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07月21日 00:05
“夏天最好吃的一碗面”,在这个东北小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延吉的冷面,不仅仅是一碗夏日消暑的佳品,更是这座边境小城多元饮食文化与生活温度的缩影。从经典的萝卜叶冷面,到豆浆面、温面,再到如今风靡全国的“顺姬”冷面,每一碗面都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人情的温度。文章深入探访了延吉多家特色面馆,揭示了冷面汤底、面条制作的精妙之处,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味道的追求与传承。无论是金玉姬夫妇对传统味道的坚守,还是孟庆德对温面的情有独钟,亦或是许顺姬对现代冷面的创新,都展现了延吉人民对美食的热爱与匠心。

🍜 萝卜叶冷面:作为延吉冷面的早期代表,“萝卜叶冷面”以其手切荞麦面、冰冻泡菜汤搭配萝卜缨子的独特风味,承载着一代人的夏日记忆。其酸甜辛辣的平衡口感,以及荞麦面特有的嚼劲,是其经典之处。金玉姬夫妇将这份味道带到韩国,又带回延吉,创办“花园冷面”,经历了从口感的“妥协”到用“现压冷面机”破解面条制作难题的演变。

🥣 豆浆面与温面:延吉的饮食文化并非只有冷面。豆浆面以其冰凉、豆香浓郁的口感,源于朝鲜宫廷料理,后被改良以适应延吉口味。而温面,特别是起源于头道镇的温面,以米粉、玉米淀粉等为主料,口感筋道爽滑,承载着延吉人在寒冷冬季的温暖回忆,被一些人视为延吉最具代表性的面条。

❄️ 经典冷面的传承与创新:“顺姬”冷面以其精心熬制的牛肉高汤、自酿苹果醋和泡菜汁调制的独特汤底,以及对面粉配比和“三沉三浮”煮面技艺的讲究,成为延吉冷面的新标杆。它在保留经典酸甜口味的同时,通过低温熟化汤底和精细的面条制作,提升了整体的味觉体验。同时,新延吉人将锅包肉浸入冷面汤中的吃法,也体现了饮食文化的融合与演变。

🍎 面条的精细制作与风味搭配:延吉冷面的面条制作极为讲究,通常采用多种粉类混合,如白面、地瓜粉、木薯粉,并加入少量橡子面以增加光滑感。在不同季节,面粉比例会根据湿度进行微调。煮面时,“三沉三浮”的技巧和捞出后立即过冰水,保证了面条外滑内筋道的“玻璃口感”。而面中的水果切片,如冬天的梨、春秋的苹果、夏天的西瓜,更是为冷面增添了清爽的果香,与汤底形成美妙的平衡。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提起延吉,记忆总会不自觉地滑向那碗浮着碎冰的冷面,琥珀色的汤底里沉着半透明的荞麦面,苹果片和牛肉像岛屿般点缀其间,金属碗壁沁出的水珠在盛夏午后画出清凉的轨迹。这碗看似简单的食物,实则是这座城市最精妙的温度计:当第一批冰碴开始触碰食客的牙齿,当辣酱的艳红在清汤里晕染开来,东北边境小城的暑气,便在这酸甜辛辣的平衡中土崩瓦解。然而,这片被山川与国境线包裹的土地,饮食之道亦如多元交融的民风。延吉的面,又岂止一碗冷面独尊?



记者|黑麦

摄影|黄宇

昔日的味道

萝卜叶冷面第一次出现在餐厅里是在1989年,那是一家名叫“高丽冷面屋”的饭馆,店面不大,装修也极其简陋,店里出售着与日常人家制作几乎无异的面食。“手切荞麦面,冰冻的泡菜汤上漂着几缕被盐水浸出暗绿色的萝卜缨子,面煮很久,但比较多的蛋白质和淀粉仍带给人一种有嚼劲的口感”,当年还不到20岁的金玉姬,经常在放学后来到店里,帮着父亲招呼客人。在她当时的印象中,“这是夏天最好吃的一碗面”。

“淡淡的酸汤中,有一丝值得回味的甜,硬朗的面条倔强地保持着荞麦的性情”。1999年,金玉姬带着对这碗面的回味独自去韩国打工。她在首尔一家餐厅做服务员,两年后,她遇见了已经在韩国工作多年的沈东植。“一句家乡话,一碗萝卜叶冷面”,让他们在异国他乡结成夫妻。那时候,金玉姬最常对丈夫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回到中国去,我们开一家朝鲜族面馆”。

“花园冷面”的老板金玉姬和沈东植夫妇合力用剪刀剪开碗中的冷面

夫妻生活自然离不开柴米油盐,金玉姬总觉得丈夫做的冷面不对味,“不是太咸,就是太酸”,担心以后开店被客人投诉,于是就让丈夫辞去了建筑工地的工作,去厨房当学徒。“我当时去的是朝阳馆,这是首尔著名的韩国料理餐厅,金大中都去过那里吃饭,”沈东植说,“我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把各种面的做法都记在心里。”

2004年,自认为攒够了钱的两个人回到了中国。他们在烟吉街555号买下了一个小商铺,给它起名叫“花园冷面”。这时,曾经让人垂涎的萝卜叶冷面,几乎淡出了大众的视野。2005年,当第一碗纯荞麦制成的萝卜叶冷面端上桌时,很久未尝过这面的食客纷纷皱起眉头,沈东植至今记得那些抱怨“太硬”“难嚼”。他于是开始了第一次“妥协”,用掺入白面换来了柔软,却牺牲了灵魂般的筋道。直到2010年,沈东植买了一台“现压冷面机”,才让局面有了转机,土豆粉与糯米粉的加入终于破解了口感的难题,最终做出了既能轻易咬断,又能在齿间弹跳的完美面条。

现压冷面机如今已经成为制作冷面的标配厨具

在延吉,汤底往往决定了一碗面的底味。这碗萝卜叶冷面的汤底也经历了数次变化。1990年代中期,当鸡骨高汤的鲜香混入传统泡菜汤的酸辣时,很多客人竖起大拇指。又过了十几年,当食材供应变得充足时,牛骨汤的登场将味觉体验推向高潮。你确实能从那种醇香的汤中吃到一个地区的人民对丰饶生活的渴望。但没过多久,沈东植又执意重新启用清亮的鸡骨汤,在他看来,“萝卜叶冷面恰是因为独特的清淡,让人能吃出一种回味”。

如果说萝卜叶冷面是献给过往夏日的抒情诗,那么必有一种面是在腾腾热气中讲述着日常的温馨时光。孟庆德穿着绣有自己名字的厨师服,正在厨房里滤出清亮的高汤,这汤底是用牛骨与鸡架慢炖数小时才制作出来的,为的只是搭配一碗面条。曾在年轻时学习朝鲜宫廷菜的他,对于面的制作还是有一些敬畏的。

1998年时,孟庆德成为第一个在延吉本地做出豆浆面的中国厨师。那时,他只是听说了一种“以冰镇甜咸口豆浆为汤底的拉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很快就查到了这种面的相关资料,“这是朝鲜的宫廷料理,口感冰凉,豆香浓郁”。随后,在金达莱餐厅做厨师的他,很快就做出了适合延吉人口味的豆浆面。几年后,当豆浆面成为各家店的招牌时,他又开始潜心研究起韩式炸酱面,“韩国的炸酱面的起源是中国的鲁菜,和北京的炸酱面有点相似,只不过是把甜面酱换成了咸黑豆制成的春酱,多了些焦糖的味道”,面的迁徙与人的迁徙同步,滋味的偏好也随着时代交替,但无论是豆浆面还是炸酱面,“都不是延吉朝鲜族本来的味道”,孟庆德说。

豆浆面以冰镇豆浆为汤底,搭配煮熟后过冷水的面条

他讲起自己小时候,和父母住在延吉的土楼里,冬天的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时,所有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对抗屋外的寒冷。“在漫长的冬天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碗温面,”孟庆德继续说着,“当初的温面,是玉米面条,用辣椒、碎牛骨和大葱煮出汤底,盛面时,母亲只在我的碗里放下一颗煮鸡蛋,滴两滴香油,那个味道,让我记忆犹新。”

直到今天,孟庆德依旧偏爱温面,在他的认知中,温面才是延吉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孟庆德如今是餐厅头道温面的主厨,这个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头道镇的面食,竟然和当年母亲给他做的面有些相似。“与玉米温面不同的是,头道温面的面采用的是米粉、玉米淀粉、红薯粉和土豆粉的组合,这与当下人们对于筋道、爽滑的追求不谋而合。”孟庆德说,“总说北方人不懂嗍粉,实际上温面吃起来,就有一种嗍米粉的感觉。”

经典的冷面

在延吉,冷面不是一道简单的消暑小吃。它凭借着凛冽清酸、丰盛考究,把朝鲜族的精致、对自然的顺应,悉数凝于一碗清凉之中。这是刻进城市基因的味道,难怪这座中朝边境小城能将自己的名字慷慨赠予冷面。

“顺姬”是这几年延吉人总会提到的名字,每到用餐时间,这家店就会吸引从全国各地赶来吃面的客人,做面师傅甚至都算不出每天从锅里捞起了几百斤面。许顺姬粗算下来,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上千碗。

上午9点,许顺姬准时从家里出发,在上百斤牛肉送达前,她要赶到厨房。在那里,这些尚未分割成小块的延吉黄牛肉会被倒入锅中,随着自制的酱油一起在锅中沸腾。这是许顺姬自2009年起,每天都要和丈夫赵光浩一起完成的工序。两个小时后,牛肉被逐块捞出,锅中剩余的牛肉汤会经过过滤、撇沫等一系列工序后倒入大桶中。许顺姬笑着说这是她的“独家配方”,牛肉高汤在桶中会经过低温熟化,几天后再和自酿的苹果醋、泡菜汁一起混入冰桶,制成独特的汤底。水果醋和肉汤的融合颇为平衡,一锅肉汤,明明炖煮得粗犷豪放,却在果酸的调教之下,变得温顺、香气细腻。

拌辣牛肉是朝鲜族的家常菜,也是配冷面的经典菜肴

揉面师傅戴着黑色的手套,称重不同的面粉后将它们混合,普通白面、深灰地瓜粉和木薯粉作为基础,比例不超过5%的荞麦面的分量则与面条的劲道程度成正比。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殊配方的话,“那就是橡子面,这种略带苦涩,几乎无法单独食用的粉,在这里也能为面条增加一分光滑感”。许顺姬坦言:“配方尽人皆知,通常也没什么秘密,无非就是把简单食材做得好一点,例如在不同的季节,让面粉的比例有细微的调整,以此应对空气中湿度的变化;煮面的时候,‘三沉三浮’,捞出后立即过冰水,才能让面产生外表滑溜、内里筋道的‘玻璃口感’。”

老延吉人吃冷面必配一把剪刀,先剪断面条,再舀一勺带着冰碴的汤“醒味”。对于新延吉人来说,冷面和锅包肉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搭配,这种“别致”的吃法是将刚出锅的锅包肉,浸泡在冰镇的冷面汤里,让酸甜的冷面汤汁浸润酥脆的锅包肉。许顺姬以前觉得那样的吃法会把汤搅浑,她一度试图阻止这种吃法的蔓延,但抵不过多数人的选择,最终还是放弃了。

“顺姬”餐厅老板许顺姬说新延吉人吃冷面一定要搭配锅包肉(黄宇 供图)

在面中放水果切片,是延吉冷面的一大特色,冬天的梨,春秋季的苹果,夏天的西瓜。许顺姬和丈夫多年前也曾经在韩国打工,在她的回忆中,“韩国的‘朝鲜冷面’很寡淡,没有延吉的好吃”,“不够冰,也不够酸甜”。那时候,她想:“所有吃不到的味道才是乡愁。”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然宁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延吉冷面 朝鲜族美食 饮食文化 面条制作 地域特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