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你每天花多少时间沉浸在手机屏幕前?又是哪个应用占据了你最多的时间?
在当今时代,我们接收的大部分信息都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传递。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信息流"的冲击波。虽然这些信息的密集度有时并不高,但它们持续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大脑,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大脑疲劳,进而影响我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系统能够高效地为我们提供丰富且个性化的内容,有效避免了信息过载的问题。但是,随着"猜你喜欢"功能的日益频繁和精准,这种技术也在无声中将我们限制在信息的舒适区内,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单一内容的循环,甚至可能加深我们的既有偏见。
对于创业者而言,精准掌握信息和持续学习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如果放弃主动筛选信息,任由大脑无选择地吸收,忽视内容的营养价值和是否真正所需,或者被琐碎信息所淹没,这将严重影响创业者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避免这种情况的第一步,是学会筛选信息,必要时给予大脑适当的休息——让它吃得少一点、好一点。
如何打造好的信息流
信息是什么?它是我们视野所及的一切,是耳边响起的声音,是皮肤感受到的触觉,甚至是那些难以捉摸的氛围和情绪。信息无处不在,它构成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选择那些不断涌入的"信息流"。就像我们无法选择每天的新闻、天气一样,我们大多是被动地接受它们,然后根据个人态度和需要来决定如何应对。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确实有能力决定哪些信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可以选择读哪一本书,关注哪个公众号,浏览哪些平台、网站、博主,参加哪个社群、沙龙、论坛,以及和谁共度时光。
这些选择汇聚起来,塑造了你的"信息环境",也决定了你的大脑每天"摄入"什么样的信息。当你有选择的时候,不妨为大脑挑选一些更有营养的内容;当你想要拒绝时,就让那些无益的信息远离你。而对于你感兴趣的领域,应该主动寻找深入的学习材料,如在线课程、专业书籍和研究报告。
此外,你还可以经常做一些“质疑”:我真的需要看这么多吗?我看的东西真的有质量吗?
没有意识到信息有质量差异,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挑选的权利,导致我们日复一日地在吞服低质量的信息。过瘾是过瘾,但不一定是健康的信息摄取方式。让每日遭遇的“信息流”保持简单、纯净,对自己有益。
创业者需要有化繁为简、看清本质的能力,这能帮助你管理自己的“信息环境”,尽量避免“繁”的出现。
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思考”更为重要,尤其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持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是我们在接受或处理信息的时候,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不人云亦云。这种思考能力,不仅需要我们有广泛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也需要勇于挑战权威。当然,也需要学会接纳多样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换个视角看待同一件事情,或许你会发现别有天地。
在日常的信息流筛选工作中,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处理:
· 明确目标:确定你想要通过信息流达到的目标。是为了学习、工作、娱乐还是其他目的?
· 选择可靠的来源:挑选那些以提供准确、全面信息著称的来源。这可能包括知名新闻机构、学术期刊、行业专家的博客等。
· 多样化信息源:确保你的信息流来自多个不同的渠道和视角,以避免信息偏见和回音室效应。
· 定期评估:定期回顾和评估你的信息源和浏览习惯,确保它们仍然符合你的需求和目标。
· 培养信息素养,可以使用工具过滤:提高你的信息素养技能,包括搜索、评估、反思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你还可以利用AI工具、新闻聚合应用或社交媒体工具来过滤和组织信息。
· 避免信息过载:不要一次性接收太多信息,这可能导致压力和认知疲劳。合理安排信息消化时间。有时你或许还需要远离所有电子设备,给自己的大脑一个休息和整理信息的机会。
· 关闭个性化推荐:考虑关闭社交媒体和新闻应用的个性化推荐,以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从“我喜欢的”说起
无论是文字新闻,娱乐短视频还是线上交友和购物,基于AI的推荐算法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筛选和消化海量的在线信息。然而,这些系统提供的是否总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呢?还是在无形中将我们限制在一个狭窄的信息茧房中,使我们陷入单一内容的陷阱?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这一术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仅仅被展示与其过去的喜好、行为和观点相符的信息,而与外部多样化的信息隔离的状态。如果创业者长期陷入“信息茧房”里,可能加剧偏见和刻板印象,抑制创新和创造力,甚至影响决策的质量。
2023年11月,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期刊上发表研究,利用两大数据集并构建了一个描述人类与推荐系统自适应的动力学模型,深入探讨了信息茧房的涌现机制,并为我们提供了突破这一茧房的实用策略。
研究团队使用了两大数据集来探索我们如何与AI互动:其中一个数据集来自中国的热门短视频平台,记录了超过11万新用户的行为;另一个数据集则来自Microsoft News,涵盖了14个新闻主题和9万用户的互动。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用户在与AI互动后,接触到的信息种类实际上减少了,这意味着他们可能被困在了所谓的“信息茧房”中。
为了实证地量化用户可访问的信息多样性,研究团队使用了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的概念。一开始,人和推荐算法的整体系统最初是远离平衡的。在个性化推荐的有效力场作用下,信息主题逐渐从多样化状态演变为信息茧房状态,这一相变的特点是信息熵下降。
通过对一年内的熵变化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超过57%的活跃用户的信息熵有所下降,这意味着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单一。特别是,有11%的用户在使用平台的初期就经历了信息多样性的急剧下降,一年后他们的信息熵下降了24.8%。更进一步,研究团队随机选择了一个信息多样性下降最多的用户进行观察。令人震惊的是,这名用户在开始时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话题,但在与平台互动一年后,他几乎只被推荐了一个话题的内容。
基于这些,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用于复杂的人工智能交互系统的自适应动力学建模框架,以解释信息茧房的出现。模型显示,当推荐系统过度依赖于用户与内容之间的相似度时,用户更容易陷入所谓的“信息茧房”;而打破这一现象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用户主动探索新的内容,推荐算法就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捕捉到用户的真实喜好,从而提供更多样化的推荐。
但是,这仍然只停留在“我喜欢”的圈层内。对创业者而言,不只要关注“自己喜欢的”,还要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而且要积极培养这种习惯。
什么是好的信息?
巴菲特曾说,他期待得到的信息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重要(important),二是可知(knowable)。如果一件事不重要、不可知,请忽略它;如果一件事很重要,但却不可知,也不要浪费精力。创业者如能聚焦在重要、可知的事情上,就会获得认知上的优势。
其次,一个好的信息,应该有助于你看清事实,让你的主观世界更好地映照客观世界。互联网上的很多低质量信息,存在错误和虚假的消息;还有一些信息,虽然好看热闹、挑动观众神经,实质上只是情绪式的呐喊,这类也不能算好信息。
另一种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是观察信息的“保质期”。越长保质期的信息,价值就越高;越短保质期的信息,价值就越低。大部分的新闻,明天就没人愿意再看;业绩预测,过了当季就作废。但是,经典的商业模式、科学原理、管理知识等却可以一直发挥作用,让你更好地观察、理解这个世界。
高质量的信息,更可能抵御时间的侵袭。
这里也有三个评价信息质量的误区需要我们注意:
一,我们会将信息“获取难度”等同于“信息质量”——越是隐秘的消息,越高质量。但是,一个信息难获得,不代表它有质量;一个信息公开可得,不代表它没有价值。难点不是信息,而是理解信息的能力。
二,我们经常会将“热门程度”等同于“信息质量”——越是多人支持的信息,就越高质量。因而,我们往往高估热门歌曲、热门视频和热门观点的价值;当我们也支持热门信息时,从众心理还会赋予我们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三,我们经常会将“事实”与“观点”混淆——明明只是某人的预测,某人的一厢情愿,我们却误会它是事实,甚至以此作为立论基础。
为了避免这些误区,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要主动筛选信息,避免被动接受。而且要丰富信息源,带着批判性思维去主动核查事实,而且要避免自己的认知偏误。
此外,还要保持开放心态,对新观点和不同意见保持开放态度,这有助于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还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持续更新你的知识库,对新知识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态度;要持续与他人分享有趣的信息,并就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这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总之,打造健康的信息流关键在于主动、刻意地去筛选,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我们一举一动相关。我们应当像园丁一样,精心培育自己的信息花园,剪去杂草,浇灌花朵,让有益的信息在阳光下茁壮成长。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既丰富又有序的信息环境,让大脑在这个环境中自由呼吸,汲取养分,进而激发无限的思考和创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洪杉,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