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苏竣

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科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4年7月5日,由同济大学、杨浦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论坛以“智能社会与全球治理框架”为主题,旨在应对智能技术发展潜在的伦理、法律和治理风险与挑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更好造福智能社会和人类美好生活。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上海市委网信办副主任杨昕,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等出席并致辞。10余位国内外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或开展圆桌对话。其中,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苏竣教授作了题为《应对智能社会的技术变革: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的主旨演讲。

苏竣教授作主旨发言

苏竣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技的突破性发展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跃升和生产关系的颠覆性变化,并进而影响个体认知的升华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AI革命,正在推动各行各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机遇、风险与挑战。

苏竣探讨了智能社会治理的若干前沿问题。首先,信息茧房与群体极化。苏竣指出,精准推送是人类智能社会的一大“发明”,为个体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和分享渠道,但也加剧了信息茧房的形成。2023年,苏竣教授团队基于5.7亿社交媒体用户数据,通过信息动力学理论建模,首次量化证实了大规模在线信息系统中信息茧房的客观存在及其严重程度,揭示了信息茧房涌现的内在机理与相变边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其二,灵活就业与劳动替代。苏竣强调,智能社会下,作为“组织化”手段的“单位”正在被消解,灵活就业人员正从“单位人”变成原子化的个体。同时,人工智能的劳动替代将影响知识密集型和创作型劳动,人类对劳动的追求可能将从获取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报酬的“就业”,变为追求个人的精神满足与意义实现“游业”。其三,大模型的“价值观”。苏竣认为,要将大模型视作认识论上的“实体”,探究其在不同维度的“价值观”和“社会态度”,这对于分析大模型的社会影响有重要意义。其四,人工智能与能源。苏竣指出,片面追求单一指标、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工业社会给我们留下的惨重教训。步入智能社会的我们,不能再重蹈“先生产、后治理”的覆辙。要深刻认识数字化与绿色化之间的夹角,人工智能技术在耗能显著增加之余,也有可能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苏竣教授发言

苏竣认为,人类应对技术变革的历史经验可以分为四类,分别对应四类主体: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社会精英,坚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核心追求的政府和积极提升科学素养、增强风险意识的公众。苏竣指出,应对AIGC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坚持审慎、积极、自信的态度,需要科学家、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有机结合、共同推进。

苏竣呼吁,面对智能社会风险,我们应当为后代构建一个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综合平衡,人、环境、技术和谐共生的人文智能社会(Humanistic Intelligent Society, HIS)苏竣回顾了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工作的进展,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追求,为智能社会嵌入人文精神之心。

活动现场

今年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第三年设立“智能社会”分论坛。三年来,论坛已成为应对智能社会风险挑战、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平台。未来,基于论坛的更高水平的合作,有望推动智能社会治理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构建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


关于我们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来源 |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