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 -- Matrix 07月25日 10:01
年轻的朋友,咱们不要太心急|关于耐心的3点思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围绕“耐心”这一主题,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时间焦虑”和“急于求成”的心态。文章从Apple Watch使用引发的时间观念反思,到害怕浪费时间而产生的焦虑,再到如何通过拉长视角、拥抱不可量化指标来培养耐心。作者还分享了在对话中失去倾听的耐心,以及如何在浮躁时代坚持长期主义,并提出“fuck-you competence”的概念。最后,文章强调了试错空间的重要性,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需要预留试错成本,才能在探索“可能的自我”过程中找到确定性。

⏳ **时间焦虑与量化自我冲突:** 作者通过Apple Watch的经历,反思了对时间过度关注以及量化自我数据(如睡眠、运动)与真实体验之间的冲突。当手表记录的数据与个人感受不符时,会产生自我怀疑;过度依赖时间信息反而打扰了当下的沉浸感,揭示了对时间的精确把握可能并非带来平静,反而可能增加焦虑。

⏳ **对抗焦虑的长期主义视角:** 文章指出,人们常高估一天能做的事,低估一年能走多远。通过将评价尺度的从“24小时”拉长到“90天”甚至更长,作者发现坚持最小单位的事情是改变的关键。这种“日拱一卒”的坚持,如同幼苗每日生长,虽微小却能带来惊人变化,从而缓解了急于求成的焦虑。

⏳ **倾听与长期主义的实践:** 在快节奏的短视频时代,人们的耐心被消磨,导致在对话中急于表达而非倾听。文章提出,要在躁动的时代做长期主义的事情,关键在于打造“fuck-you competence”,即培养让自己未来能够离开的能力。通过积极沉淀实力、尝试新事物、打破边界,来探索“可能的自己”,从而获得坚持进步和成长的动力。

⏳ **拥抱试错空间与自我探索:** 文章强调,人生并非坦途,需要敢于试错。通过预留时间资源和金钱资源作为试错空间,例如允许工作日晚上尝试新事物或允许自己不完美,以及在资产配置中预留一部分可损失的资金,可以更好地探索“可能的自我”,找到真正喜欢的事业和生活方式,并在过程中与自己和解。

⏳ **不可量化指标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过于注重可量化指标,但城市规划和个人成长中,不可量化的细节(如阳光下叶片的光泽、傍晚天空的色彩)以及个人内在的变化(情绪起伏、性格转变、顿悟时刻)同样至关重要。这些不可量化指标的积累,才能带来真正的质变,实现长期成长。


嗨,朋友,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耐心」。

从小到大,我还是挺经常在学习的过程中听到「要有耐心」的劝诫。

但是这几年,似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各种真真假假的一夜致富、一夜成名故事的传播,似乎很少再有人再说这句话了。

今天,我想分享3个故事给你听,与你共同深入探讨关于耐心的话题——因为我发现,我们是否对自己、对未来、对他人有足够耐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每日的体验。

(文章可能有点长,或许先收藏再慢慢看也是不错的选择。)

时钟嘀嗒响——耐心和时间焦虑

第1个故事,是Apple Watch的意外事故。

去年盛夏,朋友喊我去游泳,我欣然应允。临下水前,我朋友准备戴着Apple Watch S5下水游泳,她说她每次游泳都戴着,从来都没坏。

当时,我手上的Apple Watch S6 已经服役两年多了,不过我想我的手表版本比她的还要更高一代,防水应该更好,而且使用时长也比她短。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戴着下水了。

在泳池里一切正常,手表忠实地记录着我的游泳数据,时长、姿态、距离……但当我游完泳回到家后没多久,手表突然就黑屏了。此后再也无法唤醒,送去检修也表示是主板进水了。

就这样,我人生买过最贵的一块手表,就这么英勇牺牲了。苹果官方过保维修需要2000+元(只比原价购买一块新手表便宜1000元……),第三方维修也要几百元,我自然是不考虑了。

于是,两年多来头一次,我第一次过上了出门不戴手表的日子,我以为我会很不适应。

然而,我却喜欢上了不带手表出门的日子。

当我不知现在几点

最初,当我买Apple Watch的时候,我坚定地选择打开了全天候显示。

原因很简单——我觉得这是让电子手表最接近机械手表的功能!

如果手表不能通过侧目轻瞥就看到时间,而非得用另一只手点击屏幕或刻意翻转手腕才能看到时间,那它就很难称得上是一块手表,而更像是一个小手机。

然而,我慢慢发现,我对「现在几点几分」的关注时常超过了我在做的事情本身时,手表带给我的躁动不安已经超过了帮助。

不仅如此,由于苹果手表提供了大量数据记录的功能,因此反而产生了一个悖论:当我明明睡醒后感觉还不错,而手表告诉我睡得一般时,我便会产生自我怀疑。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运动到一半才想起来打开运动记录功能,我总会觉得刚刚的运动都白做了。

或者,当我为了让手表能检测到我在洗手,我得以很浮夸的姿势在水龙头下冲洗近乎双倍的时间。做了几次这种行为后,我觉得这太傻了,就把手表的洗手检测功能关掉了。

换言之,「量化自我的数据」与「真实自我的体验」产生了冲突。

这和量子物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被观测对象的状态。

因此,当我脱下手表,我不再随时瞥一眼就能知道现在几点几分,我对时间的流逝感因此变得模糊起来——

当我不知道现在几点,似乎就可以更加沉浸在当前做的事情之中了。

当我害怕浪费时间

很久以前,我就会对「浪费时间」有种轻微的害怕和焦虑。

这或许来自我妈妈的影响。我从小到大,都常听到她说「我忙死了,没时间做这个那个……」。潜移默化之中,我也培养出了一种很着急、但常常不知道在急什么的时间观念。

因此,我经常会很主观地想要去评估「这段时间的价值」,我用得是否高效?我是否获得了什么?

 

比如说,我会思考工作日晚上要做什么。我会觉得看视频是浪费时间的。但如果我没能忍住看了很久的视频,我便会自责于自己没能控制自己。

比如说,我有些时候会想要抓住所有的时间缝隙,往里面填满各种播客、知识类视频,让这些所谓的时间不被浪费。

比如说,如果我昨天跟许久没见的朋友A吃了饭,今天我可能就不太想再和他吃饭了,因为我觉得短时间内重复社交增进不了感情。

坦白说,这种思考方式真的很累。我总是试图想安排出完美的日程,生怕有所浪费。

当我焦虑时间安排

尤其是工作日晚上的安排,时常令我感到焦虑。我总想要在如滴水一般少的时间里,挤出一海绵的时间。

仔细想想:我们工作日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其实已经耗费了大量体力脑力,做了通勤、社交、工作等诸多事情。但是,我依然对「晚上的我」抱有过高的期待,希望他能精力充沛地推进想做的事情。

这初衷很好,但有些时候,这种心态会让我干坐在家中电脑面前,明明疲惫困倦没有力气,明明应该小憩一下或早睡,却硬要坐在书桌前,在「想象中精力充沛的我」和「实际上精疲力尽的我」之间冲突摇摆。

 

于是,为了消磨我的疲惫,更加讽刺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我想要在开始正事之前先放松一会儿,便决定看会儿视频。而我又觉得花2小时看一部电影,会比刷信息流视频要更花费时间。于是我变选择了刷B站或抖音来「放松」。

可结果往往是,最终,我不仅花了和看电影一样的时间甚至更多,而且放下手机的我,不仅没有感觉到放松,反而被视频里那些光鲜亮丽的生活眩得更加焦虑。

最后,因为放松不足、焦虑反增,本来的「正事」自然也没力气开展了。

当我找到缓解之根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恨不得给我每天排满所有的学习日程。但是当我学起来的时候,我一会儿觉得自己学得慢,一会儿觉得自己该学下一个了——心思不定,浮躁不安。

直到我再次看到这句话:

人们总是高估一天之内能做的事,低估一年之内能走多远。

这句话像是戳中了我关于时间的软肋。

正是因为我总是高估一天之内的成就,恨不得拔苗助长,却往往欲速则不达。庞杂的任务直接令我大脑瘫痪,我便往往选择打开手机无脑刷起来了。

但是,当我强迫自己放慢点脚步,并且将观察自己、评价自己的尺度从「24小时」拉长到「90天」「180天」「360天」甚至更长,我惊讶地发现——

真正改变的秘诀是坚持最小单位的事情。没有别的速效良方,唯有坚持,改变才会潜移默化地发生。

举个例子,如果你每天蹲在花盆旁边看幼苗的生长,你很难发现它的变化,因为变化实在是太细微了、几乎不可观测。

但是,如果每天给它拍一张照片,数月后,将照片拼成视频,那么你会发现变化是如此巨大,幼苗成长为枝桠、绿叶、花朵的速度是如此惊人。

而这,正是因为它每天都在坚持生长。

清楚地知悉这一道理,也能够缓解我们看到他人成就的焦虑。

很多人的成功,其实源于他们多年前就开始积累和付出。我们暂时无法达到他们的成就,这很正常。只要我们愿意从现在开始付出,享受过程,一切都为时不晚。

正如另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所说: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当我深深呼气吐气

有人说焦虑的反面是具体,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在思虑什么,我们才容易陷入焦虑情绪。

我觉得,焦虑的反面也可以是耐心。正因为我们急于求成,总是想要「今天、现在、立刻」就得到,才会如此地躁动不安。

就像现在很多减肥、健身教程,总是在打造「7天就能XXX」的口号。可是如果7天真的就能有大突破的话,那世界上就不会存在胖子了。

那么,怎么做可以加强耐心?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我发现,呼吸类型的冥想的确能帮我将躁动的心舒缓、平静下来。

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开始深、长的呼吸,并且将注意力关注到每一次的深吸气、长呼气上。我们似乎会渐渐关闭对外界的探测仪,让它不再对外界那么敏感和激动,不再一看到他人的成功就开始警笛大作。

几分钟的呼吸冥想并不能治本——因为所有问题都要依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

但通过将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到呼吸上,却可以快速起到治标的作用,同时也为冷静作出后续决策提供了帮助。

目光望远方——耐心和长期主义

第2个故事,关于我和他人的对话。

当别人在和我聊天的时候,我会很迫不及待地想要接下句话、想要表达我的观点,甚至有时我会直接插话。

这一现象是我在观察自我的时候发现的,紧接着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在迫不及待地想要插入别人的话,大家似乎都急于表达、而非倾听。

沉下心来想一想,这好像不无征兆。

当我们在无数短视频流中划动,只为寻找某一个打动自己的点、看完后立刻划掉并继续看下一个视频的时候,我们的耐心自然也被消磨殆尽,我们甚至没法等待一个15秒的视频放完。而一旦看到更长的视频,我们就会忍不住想要倍速、跳过,甚至很莫名其妙地突然想拿起手机看一下。

因为躁,我们失去了倾听的耐心,也失去了在对话中获得新知识、新智慧的可能。而这种躁的源头,可能是时代和社会,也可能是天性和本能。

相信自己可以离开

时代是躁动的,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很难完全逃离时代窠臼。

如何在躁动的时代做长期主义的事情?

换言之,如何找到坚持进步和成长的动力?

我最近的学习和思考是:努力打造让自己未来能够离开的能力,这将让我们不同于庸庸他者。

我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对当下的境遇不满意,无论是对待学校还是工作、恋人还是朋友,我们可能都会在某一时刻产生「我值得更好的」。

这并非我们自己作,每个人都值得更好的人生,都值得在努力后获得回报。

但是,我们不能光反省而不行动,只有行动才能给我们真正的力量。

如果对现工作不满意,那就积极沉淀实力、多与外界交流、尝试面试其他岗位。将当下的所有困难都视作挑战,让这些烦恼成为跳板助我上青云。

就像刘玉玲说的「fuck-you money」,我们在工作中也可以逐步去构造「fuck-you competence」。如果真的对现岗位、现公司很不满意,那我们就可以潇洒地跳槽离开。

如果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那就多多去探索「可能的自己」,创造一个让自己保持良好作息、积极运动的环境,多和不同行业的人接触,打破自己的边界,我们才可能勾勒出一个新的自我。

产生上述思考,是因为在我供职的某国企,身边很多人呈现出一种我很不喜欢的人生状态。要么摆烂认命、臭着脸上班,要么混吃等死、只为了打卡上下班。

我遇到他/她们的时候,会打心底里感到害怕,害怕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这并不是说我自己现在的工作有多好,或我做得有多好,而是我觉得他们在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资源——时间——恣意浪费。

在潮汐App里,某个冥想练习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相信你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来度过今天」。

生而为人,困难和挑战总会发生,我觉得每天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问题,来向自己期待的人生迈进,是非常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的事情。

如何对抗虚无主义

有人说,坚持很酷。

那是因为,坚持真的很难。

在我每次打开电脑、准备开始写作的时候,我都会意识到我要在打工人宝贵的周末时间里,花费至少3-5个小时,乖乖坐在书桌前码字写作。

此时,我的大脑🧠里会开始变得喧嚣,无数噪音呼啸而过:

这有什么意义?花这么多时间值得吗?为什么不出去玩呢?真的有人看我写的东西吗?为什么不做点别的呢?现代社会不会有人看这些了吧?我思考的东西和别人关注的不一样吧?……

这些宣扬着无意义的噪音的每一条,都足以拖住我写作的决心,因为它们看起来是如此正确、如此轻松、如此悲观。

但大部分时候,思索再三,我还是会继续写。这并不是我多么有意志力,而是我在用虚无主义的思考,来消解虚无主义对我的攻击。怎么说?

其实,几乎所有我们遇到的烦恼,放到宇宙宏大的尺度中,我们便会觉得这什么也不算了。观看这个视频,你便会发现:即便是对于人类而言浩瀚的地球,在整个宇宙中也不过是蚂蚁一般的存在。

因此,反正在宇宙的尺度下,地球发生的一切不过像是蚂蚁之于人类一样生而无意义,那为什么我还要纠结写作的狗屁意义呢?

什么浪费不浪费时间的,我只要愿意写、写完感到由衷的放松和开心就好了。

其实,甚至都用不上宇宙。光是想想自己八十岁的时候,真的还会想起来最近令我们烦恼的那些事情吗?

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会被遗忘,人类有天然的遗忘机制来保护自己不要总是陷在负面情绪中。

因此,拉长观测自己进步的时间周期,我们要看到自己身上更多不可量化指标的成长。

那些不可量化指标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较为精确的数据基础上的。

因此,人们往往关注「能被数字计量的指标」,而忽略了很多「没法被统计的指标」。

每个城市的市政机构,在规划道路时,会通过数据规划行道树的数量、种类,以及道路宽度、道路长度等,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显性指标。

可是,作为行人,我们对一座城市的感知,往往来源于丰富的细节。换言之——都是不可被量化的隐形指标。

比如,阳光洒在叶片上,叶片泛着晶莹半透明的微光,错错落落、明明亮亮。这是我在香港街头看到的风景。

比如,我在绍兴旅游的傍晚,日光将落,天空云朵被映得片片金黄,像是烤焦的面包片。

 

同样地,我们身上有很多不可被量化的指标:比如情绪的起伏变化,性格的悄然转变,生活中的顿悟时刻,独立生活技能的增加,或者待人接物能力的增进。我们没法量化它们,可是谁都知道这很重要。

通常而言,「可量化指标」能够促进我们的短期进步,我们可以借助数据的直观变化,比如成绩的提高、业绩的增长、跑步配速变快等,来快速调整自己的短期策略。

但是,长期成长还是得看「不可量化指标」。只有足够的量变才能引起惊人的质变。

2020年疫情期间,我正好借助着居家可以控制饮食的时间坚持运动和控制饮食。而我不再关注体重数值在几日之内的起伏变化,只是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

当几个月后我再次返回学校,所有同学都惊讶于我变瘦了好多。足够的运动量变,慢慢积累并引起了我的身材在他人眼中的质变。

耐心意味着我们愿意接受慢慢发生的渐进变化,而不急于所谓的一夜暴富或一蹴而就。

仔细想想,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最奇妙的变化之一,不正是18年的光阴让我们从牙牙学语的婴幼儿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成年人吗?

应该多犯错——耐心和试错空间

第3个故事,关于走路看手机的故事。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走路看手机很不好,但就是很难改。

从外部讲,我们容易忽略周遭的环境,万一有交通事故或道路崎岖,我们很容易看不到,招来意外之灾。从自身讲,在身体处于动态活动下,眼睛长时间盯着静态小屏幕,也是视力杀手。

然而,知易行难。我试过观察自己何时最想要看手机,这三种情况最多:

一是无聊的时候,尤其一个人走路时。如果我有同伴一起走路聊天,我反而不会容易看手机。

二是眼睛不舒服的时候。这似乎很反常识,但正是因为眼睛干涩或发痒的时候急需转移注意力,我反而会通过手机里的资讯来逃避,这样可以将自己从眼睛不舒服的状态中临时抽离出来。

三是心情焦躁的时候,心处于一种惶惶不知归处的情绪控制下,就格外想从外部世界获取支点,想要抓住一些什么。手机便是一个最容易找到的外部支点。

可是,即便一刻不停地看手机,我又究竟能从手机中获得什么?

其实,我是想从不断地攫取信息和与人聊天中获得一种虚无缥缈的安全感,我不敢给自己留下「犯错」的空间,似乎通过时时刻刻面对外界的信息输入,我就能因此不再犯错。

允许试错

小时候,我们都很怕犯错,因为犯错就会被父母或老师责备。但是,现代教育学让更多的人知道:其实犯错并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必要多多试错,并通过错误来及时调整方向。

不过,我认为,如果不提前配置一部分资源留给试错,我们可能还是很容易陷入犯错的情绪漩涡中。我们需要预计自己可能会犯错,而不是有一种默认的期待:即自己可能永不犯错。

这就好比想要做好产品宣传的公司,需要提前规划足够资金,将营销投放给不同形式的媒介。因为公司也不知道究竟哪次宣传能有用户爆炸增长。只有通过不断试错,才能不断优化营销资金投入和产品销售额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应该认为自己有一望无际的坦途大路一般的人生,不应该去寻找(所谓的)真实的自我。

因为,这颗蔚蓝星球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真实的自我。

在无法触及第四维度(时间)的三维世界里,作为人类的我们,只能在缓缓流淌的时间长河中去探索「可能的自我」,而这意味着我们要敢于试错,且不断试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可能喜欢的志业、可能愿意相守终生的人,以及和自己的过往和解的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敢于试错?

那就是要提前配置好用于试错的2种主要资源。

我们所掌握的、可实际支配的资源就两种:时间资源和金钱资源。有人肯定会想到很多其他类型的资源,比如人脉、信息、知识、体力。不过要注意,这些资源其实最终也是通过节省时间或赚取金钱,来实现回报的。

时间资源

很多厉害的人都发现了:纵使世界上有诸多不公——财富、权力、地位,没有一样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分配。但只有一种资源是全人类公平分配的,那就是时间。

我们如何度过自己的24小时?这在短期(一两年)内很难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长期(五年甚至十年)来看,我们所花的时间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命运,也塑造着我们对自身身份的认知。

你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对于时间分配的焦虑吗?

我最终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规划好时间资源的试错空间。

比如,我将「工作日的晚上」列为可用以试错的资源,允许自己在工作日晚上尝试任何事情,比如和不同的朋友见面,尝试没去过的地方或娱乐。同样,也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

于我而言,我的心态有了转变,我允许自己只做一部分计划里的事情,哪怕没完成也没关系。没做完不要紧,只要第二天坚持做就好。重要的不是让每天都变得完美,而是每天都能离「完成」更进一步。

这让我对待工作日晚上这点短暂又宝贵的时间,提供了全新的启发。

 

对待旅游的时候也是一样。

这篇文章中,我探讨过现代人太过执着于打卡景点,而几乎不容许自己在旅途中「犯错」,去一个可能不太出片的景点、吃一家可能不太好吃的饭店,这在紧凑的旅程中似乎是不可被饶恕的。

可是很多时候,正是拥抱未知才促成了我们的奇遇,如果一切都只按照既定攻略去一步一步完成,那我们也只可能拥有和别人一模一样的过程。

失去了惊喜和未知,我们似乎也就失去了绝大部分乐趣。

因此,允许自己在旅游中花多一些时间在某地停留,允许自己跳过某个景点、留给以后探索,这些都是提前预留试错空间,也能够让我们更加享受旅途。

金钱资源

金钱资源也是类似的,为了获得更多、更持久的财富,我们要允许自己损失一部分财富,用以试错。

在实操上,其实就是要在我们心里提前规划好一部分的钱,比如总资产的10%,这部分钱是允许发生损失的。

这一点体现在个人或家庭资产配置上,也很重要。

主流理财观点建议,要规划好总资产中的一小部分钱,这些钱即便亏损得一干二净,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将这笔钱投入高风险资产中用以博取更高收益的超额回报。

这其实就是预留了充分的试错空间,我们会有一个心理预期「这部分钱就算亏很多,我也能够承受得住,因为我提前将其规划为用来试错的资金」。

这种财富配置的分类方法,便是大名鼎鼎的「心理账户」。提出这一概念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曾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写在最后

小时候,当我在语文课本里看到弗朗西斯·培根的名为《论友谊》《论真理》的文章,我总觉得很茫然,不知道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道理。

但是,如今当我真的在思考类似话题时,比如今天探讨的「耐心」,却也发现似乎没有什么比《论耐心》更合适的标题了。因为这些话题本就非常宏大,我也只能从中抽丝剥茧选取与自己关联紧密又感慨良多的部分来深入探讨。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来自我最近很喜欢的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我会在本书中不断地强调: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犯错,重点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我们如何改正错误。

希望大家多多试错、敢于试错、在无数可能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耐心 时间管理 长期主义 试错 自我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