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新研究中指出,微量元素锂可能在维持大脑健康、防止老化及阿尔茨海默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项历时近十年的研究首次证明,人体内天然存在微量锂,细胞需要它正常运作,作用类似维生素C或铁。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锂长期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但哈佛医学院与拉什大学研究团队在最新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发现,饮食中去除锂会导致正常小鼠大脑出现炎症和加速老化的变化;在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中,低锂饮食加速了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s)和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的形成,并加快记忆丧失。相反,维持正常锂水平可保护其免受相关病变影响。

淀粉样斑块是在神经细胞外堆积的“蛋白垃圾”,缠结是在神经细胞内打结的“结构蛋白”,两者共同破坏脑功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核心病理标志。

研究揭示了一种可能的机制: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会结合并“吸附”锂,从而减少神经胶质细胞等清除废物细胞可利用的锂,削弱其清除斑块的能力,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发现,草酸锂(lithium orotate)不会与β-淀粉样蛋白结合,给阿尔茨海默症小鼠补充这种化合物后,有助改善记忆功能。

研究通过分析多家脑库样本发现,轻度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内锂水平显著低于认知正常者,并在小鼠实验中证实,降低体内锂水平50%即可快速引发类似疾病的病理变化。

研究还发现,这种下降可能与大脑吸收锂的能力减弱有关,原因或包括饮食不足、遗传及环境因素。锂的主要膳食来源包括绿叶蔬菜、坚果、豆类、姜黄、孜然及部分矿泉水。

研究员强调,小鼠实验所用锂剂量比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剂量低约千倍,未见损害迹象,但现阶段仍不能据此自行补充锂,需进一步开展人体试验确定安全有效剂量。

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扬克纳(Bruce Yankner)指出,这一发现为解释导致痴呆前期多系统脑部退化的机制提供了潜在统一理论,但仍需大量科学研究来确认这一机制是普遍途径,还是众多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