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来访者李兰(化名)最近寝食难安。
对于从国外留学归来、曾经满腔抱负的李兰而言,能在33岁那年进入高校上班,也算是给自己前半生的奔波和漂泊找到了一个归宿。
美中不足在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拿到编制,李兰只是这所学校的合同制员工。
李兰最初的设想是,先进入这个环境稳定,再谋求后面的发展。
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了高校的合同工,一旦后期有转为内部编制的机会,说不定就此就能拿下编制,后半生就能安稳无忧了。
怀着这样的打算和初衷,李兰做事倒也兢兢业业,在她的岗位上,连续几年考评都是全优。
随着工作取得的成就感和认可度与日俱增,李兰开始觉得,其实有没有编制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只要能一直保持着合同制的用工关系,按照自己的工作表现,能够做到退休应该是妥妥的。
然而就在李兰即将40岁之时,却被通知合同到期不再续签。
原来,当时李兰和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签订的是派遣合同,如今被告知出现了变动,也就意味着这份合同制用工关系也宣告结束了。
通俗说来,如果是劳务派遣合同,意味着你的用工单位不是高校而是劳务派遣公司,高校只是用工单位,也就意味着,不仅薪酬福利比之前差很多,安全感和保障感也差了许多。
02
“晓璃老师,我现在懊恼不已。想想自己年近40,丢了这份工作,我连最后的安全感和保障都没有了,我的未来是不是暗无天日啊?”李兰沮丧不已。
太多的咨询者人到中年遭遇尴尬的处境,我总结了下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不想花脑力花心思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与管理
永远不要小觑我们身上惰性的力量。
要知道,对自己进行认知探索以及规划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心思的,这种痛苦远不如一顿火锅来得过瘾,更不如一场懒觉来得惬意。
在现实中,很多人总喜欢把自己的未来“交付”给外界把控,形成“过度依赖”。
例如——
有人希望找一个“有钱有颜忠心耿耿”的老公,试图通过婚姻把自己托付出去;
有人希望找一份长久不变的职业,依托于行业或者单位,将自己的未来交付出去......
这种方式有效但无用,尽管你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获得迷幻性的阶段满足,但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外在的人和事发生变化,你自身实力薄弱,是无法经受住任何风雨的。
2、不关注同事或外在环境
牛逼的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做好你自己就好。
但事实是,在我们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如果你连环境或同事都不去关注,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提升就是一句空话!
通常来说,在大公司或者知名企业,会有正规的制度和培养人才的计划,能最大化地保证你能不断地学习与成长,与此同时,你能与很多优秀的前辈同事,你起码知道厉害的人大概是什么样的,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比你到底强在哪里。
而不是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里成天幻想,还以为自己多厉害一样。
3、不关注自己的能力提升
很多人都渴望,有份极具保障的工作,能让自己安稳无忧地做到退休。
但现实是残酷的。
尤其是处在变革时期的今天,很多事情的变化与发展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或者更确切地说,很多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只是你我平时不曾留意,等到突然发现的时候,才懊恼自己为何不早一点做打算?!
在职场中,万般带不去,唯有能力才是最强有力的通行证。
在了知自我的前提下,构建自己特质匹配的能力提升战略与规划,是职业规划中一项极为关键的环节与重要工作。
03
然而可惜的是,从我接触到的咨询者情况来看,少有人能够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苦于没有系统的方法,不曾对自我进行较为透彻的认知与能力整理。
1、能力战略这件事,绝对因人而异
我们每个人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即便从同一所学校毕业,身上的特质和能力倾向不尽相同。
在职业发展初期,我还是认为“扬长避短”更关键,等自己的长处足够强大,再去适当地“取长补短”,才是被无数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能力策略。
有的人五官功能较强,这类人往往是传统主义者和经验者居多,做事讲究客观实际,对细节有天生的记忆力,对于颜色、场景等现实要素把握精准。
你可以想见,如果让这类人做策划创意类需要脑洞大开的职业,对他们而言会是怎样的痛苦!
现实中,不少职业发展不顺的人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了贪图外在的物质回报或者内心的安全感需求,完全无视自己的特质,做着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吃力不说,往往很难获得认可。
更让人郁闷的是,别人轻轻松松就能获得成绩,自己死磕半天也收效甚微。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受,请务必检视自己,或者请教专业人士为自己把脉,看是不是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
2、在能力提升方面,不知道适合自己的落地方法
前面提及,由于每个人特质不同,不仅能力战略不同,连能力提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现实中有些人的直觉敏锐,和现实主义者不同,他们脑海中常常会有不错的点子,但是由于现实感差,好主意未必能落地,于是常常沉浸在想出惊艳的方案上,却无视方案的落地性。
——我把这类人称为“创意者”。
这类人在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方面,自然和现实主义者不同。
对于现实主义者而言,他们可以用制定详尽的时间表做时间管理;
但是对于创意者而言,由于他们的灵感不知道何时迸发,如果制定过于细致的时间计划,只会加剧他们的挫败感,因为他们完成任务的节奏和一般人不同,没有灵感空坐一天也没用,有了灵感可能十分钟就能完成。
你发现没有,正是由于每个人的差异,如果我们套用市面上流行的所谓“时间管理”方法,什么番茄钟啊之类,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3、病急乱投医,缺乏远见和长远考虑
由于每个人的特质和成长情况不同——
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在已有的优势能力中挑选一两个予以发扬光大,足以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需要把分散的能力整合起来,再去刻意学习一到两项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立足职场;
而对于有的人来说,可能是之前不曾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不同,用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为人处世,结果处处碰壁......
你可以想见,让一个理性的人去学会感同身受的难度,不亚于让一个感性的人去练习逻辑思维。
但在现实中,用力错误的人比比皆是。
04
站在咨询师的角度,我想对你说——
在你二十岁的时候,你拥有无限充沛的精力和年轻的资本,你可以学习任何你感兴趣的知识;
但等你到了三十岁,你需要学会锁定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将精力用在擅长或具有潜质的能力上面;
等你过了三十五岁,想要突破瓶颈,就要开始留意自己的短板,可以考虑整合资源,通过借力或合作的方式,走的更高更远。
李兰这个案例做起来颇费工夫,在进行了前后不下于三次的系统咨询之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发力点,并制定出了落地的方案。
李兰也不无感慨,如果能在三十岁之前就能意识到上面的问题并系统地进行过规划与分析,可能现在早就是一番不同的境遇了吧。
行文至此,我想和你分享一句话——
“你在跳入一个深坑之前,要知道它有多深才行。”——席勒
温馨提示:本文援引的故事是在征得了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对关键性的信息进行了加工与改编后的作品,不能完全代表故事本身。请各位伙伴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重点留意文章中呈现的问题及相关思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