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北京写字楼市场的确进入了一个“乏善可陈”的阶段:租金连跌八个季度,空置率维持高位,新增需求乏力,不少项目甚至陷入“租不动、调不快”的困局。许多投资人因此判断,这仍是一场“供需失衡”导致的市场周期性下行。
但如果仅止于此判断,可能会错过一次结构性重估的真正起点。
2025年第二季度,北京写字楼市场的确延续了“量稳价跌”的趋势。全市整体空置率维持在17.7%的高位,写字楼租金进一步回调,整体租金同比下跌17.0%,环比下跌5.7%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全市净吸纳量达9.2万平方米,与上一季度相比实现翻倍增长。这说明,尽管租金下探,企业仍在“有选择地”优化空间配置。这不是市场的彻底冰封,而是一次组织战略对空间预期的重写。
市场平均有效租金及空置率走势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从“扩张即合理”的黄金周期,到“精算坪效与人效”的组织拐点期,写字楼的价值逻辑已悄然从租金收益转向空间运营与结构匹配。在这个过程中,租不动的不是楼,是没能进入企业未来逻辑的空间。
跌的是租金,变的是企业组织对空间的“战略预期”
如果说上一轮写字楼行情看的是“谁能涨得快”,那么这轮行情比的是“谁能活得久”。跌价不再意味着抢租,租户也不再盲目追低。企业选址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传统的地段优先、面积匹配,转向以组织结构与业务效率为核心的空间战略重构。
2025年Q2,北京写字楼租金同比下降17.0%,环比下降5.7%,但市场净吸纳量达到9.2万平方米,环比增长达113.95%,显示出一类租户正在“借势下行期调整空间布局” 。这类企业往往具有几个共同点:
处于组织结构调整期(如总部搬迁、业务收缩、转向轻资产)
对成本敏感但对人效更敏感(以AI、传媒、咨询类企业为主)
倾向将办公空间视为员工体验与文化锚定的重要接口
尤其是科技与新兴产业企业,成为租赁需求的主要贡献者。在RET睿意德的研究看来:“AI行业作为北京写字楼租赁需求的新引擎,带动了中关村、望京等板块部分项目的快速去化。” 这类企业更关注空间的技术适配性、灵活布局与共享服务,推动租赁决策从“面积谈判”向“综合使用效率”转型。
与此同时,原本强势的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在决策上更加谨慎——不是不续租,而是以“压缩、下沉、复合”为关键词进行结构调整。租户开始重构自己的空间资产负债表:什么是真刚需、什么是可以外包、哪些面积可以换成远程协同?
过去,写字楼是“增长的外化指标”;现在,它是“组织效率的物理接口”。企业的空间使用逻辑,正在从“规模思维”转向“韧性设计”。这种转变,决定了未来写字楼资产的投资判断,也决定了一个关键问题:租金还会继续跌吗?——可能会。但你得看,谁在这个时候签下了合同,又签了多长时间。
区域分化背后,是资产未来收益结构的重构
在租金普遍承压的表象之下,北京写字楼市场正显露出另一重趋势:区域间的分化加剧。这不仅体现在价格水平和空置率,更深层体现为资产可持续经营能力与租户结构弹性的巨大差异。
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北京甲级写字楼整体空置率为17.7%,与上季度基本持平。但若拆解来看,不同板块之间已出现明确的“两极拉开”:
传统核心区仍具韧性:如金融街空置率为8.2%,租金稳定在每月389元/平方米,尽管出现小幅回调,但整体抗压能力强。
非核心区表现分化严重:丽泽、中关村等板块吸纳量领跑,但部分远郊区域则几乎零净增长。
这并非简单的“地段优劣”问题,而是市场进入了一个以“可运营性”为核心的资产重估阶段。
过去,金融街代表的是“金融资源聚集优势”,而今,其低空置表现背后,是政策加持与高黏性租户构成(如国央企总部、金融监管机构)的共同作用;而中关村、望京板块之所以“逆市活跃”,是因为其吸引了大量“新型科技组织”的入驻需求,这些企业以“灵活性+服务化”为选址首要标准。
而另一类表现不佳的板块,虽然位置并不远、租金足够低,但为何空置率始终高企?答案或许不是“不便宜”,而是“不好用”。
租户的判断逻辑已经改变。他们不再只是看“哪里租金最低”,而是在问三个问题:
空间是否能适配我们正在变化的组织架构?
这个楼的运营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响应力与服务支持?
我愿不愿意未来三年都在这里“留下痕迹”?
这背后,是“投资逻辑从区位红利向运营红利切换”的深刻信号。换言之:一个写字楼项目能否在未来保持价值,不再是看它现在租得好不好,而是看它是否具备持续吸引“结构型租户”的能力。这类租户要么具备战略稳定性(如金融街的政策类机构),要么具备战略弹性(如中关村的AI类企业),它们共同构成未来资产收益的结构性基础。
而那些“只会谈价格、不会谈运营”的项目,即便短期签了几家租户,也只是延迟了价值下滑的起点。
资产的“可运营性”,正成为价值锚点
过去,在租金持续上涨、空置率可控的环境中,投资者对写字楼资产的判断相对简单:好地段+低空置=优质资产。但在2025年这个新的周期里,维持表面指标早已不够。真正拉开项目分化的,是“谁具备运营能力”,而非“谁拿到的价格高”。
第二季度,北京写字楼整体市场依然“以价换量”,搬迁决策愈发谨慎,大面积企业租户更多关注租约重组及续租策略。RET睿意德在市场报告中指出,“企业对办公空间服务和使用效率的关注度显著提升,项目能否提供灵活、定制化的空间配置,成为影响租赁决策的重要因素”。
这意味着:租户不只是来租一间办公室,而是在寻找一个匹配其组织节奏、激发团队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据此将写字楼资产划分为三类运营能力模型:
第一类|被动型资产:等租户来谈判,只能一降再降
典型表现:价格调了三轮,租户仍观望;运营团队少、服务响应慢;前台与楼管几乎是“哑巴角色”。
结果是:哪怕降价幅度达到20%,租户也会说“我再看看”。因为在租户看来,低价只是你“价值不清晰”的表现。
第二类|服务型资产:能提供定制与共享,租户愿意留下
典型表现:提供灵活布局、共享会议室、短租+长租组合包、绿色认证等;
这类楼宇在丽泽、中关村已有试水案例,AI企业、咨询公司、设计类公司等对“场景混合型空间”需求强烈,倾向长租+共享组合,以控制成本又不牺牲效率。
第三类|生态型资产:不仅租给你,更帮你做业务场景集成
典型表现:如有些项目引入孵化平台、产业联盟、数据服务商、政府资源等,提供“办公+融资+产业导入”一体化方案。
这种模式在国家新一轮城市更新与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下,具备REITs包装潜力,也成为“空间服务型资产”最接近未来想象力的形态。
写字楼资产运营能力三大类型模型
写字楼的运营成本压力正在倒逼业主进入“主动经营”阶段,例如通过“提高租户满意度”、“优化楼宇能耗结构”、“引入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等方式来提升资产回报水平。这正是写字楼资产从“估值逻辑”向“经营逻辑”切换的关键节点。
在这个背景下,空置率已不再是唯一风险指标,运营ROCE(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才是下一阶段衡量优质写字楼的核心指标。因为能长期稳定创造现金流的项目,才有资格在REITs或资管市场中赢得定价权。投资者的判断也应同步升级:不是看今天的租金能收多少,而是问一句:“这栋楼,有没有能力把租户留住三年?”
写字楼资产的投资逻辑,需要一个“底部视角”的重构
当租金、空置率这些传统指标失灵时,投资者就必须换一副眼镜,才能看清写字楼资产的真实价值。
2025年第二季度的数据已经给出清晰信号:市场整体租金持续下探,部分板块仍面临高空置压力;但与此同时,优质项目正通过主动运营提升收益结构,推动租户结构更新,构建“现金流护城河”。这提示我们:资产价值不应只看当前价格,而要关注未来三到五年,它是否具备“稳定运营+结构优化”的复合能力。
我们建议投资人采用“REITs时代”的底部视角,构建新的投资判断三问:
问题一:这栋楼,有没有稳定现金流生成能力?
稳定不是绝对满租,而是具备“基本盘”租户结构,如政府相关机构、银行、咨询、药企总部、外资代表处等。金融街就是典型代表:2025年Q2空置率为8.2%,租金依然稳在每月389元/㎡,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周期下行时,这类资产提供“分母不塌”的底部支撑。
问题二:这栋楼,有没有租户结构更新能力?
也就是能不能“从传统租户向新经济租户演化”。以中关村、望京为例,尽管短期空置高于核心区,但AI企业、医疗科技、数字服务等新租户快速进入,净吸纳量持续提升,说明这类区域具备结构升级潜力。这类资产不能看短期收益,而要看“租户新陈代谢”的节奏。
问题三:这栋楼,有没有被纳入城市更新或政策支持的可能?
城市空间更新正在加速,多个老旧写字楼面临“去功能化”甚至拆除风险。而那些被纳入更新片区、具备产业协同条件的写字楼,有望获得政策、租户、投资人三方青睐,进入REITs包装通道。例如丽泽板块虽租金处于低位,但因政策明确定位金融+科技双中枢,多个项目已在加速“转身”。
这三问背后,实际上是在重构一个写字楼资产的“运营生存性指标”体系,不再唯租金、唯地段,而是强调:资产要能“活着赚钱”,而不是“等着升值”。
从投资周期看,北京写字楼市场或许仍未“触底反弹”,但我们必须警惕另一种陷阱:不是踩错时点,而是看错价值逻辑。当一部分资产还在为“降价抢客户”焦虑时,另一部分资产已经悄悄锁住了未来的长期现金流。
结语
当市场热闹的时候,大多数人在追逐涨幅;而当市场沉寂的时候,少数人开始寻找结构性的机会。2025年Q2的北京写字楼市场,或许不会给出立刻反弹的信号:租金还在下行,新增需求依旧谨慎,许多项目甚至还在“贴着成本线”苦撑。但如果我们用“租户行为”而不是“租金曲线”来看,就会发现:真实的价值分化,已经在悄然进行。
企业不再盲目扩张,而是以组织效率为导向重构空间布局;优质租户在核心与成长板块中做出理性迁移,抛弃不灵活、不可运营的“旧楼”;一些头部资产开始通过运营、服务、政策与产业链接,重新获得稳定现金流——这些,才是真正“见底”的信号。
对资产方与投资人而言,现在的关键不是等涨价,而是:是否能识别未来三年有租户结构红利的资产?是否愿意在资产经营上下功夫,而不仅押注价格回暖?是否理解REITs背后真正看重的,是“稳定性+结构可持续”?
周期从来不会通知你什么时候反转,但租户的行动、空间的重构、城市的资源重新分配,早已在告诉我们:一个以“组织战略空间化”为核心的新周期,正在重构整个写字楼市场的价值秩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ET睿意德”,作者:这里是,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