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天才们【洞察人性】的方法都出奇一致
最近再一次印证了“真相永远在一线”这个真理,是听AI产品YouWare的创始人明超平的采访,他说了一段职业生涯早期从“天才产品经理”身上学习的经历
“我在一加的 mentor(导师)是个天才产品经理。他带我们做用户调研时,不是做访谈和问卷,而是带我们坐地铁,从起点坐到终点,再坐回来,观察用户怎么用手机…
乘客是站着、坐着、耳机戴一半还是全戴、怎么回微信、怎么切 App、会不会点错、电量是多少。
你以为早上大家都是满电出门,实际上不少人的电只有 10%。这些细节很难靠数据捕捉,需要靠观察。
在一加的第一个月,我还接了一个月客服电话,被用户骂了一整月。这让我意识到,产品经理天天构建的产品体系,用户可能根本不是这么用的。你想理解用户,就得进入他们的真实场景。
在剪映也一样,比如我们那会儿做泛知识品类的口播功能,我会自己先剪 10 个这类视频,剪完自然知道哪些要做、哪些不做。但大多数产品连一个片子都不会剪,他觉得这不重要,而是写一堆竞品分析更重要...你得真的知道用户是怎么用产品的,这必须贴近观察。”
这是比较正面的例子,反面的例子当然也不胜枚举,离一线和真实生活太远就会做出愚蠢的决策,例如之前爆火的人物栏目写的
《被困在系统里》关于外卖员生存困境的调查。最后文章被全民关注后的结局是,算法团队被“发配”亲自去体验送外卖,积累切身体感,优化配送算法…
写算法、做管理、做人生决策,这些事其实都异曲同工,最好要有3层思维:
1,宏观战略。不论工作还是生活,越往后走,你是谁要去哪的战略思考决策越重要。“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哪里吹来的风都是逆风。”
2,中观方法论。例如在职场,为什么说互联网大厂还是很有价值?你有了好的战略思考能不能落地?能多快落地?能落几成?有经过实践验证和无数聪明头脑打磨的一套方法论(你也可以说套路)是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事半功倍的。就像古人打仗为什么一定要读兵法,《孙子兵法》就是古代的互联网大厂套路
3,微观体感。这是金字塔的底层,没有微观体感,以上的方法论和宏观战略都只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所以“真相永远在一线”这句引自稻盛和夫《干法》的话才会一直作为经典名言传世,“现场有神明”
秦朝商鞅变法搞法家管理深入人心(中观方法论)。后来有一次发旱灾百姓快饿死了,官员说要赶紧开仓赈灾,秦王想了想说不可以,因为开仓赈灾的话“数据不够”,不知道谁应该多发粮食谁应该少发,这样法度就乱了,我宁愿让百姓饿死。所以秦朝后来二世而亡就说明了问题——没有微观体感,也就没了人性(跟“何不食肉糜”同样的原因)
所以宏观战略眼光、中观做事方法、微观人性体感,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如果在工作中遇到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和真实的客户用户待在一起,去市场里看看。如果在生活里遇到想不通的问题,就去真实的人群里和大自然里走走,走着走着,在屋子里坐着想不开或想错了的问题,就都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