子底下、手里拿着东西的时候等各种情况下使用指环。它非常隐蔽,再加上其隐形显示屏,我可以轻松使用和控制眼镜,而不会被任何人注意到。我只需抬头,快速查看信息,然后通过在指环上的几次滑动和点击就能快速回复,没有人会注意到我正在接收外界信息。 而在信息的交互这块,Halliday 采用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显示技术(DigiWindow)。不同于传统的通过镜片反射光线的波导方案,DigiWindow 技术通过世界上最小的显示模组重新定向 Micro LED 显示屏的光线,将虚拟屏幕投射到用户视野的右上角,而其他人无法察觉。 将屏幕设计在主要视野之外,这样在我与现实世界互动时,它不会分散我的注意力或造成干扰。但我只需要通过抬头,就可以随时查看通知或获取信息支持。 显示屏会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时出现,但又不希望你长时间盯着显示模块,这样的交互设计可以在我和别人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帮助,又不会被打断。我在接收 AI 的信息时,还能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 无论是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是在一些 AI 科技功能的取舍,我觉得都与 Halliday 背后的团队背景有关。Halliday Holdings 是国内彩瞳品牌 moody 核心团队孵化和独立运营的智能穿戴品牌,moody 创始人、CEO 慈然同时也是 Halliday Holdings CEO。 创始团队是一群毕业于康奈尔、哈佛等高校的连续创业者,有多次从 0 到 1 和从 1 到 10 的经历,比如 moody 和爱睿思。moody 在隐形眼镜领域的成长非常迅速,2 年便完成了对国际四大巨头的超车,成为了中国美瞳市场的第一名。他们还在 3 年内就建成了亚洲最先进的隐形眼镜制造工厂爱睿思,完成了向上游供应链的跨越。 在品牌定位和用户粘性培养这块,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比方说他们认为智能眼镜是 Technology 与 Lifestyle 的结合,抓准 Lifestyle 的风格定位才是长期能够活下来的关键。 另外,他们认为行业早期是用户和品牌大使逻辑,单纯卖货意义不大,能够抓住一批特别喜欢你的用户才重要,这个正是 Lifestyle 品牌擅长的领域。 还有在定价这块,他们推出了一个 369+免费配镜的模式,最大化产品形态下消费者的价值感知优势,我觉得免费配镜是一个非常吸引消费者的设计,这个也基于他们的显示是在镜框而不是在镜片上,而免费配镜这个事情其他做光波导的眼镜是完全没法承受的。 而 DigiWindow 的技术来自于 Gyges Labs,总部位于新加坡,提供 AI 硬件整体解决方案,不久前刚完成数千万 PreA 轮的融资,也是朱啸虎首个出手的 AI 硬件项目。这款出圈的 Halliday AI 眼镜可以说是 Halliday 团队与 Gyges Labs 共同打造完成,双方从 2022 年开始就有非常紧密的战略合作,moody 也是两个团队共同的投资人,双方一起共同定义和开发了这款 AI 眼镜。 突然大家都将目光瞄准了 AI 眼镜,除了上面提到的眼镜可能会是承载 AI 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这个大趋势外,我觉得还有两点。 一个是眼镜相对来说是一个既标准化又没那么标准化的产品;它既是一个相对刚需的产品,也是一个时尚商品;它既能提供 AI 技术的工具价值,又能提供时尚商品的情绪价值。 作为一个具有较强个性化的时尚单品,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功能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品味的人群。比方说在纯功能的近视眼镜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太阳镜这种时尚类品类。 现在加上 AI 以及显示技术的延展,是有机会大大扩展整个用户规模的。因此即使各家大厂都在布局,创业公司仍然具有机会,其个性化单品的属性决定了很难被一家垄断,我觉得这是目前 VC 在大量下注 AI 眼镜的另一个背后逻辑。 当然,AI 眼镜的 AI 功能,当下的核心是寻找合适的使用场景,没有 PSF(产品场景匹配)就没有产品市场匹配,找到的使用场景越具体、产品更有力。 这是目前大家都在探索的一个地方,AR/VR 类眼镜将目标更多放到了娱乐这块,但 AI 眼镜这块我觉得使用场景更可能是某些提高生产力的场景。 参考阅读 更多阅读01
定位于一个时尚科技品牌,
而非电子消费品
02
首先是一副好眼镜,
其次才是一款 AI 智能眼镜
03
Halliday 的背后:
一群品牌创业者
04
为何大家突然都开始关注 AI 眼镜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