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5小时前
出门总要背着井的青蛙父母,没必要带孩子出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通过朋友欧洲自驾游的经历和深圳博物馆参观时的见闻,揭示了部分国人在认知上存在的局限性。作者指出,许多人对世界的理解片面且固化,容易被媒体信息误导,对外国文明成果持排斥或狭隘态度。同时,文章也批评了中国家庭中常见的“不努力学习就只能做牛马”的教育观念,认为这种观念加剧了孩子的等级意识,阻碍了对职业和人性的真正尊重。即使是带孩子旅行或参观博物馆,如果父母的认知没有改变,也无法真正开阔孩子的视野,反而可能强化其固有的狭隘认知。

🌍 **刻板印象与世界观的固化**:文章通过朋友在欧洲自驾游时亲戚的“妖魔化”提问,以及在深圳博物馆遇到对外国文物持怀疑态度的老人,反映了部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存在片面和固化的现象。他们容易受媒体影响,对未知领域缺乏开放心态,常常将世界简单划分为“中国”与“外国”,并对外国的文明成果抱有排斥或贬低态度。

👨‍👩‍👧‍👦 **“不学习就做牛马”的教育观**:文章尖锐地批评了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扫大街/做牛马”的教育方式。这种观念不仅未能培养孩子对职业的尊重,反而加剧了孩子的等级意识,将职业简单粗暴地分为“贵贱”。作者强调,“职业不分贵贱”的“贵贱”应指基本权利的平等,而非社会地位或收入的差异。

🏛️ **教育的本质与父母的认知局限**:文章指出,带孩子去博物馆或旅行,初衷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然而,如果父母或长辈本身认知狭隘,在看到文物或经历时仍抱持刻板印象,并以此教育孩子,那么这种“教育”反而会限制孩子的视野,使其在父母的低层认知中循环。父母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真正从经历中受益。

🔗 **社会环境与价值导向的恶性循环**:文章认为,当下社会普遍崇尚权力、以金钱和地位衡量个人价值,这种环境为“不好好学习就只能扫大街”的观念提供了“土壤”。当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不得不从事看似低端的职业时,这种观念对孩子的鞭策作用也逐渐减弱。社会整体的狭隘认知和价值导向,形成了一个阻碍个人发展的恶性循环。

这几天在朋友圈和群里看到朋友的两段记录,颇为感触。

一段来自我的一位广州朋友。她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妈妈,经常一个人驾车带两个孩子长途旅行。上个月,她第一次出国,就带着孩子去欧洲自驾游,出发前向我咨询了不少问题。我一一回答之余,还告诉她,在申根区开车,只要遵守路权法则,就会发现自驾很简单,行驶会相当顺畅,驾驶感受非常轻松。路权法则并不是一味礼让,而是每个人遵守规则。所谓自由,不是很多人张嘴就来、特别警惕的“无法无天”,而是“绝大多数人都遵守规则,我的自由和权利就不会被侵犯”。至于其他方面,也不用担心遇到困难,因为大多数人都非常友善,随时会提供帮助。她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旅行,也在朋友圈提到在欧洲自驾真的比国内更轻松。

在她的这条朋友圈里,亲戚的几个提问,显然是长期妖魔化的成果。许多人从未真正看过世界,只需要报纸电视抖音,就可以深信不疑,得出根深蒂固的印象。很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孩子去看过真正的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但是,带着孩子出门增长见闻,就一定会看到真正的世界吗?也未必。

我的朋友宋金波去了趟深圳博物馆,在群里发了这么一段——

深圳博物馆谈不上惊艳,但也不虚此行。除了两个厅的野生动物标本,还有东西方陶器展和深圳改开史,都值得一看。

陶器展我最爱的希腊黑绘前,一位六十不到微弱湖南口音的老兄边看边大声宣布:“做得这么精致啊,这么精致不可能是真的,那时候怎么做得到,一定是现在做的仿制品”……忍不住对他说了句“是真的”。他反复看了看我,大概信了,含混地喟叹:“居然是真的啊……现在人做事情做不到这么耐心了呀……唉,可惜这是外国人做的”。他大概四五岁的小孙女脆生生说:“爷爷,虽然是外国人,但那是人类做的呀。”爷爷继续哼哼唧唧:“什么人类,什么人类,是外国人。”

深圳改开展里有张很大的深圳女工合影照。我正一个个面孔端详一位黑衣女士大声喊叫她七八岁的儿子:“快来看!”我以为她要说什么……结果是“你如果学习不好,就会像她们一样,你知道吗,就要去做牛马……”

截图里的那个爷爷,在现实中很常见,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是“世界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外国”。虽然世界上还有许多许多国家,实际上千差万别,但在他们的意识中都是一样的。对于人类文明的成果,他们或是不认同,或是认为只属于中国,即使万不得已承认来自“外国”,也要来一句“可惜了”。

这种认知的狭隘会制造价值观的狭隘,所以必然会有“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去做牛马”的观念。事实上,有几个中国孩子没听过父母说“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扫大街”之类的话呢?

中国人说起“职业不分贵贱”,往往会报以嘲笑,并用“社会经验”否定这一说法。强调所有职业的“平等”确实很荒谬,但他们先行曲解了“贵贱”一词。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不同职业都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差异是全方位的。有些看起来更体面,有些没那么体面,有些收入高,有些收入低,这都是事实。所以,职业的差别是存在的,不同价值观下的高低也是存在的,有条件的家庭希望孩子去当律师当医生,而不是当收银员,当然是正常思维。但“职业不分贵贱”的“贵贱”,本质上指的是人的权利。

也就是说,在职业差异的前提下,个体当然有收入、阶层上的差异,但享有的社会基本权利却应该是一致的。比如富人家孩子和穷人家孩子都有受教育的底线权利,无非是富人家孩子可以在这个底线之上有更多选择,既可以去免费公立也可以去贵族私立,这就是“不分贵贱”。

但很显然,我们社会确实没有多少“职业不分贵贱”的空间。一个公务员和一个外卖员,在社会地位上确实差别极大,前者并不仅仅拥有体面。

我生于80年代,当年的社会教育和现在孩子接受的社会教育,在许多方面没有本质差别。“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扫大街”之类的话,在中国家庭出现的频率极高。但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只会加固孩子的等级意识,无法学会真正尊重他人。

许多中国人谈“尊重”,往往与权力挂钩,尊重的程度会与对方的社会地位、身家和话语权成正比。即使“不要随便得罪人”的社会经验,也不是出于对底层的尊重,而是仅仅担心“有些人什么都干得出来”。对职业的贵贱判断,也是一种思维传统。这种教育方式越普遍,凡事仅以功利衡量、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就会越多。

当然,情况肯定会有所改观,虽然是被动的——985名校毕业生送外卖也不是新鲜事,外卖骑手里的本科率越来越高。所以,如果父母说“不好好学习就只能送外卖”,可能对孩子已经失去鞭策作用,只是在预言未来。

我一直赞同“相互配得上”的说法,“不好好学习,就只能扫大街、送外卖”的观念,正是越来越多大学生只能送外卖的重要“土壤”,因为一个崇尚权力、以权力和金钱衡量地位的社会,只会让人们的空间越来越逼仄,这是无解的恶性循环。

去博物馆增长见闻,是如今许多父母热衷的事情,哪怕不少人只是跟风。他们以为让孩子去博物馆、去旅行,就能开阔视野,但如果看到一张旧日女工照片就以“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做牛马”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逛再多的博物馆、去再多地方,也只能在父母的低层认知里打转。

如果父母、长辈都是走到哪里都背着井的青蛙,那何必浪费钱带孩子出门呢?刷抖音就好,里面什么兴奋剂都有。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认知偏见 教育观念 刻板印象 职业平等 视野开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