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浩然斯坦,(https://xueqiu.com/7368170779/304052120)
我最近情绪有些差,原因是上周参加了两场追悼会,周六的这场家属都快哭晕厥了。生命太脆弱了,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
但感觉股市中不少人情绪比我更差,原因是这波熊市太久了,很多人有些熬不住了。
很多人现在动不动就是中国不行了,觉得现在国情太不堪了,只能说这样想的人太短视了。如果我们真的以中国历史作为一个评价体系,那么现在的整体社会大环境和普通人生活的小环境,放在几千年的历史里都是非常好的,放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如此。
很多人说什么A股不堪,但回顾过去几场牛市,当时的情况就比现在好?
近30年A股的三波大牛市:1996-2001年,2005-2007年,2013-2015年,有两次都是在宏观经济很一般的时候发生的,特别是1996-2001年,持续通缩、国企三年脱困、银行巨额呆坏账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经济上面对的困难不比近两年少。
这三次大牛市发生的前一年,1995年、2004.7-2005.7,2012年都发生了相对幅度和绝对位置的深度下跌。
大家都知道2005-2007年涨了五倍的牛市很爽,但有几个人还记得2004.4到2005.7期间,从1783跌到998点的熊市最后一波杀跌的惨烈?要知道,当时宏观经济非常好,GDP增速从9%上升到11%,外资疯狂投资中国,加入世贸沿海工厂外贸订单拿到手软,创业成功率很高,房价开始暴涨。
那时最流行的解释是,中国股市跟经济无关,连赌场都不如,有制度缺陷,要推倒重来,跟现在的舆论是一样儿一样儿的。
很多人说什么现在经济完蛋了,可实际以前比现在惨,说现在惨的,回头看看2013年有多惨。
(以下对2013年的描述摘录自微博:陈经)
1. 上证指数2013年跌了6.75%,年末2116点。但是中间跌到了惨绝死的1849点,是前后多少年都没有的绝对最低点。
2. 当时的说法是,中国经济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麻烦,主要传统产业都是产能过剩。钢铁水泥夕阳产业,房地产成交低迷,房价高涨,民众收入低远不够买房,地方上依赖的房地产经济走入困境。经济学家发出了从来没有过的明确信号:抛弃中国资产,出海!
3. 高铁大规模基建投资遭到怀疑,群众收入不够坐不起,没有需求运椅子,负债经营,安全还出问题要降速,等等人民。
4. 产业政策被认为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的政府主观瞎搞。光伏、新能源车等产业遇到困难。欧美反补贴反倾销,江西江苏等地光伏企业破产,首富转眼成空,政府接管收拾乱摊子。
5. 民营企业抱怨融资渠道太差,民间利率高启。央企不断收购扩张,低成本融资,民企求投靠,子公司孙公司算不清。经济论坛定期开会替民营企业发声。
6. 国际媒体发出了明确集体唱空。西方金融企业集体卖出中国四大银行的股份,本来是接轨西方资本的大手笔开放行为,一波唱空都卖光了。中方还得组织资本去港股接盘。2011年美国银行一把卖出了一半建行股份,131亿股,赚33亿美元,原因是看空地方融资平台。2013年高盛清空工行,美银清空建行。美银本来持有多达19.14%的建行,高盛有7%的工行,都脱钩了。
7. 而且2013年也没什么可以吹嘘的产业,感觉都很落后。汽车是最气死人的不争气产业,自主品牌进步太慢,合资品牌轻松赚钱。高铁是引进的,华为中兴就是最可以吹的了,做的手机也很差,国际上没名气。芯片制造设计常识没有人懂,也没人去黑“芯片不行”,光刻机不知道是什么,能黑的领域太多了。主要是说汽车和发动机不行,心脏病。
8. 后来是移动互联网起来了,房价又涨了,就忘了。但是当时真的很惨很惨,A股比现在惨多了,我都没办法解释了,根本就是没道理没信心。后面才好了,到现在虽然A股指数不行,但还是很有道理的,分红高的好股是不断新高的,信心还不错。
----
回顾过去任何一次熊市,你都会比较淡定,因为你有上帝视角,知道它是怎么结束的。
让身处熊市的人说一下到底哪一次熊市最艰难,即使他知道历史,也会认为当下的这次最难,因为没有人有上帝视角了,正在进行时中人们看不到希望。
而一旦走出熊市之后,便会发现也不过如此,甚至后悔低位没有买的更多。
当你盯着估值高低的时候, 不确定性就被你等同于了风险,而事实上,只有永久性资本损失才是真正的风险。净利润下滑了吗?两三年后的利润看不清了吗?如果没下滑,看得清,估值降低了又有什么关系?2015年那次,从宏观到微观企业是全面溃败,包括茅台的利润也下跌了,比这次的考验厉害多了。而这波熊市,如茅台这样的企业的业绩并不差,未来增长确定性也非常高,在这个前提之下,没啥好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