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最混沌的时候,也是“别人家房企”入侵的时候,只是我没想到这次。
是发生在厦门和上海。
提到厦门房企我想大家多多少少会先想起另一个更响亮的名号:闽系房企。
早在2017年,以世茂、旭辉为代表的第一批闽系房企就曾“迁都”上海,同时携手扎根福建的泰禾,首次迈入千亿房企阵营。
巅峰时期销售破千亿的闽系房企有10家之多,风光无限。
但是行业就是这样,有人向下也总有人浮起。
时间拨回2024年,有暴雷如旭辉、阳光城,有离开上海如正荣,还有的即使勉强跻身TOP100房企,势气也不似从前。
而在浮浮沉沉之中,我们看到一些数字的变化。
来自厦门房企们。
2023年,建发成为唯一仅剩的“千亿闽系房企“,2024年1-6月同样以660.6亿销售金额位列全国第8;
更猛的国贸地产,2023年排名上涨22位,销售额大涨38.8%;
同样还有象屿地产 ,2022年业绩翻倍增长的基础上,去年也晋升房企销售TOP35;
所以这是为什么?
于是带着对他们还能在如今行情逆势扩张的好奇,我去翻了下这些家厦门房企的业务版图,发现不约而同,此刻他们都在涌入一座城市 。
上海
01
今年异常凶猛的,厦门房企集体进攻上海土拍。
先给大家看张表格感受下。
整理自:各批次土拍
到今年上半年,上海一共完成了三个批次土拍,共计推出19宗涉宅地块。
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三个批次土拍中厦门房企拍下的地块足足有5块,不是意向参拍,而是实实在在拿到手里做开发,这也意味着。
光光只上半年,厦门房企就拿去上海超四分之一的土地。
尤其是第一批次土拍,厦门房企拿地量空前高涨,来到36%。
而即使唯一没能最终拿地的第三批次土拍,杨浦平凉社区、长白社区两个地块,也都分别有建发、象屿意向参拍的身影。
看得出来,今年厦门房企对于上海土地的需求之迫切,已经毫不掩饰了。
具体来看:
整理自: 各批次土拍
如果算上今年1月2023年的第四次土拍,国贸拿了3块,象屿2块,建发1块。
很明显,其中拿地最猛的就是国贸了。
据统计,在2024年前4个月,国贸凭借38.01亿的金额位列上海拿地权益金额第二名。
而这家房企有意思的是,其实在今年如此凶猛拿地的背后,回想2023年的上海土拍,国贸已经陪跑23次。
但最终都擦肩而过。
直到今年年初低价捡漏,以0%溢价拿下佘山北宅地,至此国贸也拿到了自己位于松江的第9个住宅地块。
是的,第9个。
就是你会发现区别于其他地方国企对当地的深耕,这家隶属于厦门本土的国有企业,却意外对上海松江情有独钟。
不仅2014年首入上海的第一宗地就在松江,十年间累计在上海布局12宗宅地(含联合拿地),其中9宗都在松江。
国贸地产上海十年十二宗宅地,整理自:亿翰智库
而环绕在此次佘山北宅地1公里范围内,同样是国贸鹭原、国贸天悦等多个国贸系楼盘。
作为一家外来房企,却几乎凭一己之力将松江干成自己的大本营。
这样的国贸确实有点可怕了。
而同样凶猛拿地的建发。
目前也已和保利发展联手收获嘉定菊园地块,而细数建发2021年-2023年的拿地金额,属于上海的占比分别为8%、17%、11%。
仅次于厦门拿地金额位居第二。
从拿地比例就能看出建发对上海土地有多么看好。
而无论是对比今年国贸拿下的佘山地块、建发拿下的嘉定菊园。
另一头,象屿地产就显得有野心的多。
一批次拿下静安中兴路地块,二批次参与杨浦长白社区地块竞拍,瞄准的都是上海核心市区。
其中以15.5亿竞得的中兴路地块,也是象屿决心杀入市中心的一块地。
静安中兴路就不用多说了,商业、地铁、生活氛围全都一览无余提前兑现了。
但仔细看板块内竞争,前有万科翡翠雅宾利、万科中兴路一号两大现象级楼盘,后有万科中興傲舍、苏河湾中兴路社区等项目虎视眈眈。
项目类型上也和保利中兴路项目非常相似,都是高层+风貌别墅。
想要完整吃下这个地块,对象屿的产品力挑战不小。
不过好在,对于上海象屿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角色,在2003年象屿就进入上海市场,这三年更是集中进攻。
根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象屿(包括联合体)在上海拿了不下13宗地。
花掉380个亿。
反倒是在老家厦门,整个2023年,象屿仅在厦门拿了一块地。
当然上海的土地也在很好回馈这家房企,2023年象屿地产全年销售额约425亿,其中象屿上海销售约285亿。
上海市场占象屿整体规模的67%。
于是这家闽系房企把自己总部也落在了上海。
象屿上海黄浦区总部。
虽然是双总部的形式,但营销、投资、研发这些前端岗位都在上海。
且人力上今年2月底,原金地商置华东区域副总裁兼环沪公司总经理鲍轶群,也加入象屿地产出任沪浙区域总经理。
难怪有人调侃,象屿已经完成了“闽系”房企到“沪系”房企的完美变身。
国贸、建发、象屿。
可见这些厦门房企接触上海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早,也更深入。
但实际上,之所以如此也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做大做强,而是被逼的。
02
进入上海的每一步,其实都小心翼翼。
要看懂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把目光调转回厦门。
各位知道现在厦门的核心地块有多稀缺么,前几年我们去到厦门踩盘,据项目负责人所说,如今整个厦门岛内的土地几乎已经全部开发完毕。
而自己这块地是区域内十年内唯一一宗供地。
我给大家简单画了张图
整个厦门6个区因海划分为岛内和岛外,其中位于厦门市区的思明区、湖里区被称为岛内,其余4个合在一起为岛外。
而人口最多的岛内,自然也是整个厦门烟火气最集中的地方。
2023年整个厦门常住人口532.7万,其中岛内的思明区、湖里区两个区加起来人口高达206.7万人,占比39%。
而面对如此多人口,岛内土地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仅占厦门总面积的9%。
因此岛内区域开发已趋向饱和,新房供应稀缺。
以2024年厦门首次土拍为例,位于岛内思明区的将军祠2024P01地块一经拿出,就引得7家房企历时1个多小时、152轮竞价,最终被国贸以32.1亿元总价拿下,溢价率高达41%。
而在此之前。
整理自:历年土拍
岛内土地供应极为少量,一年也就5块左右,且基本都是豆腐块形式供应的。
于是土地稀缺带来的激烈竞争,也倒逼着一个个厦门房企们选择扩张突围的道路,开始向外谋求发展。
而相对其他城市,上海市场韧性较好,向来都是浙系房企、粤系房企等众多房企的必争之地。
上海,也就成为了厦门房企外扩的第一场地。
但是。
外拓不代表散射式的盲目拿地开发,在我看来,植根在这些厦门房企们内都有一个很好的品质。
叫:先聚焦再扩张。
你仔细去看国贸上海的开发版图。
自2014年国贸入上海以来,项目就集中在松江、浦东临港、青浦,市区项目依然为0。
建发同样如此。
作为最早推进全国化发展的厦门头部房企,来上海同样是先聚焦新江湾城,先后开发了江湾萃、璟墅以及珑庭。
哪怕是现在打算攻入上海市区的象屿。
前期拿地也基本集中在奉贤和松江,而在下决心拿下静安中兴路之前,这家闽系房企已经在上海做了超20年的准备。
不打没准备的仗,这是厦门房企与生俱来的特质,也为如今可以在上海继续扩张夯实了基础。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
如果你细心的话可能也会发现,但凡这些厦门房企拿地,大多都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
这么做除了可以降低拿地成本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后期项目的开发、销售都可以技术共享风险共担。
今年厦门房企拿下的6宗地其中4宗都是联合开发。
比如象屿地产喜欢和招商蛇口合作。
整理自:中国房评报道
2021年-2022年在上海拿的6块地有5块都是和招商蛇口一起拿的。
就这样靠着一个个点状的合作摸清市场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这些厦门企业此时大举进入上海,第一是厦门岛内资源稀缺而上海的土地价值依然强势,第二也是在沉淀了10年20年上海开发经验后,如今也是个拿地扩张的好机会。
03
最后我想说,厦门房企的进入,其实也为上海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在虹桥璟上。
我们看到了国贸海上森屿带来的浓郁厦门海洋风情。
在宝山。
也感受过建发央玺创造的当代新中式诗意栖居生活。
我们说一个健康的楼市,一定是百花齐放的楼市。
而伴随众多房企开始涌入上海,以前聊过的安徽安联高速、山东黄金,还有更早嘉华、宸嘉发展的港资...
行业最混沌的时候,何尝不是机会春笋般冒出的时候。
尤其是从当下土拍来看,上海楼市也在进入品质驱动时代。
无论是近年开始将装标、公区、立面等明文标准写入出让规则,还是最新经历三年限价后回归“价高者得”的市场逻辑。
本质上对于本土房企,还是外来房企,不负地块不负用户期待。
才是这轮楼市之下最朴质的生存之道。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我们也期待着这些天生爱打拼的厦门房企们,带给上海未来更多精彩。
以上为正文,来自真Moo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作者:真叫卢俊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