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来访者小敏(化名)前来咨询的时候,声称自己实在受不了了,她感觉自己最近被人“阴阳”了,感觉自己处境很尴尬,想辞职但又怕自己冲动下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希望我帮她分析一番,看看到底该怎么办?
小敏,32岁,英语本科学历,毕业后先是应聘到一家公司担任销售助理一职,29岁那年因为结婚等个人原因离职,期间又经历了生娃的大事,差不多31岁上下小敏重返职场,来到另一家小公司上班。
小敏告诉我,在自己重返职场后,她感觉自己像是处处被“嫌弃”,而且时不时被人“阴阳”了,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到了需要离职的地步,还有没有必要继续留下来?
有那么一回,一位已经离职的前同事小红(化名)和小敏说,如今自己在这家公司上班感觉还不错,就问小敏要不要也来试试看,没想到这句话就让小敏回去浮想联翩。
小敏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她觉得小红让自己去他们公司,莫非是这边领导对自己不满意?让小红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传达“辞退”的信号?再或者是,有人故意让小红向自己探口风,试探自己的衷心?
反复思忖之下,小敏心事重重,深陷困扰,觉得自己需要重新探索职业方向了,便前来向我求助。
我先是运用认知疗法对她进行了疗愈,她渐渐认识到,原来,公司是否要开除她问题或许并不是真的存在,有可能只是前同事小红的随口一问,因为即便公司想要递话给她,也犯不着让已经离职的员工传话呀?
可想而知,按照小敏这样的脑补,她的精力和时间都耗在了或许并不存在的“假想问题”中,而不去面对工作中真正需要提升的能力及业务部分,这样即便工作了5年10年,哪里会有实质性的提升呢?
02
再深挖一步,小敏的这种思维方式,源于强烈的不自信:因为不自信,就会把希望放在外界环境中;一旦环境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她异常敏感;由于异常敏感,使得她无法专心工作或学习——长此以往,她只会感觉越来越不适应,而领导也会对她越来越不满意。
因此,如果小敏想要真正改善这种境遇,就需要真正地投入工作当中,用行动去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而不是寄托于外部环境,去真正思考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否则,如果继续这样的思维模式,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心力交瘁,并且于事无补。
我深知,类似小敏这样身处困境苦苦挣扎的人,又何止她一个人呢?
我突然想起四个字,人狠事稳。
要知道,在瞬息万变人心叵测的职场,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和强大的内核,才能不被外界或有或无的言论所左右,才能集中精力做出一番成绩,方能立足脚跟。
03
那么,对于绝大多数职场人而言,如何才能做到“人狠”呢?
这里的“狠”,并非针对他人,指的是我们要对自我有要求,需要在开始一份工作之前想清楚一些问题,例如:
我看中了什么,才决定留在这里工作?
我打算在这里做多久?
离职之前,我打算做到怎样的职位?
我打算重点提升哪些能力?
......
而当你决定离职之前,你也需要反思这些问题,如:
我曾经看中的要素,如今发生变化了吗?(是公司不再有了,还是自己的需求变了?)
我做到期待的职位了吗?
我提升了想要的能力吗?
我现在离职,比之前会有更多或者更好的选择吗?
......
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职业选择之前,都要具备这样的思维,叫做“目标/结果导向”。
现实中往往有这样一类人,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目标或结果导向,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者不如己意的事情时,就会做出冒失冲动的决策,从而抱憾终生。
来访者曼丽(化名)就是如此。
曼丽的第一份工作可以说占尽了很多“天时”优势:平台好、晋升空间足、公开的竞争氛围、不错的薪资待遇......美中不足在于,领导较为强势,这让曼丽倍感压抑。
一次冲突之后,曼丽感觉实在受不了了,就递交了辞职申请。
她对于下一份工作的期待,就是找到和善的领导。
结果现实给了她一记沉重的耳光。
原本以为,和善的领导比犀利的领导好相处,后来才明白,原来有一种“和善”叫“伪善”,有一种“批评”叫做“为你好”。
04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很多人都把人际关系摆在了重要的职业诉求上,但实际上,与其指望碰到友善的同事和领导,倒不如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更为靠谱和妥当。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情绪稳定,做什么能成什么?而有的人情绪波动较大,往往半途而废?
通过曼丽的案例,想必聪明的你不难明白,如果一个人做事没有目标导向,就会放大过程中的感受,可能一丁点儿的事情就会让TA的内心风起云涌,只要过程中感觉不舒服了,再加上理性思维匮乏,难免觉得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便会表现出“放纵自我”,做决策往往显得冲动冒失,做事对自己根本没有要求,也不存在去改变自我,结果错失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机会......试想下,这种人把精力和时间都耗在了想象的问题中,却从来没有触碰过现实,又能从哪儿去获得真正的提升呢?
所以你发现没有?
“人狠”的背后,是一个人具备起码的目标思维,唯有这种思维,才能帮你克服过程中的千难万阻,才是一个人成事的重要根基。
再说说“事稳”。
我们常常将能力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知识(你懂的)、技能(你会做的)、才干(持续优秀的表现)。
唯有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达到才干的程度,才足以支撑这个人在某个领域具备持续优秀的表现。
这就像考试一样。
例如,有些人总是对于自己发挥失常的某个重大考试耿耿于怀,觉得如果能够正常发挥,今天就不至于落到如此困境了。
事实上,根本没有“发挥失常”这一说,严格意义上,“发挥失常”的背后,就是你的能力没有达到才干的程度和水平,也就是能力不足。
05
一个真正的学霸是怎样的?
那是TA的学习及考试能力足够优秀,并且这种优秀渐趋稳定,达到了“才干”的程度——面对任何考试任何科目,真正的学霸都是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取得骄人的成绩。
一个专业的写手是怎样的?
那是TA的写作能力足够优秀,并且这种优秀渐趋稳定,达到了“才干”的程度——只要是TA写作领域中的任何热点或者话题,TA都具备及时写出一篇好文的能力。
所以,永远不要小看了职场中做事稳的人,通常说来,他们对于自己领域的知识或能力早已熟练于心,甚至达到了“才干”的程度。
而如果一个人做事不够稳,那就意味着,TA的某些能力还有待锤炼,并没有达到“才干”的程度。
从结果上考量,一个做事又快又能及时达成预期效果的人,就是职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有些人就是因为“人不狠,做事不稳”,往往在过程中欠缺成就感,便采取“消极心态”,一天天地混日子,成为了“苟且”的人。
而恰恰是“苟且”的人比较多,所以,只要我们比他们多做一点点,再做好那么一点点,你就会迎来更多的机会,就会迎来不可思议的成长,直到把他们远远地甩在身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红利。
这很残酷,但也很酷,不是么?
温馨提示:本文援引的故事是在征得了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对关键性的信息进行了加工与改编后的作品,不能完全代表故事本身。请各位伙伴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重点留意文章中呈现的问题及相关思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