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研究ai的 2025-05-20 21:24 浙江
上一篇我们聊了小凯在 Canva Create 2025大会上的前线观察和 AI 工具开发趋势,这篇我们聚焦
上一篇我们聊了小凯在 Canva Create 2025大会上的前线观察和 AI 工具开发趋势,这篇我们聚焦更宏观的视角,聊聊创业与生态。
如果你想
从旧金山湾区的AI创业生态,到中美科技创业环境的深层对比,让我们跟随小凯的分享来一起看看:
💰 AI 降低开发门槛的时代,如何“快准狠”地挖掘市场需求,快速赚钱?
🧊 中国小而美的 App 注定是“死路一条”?
🤔那些你以为一定会掏钱的用户,为什么连试都不愿试?
// 关于分享人
Canva第一大AI应用开发商 | 微软前工程师
小红书前30的员工 | 享物说联创
卡耐基梅隆校友
4年数字游民 | 连续创业者:从0做到1亿用户
首届大理瓦猫之夏召集人
Web2/3六边形战士 | AI独立开发者社群主理人
01
AI 降低开发门槛的时代,
如何“快准狠”地挖掘市场需求,
快速赚钱?
很多产品上线后才意识到一个残酷现实:没有用户,也没有流量。原本以为是个“大需求”,结果做完才发现根本没人在乎。
归根结底,还是一开始就没搞清楚用户真正想要什么。他们所谓的“用户需求”,不过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想象。
小凯在这次workshop 里分享了两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就算是普通人也能很快找到靠谱的用户需求,为产品找到一个真正有市场的切入口。
①
从大型SaaS产品
中挖掘被忽视的痛点
打开Salesforce或者飞书这类大型SaaS平台,你会发现,其中总有一两个功能,用户不太会使用。
去看这些saas平台的用户社区或者帮助文档,总有人反复在问类似的问题,比如“如何导出XXX”、“如何把银行账单PDF转成Excel”等。
这些高频但未被好好解决的使用场景,就是值得切入的机会。因为用这些SaaS的用户,本身就具备明确需求+愿意付费的特征。
那为什么这些刚需在大平台上没被满足?可能是入口太深,操作太复杂,或者用户根本没意识到,其实市场上有更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
而当你把这类被“埋没”的需求单独拎出来,打磨成一个垂直小工具,反而更容易抢占用户心智。
比如你在搜索“银行账单 PDF 转 Excel”时,大概率不会去飞书那样的大SaaS平台里找功能,而是直接点进一个专注做这件事的小产品。
Bank Statement Converter 的营收状况
👆 Bank Statement Converter
就是个典型案例:
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帮用户把银行账单从 PDF 转成 Excel,没有 AI,没有融资,甚至连复杂功能都没有。但它瞄准了会计和金融团队中的刚性痛点,靠一个聚焦的解决方案,做到了每月 3 万美金的营收。
需求不一定要新,但一定要准。能解决“旧问题”的小产品,也能跑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That's the beauty of boring SaaS :
Find repetitive "niche" tasks, make them easier, unlock seo, profit
②
去外包平台,
快速挖掘真实需求!
HeyGen 一开始做的是“换脸”,后来转型做“数字人”视频生成工具,关键就在于他们发现了一个更有市场的需求。
他们是怎么找的?很简单——上 Upwork、Fiverr 这类外包网站,看看大家都在找人干什么活。
HeyGen:7个月内实现100万美元ARR,估值超5亿美元
你会发现,很多任务其实完全可以用一个小工具来自动化,但市场上还没人做,或者大家还没意识到能工具化。当你看到某种活儿被大量重复发包,那基本就说明这个需求够刚、够重、够值得做。
这时候,如果你能做一个小工具,把这个“重复人工”变成“自动执行”,就是降本提效,用户自然愿意买单。
后面我们还会出一系列文章,教你怎么玩转 Reddit、Twitter 等平台,挖出那些真实又暴利的用户需求,记得关注,别错过“捡钱”的机会!
02
真正愿意付费的人,
往往不是你以为的那群
很多产品做不起来,不是功能不好,而是没找对真正愿意付费的用户。
一个很常见的误区——我们总以为自己知道目标用户是谁,但做完才发现,真正买单的人和想象中完全不是一类人。
那怎么才能一开始就更接近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
一个实用方法:去小红书这类平台,用搜索词反推用户群体。
先列出你产品相关的关键词,然后去找到:
- 谁在搜?
- 谁在发?
- 评论里是谁在互动?
- 哪类人对这个问题最上心?
你可能会发现:
真正有这个问题的人,未必愿意花时间解决;而那些“没有这个问题”的人,却特别关注这个领域,甚至愿意为了解决方案付费。
比如做皮肤管理类产品时,你以为目标用户是“有痘痘的人”;但真正买单的,其实是那些对皮肤状态有强烈焦虑、对外貌高度在意的人——明明皮肤很好,却愿意花钱做维稳、预防、尝试新品。
所以,重点不是“你觉得谁会用”,而是谁在找答案,谁愿意为它付费。
去社区、去搜索,去看看谁主动在找解决方案,他们才是你真正的用户。
03
美国的 AI 创业的繁荣原因
隐藏在这些日常中!
这一轮 AI 创业浪潮的中心依然在旧金山,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硅谷”湾区地带,而是聚焦在旧金山市区。
大量新团队、独立开发者和技术极客在这里汇聚,推动着一波真实而火热的创新浪潮。
在这样活跃的创新氛围中,创业者们经常通过各种活动和同行交流想法、测试思路、碰撞灵感。像 Luma 这样的活动平台上,几乎每天都有各类 AI 相关的聚会,比如:
小凯在旧金山狂刷 luma 的上活动
① Vibe Coding Meetup☕
通过AI 2个小时就快速开发一个应用,也有周末一整天的vibe coding camp,有些还支持线上参与。
Luma上基本每周都有 workshop 可以参加
② Founders Running Club 🏃♂️
清晨大家一起跑步,跑完之后喝喝咖啡,聊聊天。身边全是在搞项目的人,随便搭句话都能聊出点火花
Founders Running Club 每周六早上
定期举办创始人一起的跑步活动
在旧金山的 AI 创业者大致分两类:
70% 是
VC-backed startup 创始人:节奏快、压力大。他们不仅要有足够新颖有护城河的idea,还得拿出漂亮的用户数据、增长曲线、团队配置。
30% 是
Bootstrapped 创业者(自筹启动):他们不拿vc的钱,所以状态更松弛,探索为主。不卷融资节奏,反而更自由。
创业灵感很多时候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碰撞”出来的。Commons 就是为这种碰撞而生的地方。
🎭 不同背景的人(科技、学生、艺术等)聚在一起,聊天、做项目、即兴演出、专题讨论……没准你的合伙人就在下一场活动上。
它像 free co-working space,又像去中心化的孵化器——没有投资压力,有的是社群活力
Commons 的成员墙,聚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创造者
Commons 的共享办公空间,孕育了
无数段跨界合作的故事
旧金山最知名的 Commons 社区之一,是由 Facebook 和 Dropbox 早期工程师联合创办的 South Park Commons
它被称为“反孵化器 (anti-incubator)”,因为它服务的不是已经起飞的创业项目,而是处于“从 -1 到 0”阶段的创业者,即那些尚未确定具体创业方向但希望探索潜在机会的人。
🌱 Community:
这里就像一所“没有课程表的大学”,每周都有固定活动。参与者背景多元,从成功创业者到转行新手都有,技术背景居多。加入方式主要靠推荐,没有硬性门槛。
🤝 Fellowship:
一个支持早期创业者从 0 到 1 的陪跑式计划,提供资金、导师、社区支持,适合还在构思阶段但想认真创业的人,提供最高100万美元投资。
💸 Funding:
投资早期创业者,不限于社区成员,提供资金和运营,还有社区资源支持。
除了 SPC,旧金山还有不少类似的空间,这些地方为早期创业者提供了交流、试错、组队的土壤。
Z Fellows:提供一周的集训营,Naval等知名导师现场指导,项目结束后持续支持。
The Commons SF:提供办公空间,经常举办各类活动
04
为什么中国 App“大而全”,
国外却越做越简洁?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国内的 App,功能越来越全,入口越来越多,力图“一个 App 包打天下”;而海外的 App,却格外“单纯”,一个 App 通常只做一件事,而且做得又专又精。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是用户习惯的差异。
国内用户更习惯用一个 App 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微信,不只是聊天工具,还能支付、购物、办事,什么都能搞定。“一站式、高效、省事儿”。而国外用户则更倾向于“术业有专攻”:社交用 Facebook,购物用 Amazon,支付用 PayPal,各个 App 各司其职。
但更深层的原因,藏在我们不常提起的一点👉退出机制的不同。
在美国,小而美的项目有成熟的退出渠道,卖代码、卖产品、甚至整家公司都很常见。像 Acquire.com 这样的交易平台,专门撮合初创项目交易。很多创业者做了一个 MVP(最小可行产品),用户验证有效,就能顺利卖掉项目,轻装上阵、继续下一个。
一款专为美国兄弟会设计的小众 App
👆比如,有人做了一款专为美国兄弟会设计的 App,功能包括活动管理、招新、筹款、数据分析等,帮助他们更高效地组织活动、招募成员。
目前产品开发已经完成,但用户数据寥寥,放在国内可能早就无人问津。
可就是这样一个“小而冷门”的工具类产品,在交易平台上却吸引了106 位潜在买家的关注和浏览。在他们眼里,这不是“失败项目”,而是“可收购资产”。
一款将长内容高效转化为短内容的 AI 工具
👆再比如,这是一款 AI 驱动的内容平台,专注把长格式内容(比如播客、会议记录)高效转化成个性化的短内容,主要服务于内容创作者和营销团队。
目前,这款产品已经有 27,000 名注册用户,其中有392 位付费用户。在交易平台上标价 30 万美元,现在已经有买家在积极接洽中。
这类产品,模式清晰、增长验证过,哪怕还在早期,也能在市场上找到接盘方。
✅这意味着:
美国创业者可以专注把一个小产品做到极致,不必背负“做大做强”的压力。
而在中国,创业公司缺乏这样灵活且多样化的退出渠道。不断“做大”,退出依赖大厂并购、内部股权转让或是冲刺IPO被视为重要的退出路径。
这迫使公司不断扩展业务、做大组织,产品也不得不承载越来越多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 App 常常呈现出“功能全家桶”的形态。
最终,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思路:一个追求“专注做小”,另一个拼命“做大做全”。
这种现象背后,不只是产品哲学的差异,更是创业土壤的不同。
我们之后会出一篇文章,全面对比中美科技创业的退出机制,聊聊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生态差异,以及身处其中的创业者该怎么应对,记得关注不迷路!
05
Hacker day 精彩项目速览
或许能给你一些创业灵感!
SPC × Anthropic
AI Demo Night
参与者大部分都是刚做出来、还没融资的小项目。
活动是典型的 science fair 模式:一个周末下午,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小展位,大家自由逛展,看到有意思的就上去聊聊、提问互动。最后还有一个 2 分钟的快速路演环节,每个团队上台用 PPT 简单讲讲自己的项目。形式轻松,点子也都挺有趣。
挑几个现场比较亮眼的项目分享一下👇:
① 宝可梦 AI 对战系统:
由万智牌世界冠军打造,真顶级玩家出手不凡,最终也获得了这次demo night的冠军
② PRD 写作助手:
AI agent通过与用户对话,提出关键问题,自动梳理产品逻辑,最后生成 Notion 页面
③ 线上人物信息挖掘 Agent:
一键搜集目标人物的背景、履历、项目等信息,整理成提纲文档,在人物访谈、CRM 客户管理等场景中都能用得上
④ Cursor for Mobile:
这是一个可以“对话式生成其他 App”的应用,用户通过语音与它对话,描述想要的功能,它再将语音转为文字,进而自动生成代码并构建 App。
本质上还是代码生成,但形式新颖——相当于你用一个 App 去生成无数个 App,像是“母体”孵化“子体”,是全场关注度很高的项目之一。
GenAI Demo Night
by GenAI Collective
来参加的基本都是已经拿了早期 VC 钱,准备冲下一轮的创业团队。创始人会上台 pitch,讲他们现在在做什么,打算怎么做大。
① AI面试辅助工具Final Round AI:
这是当晚最“离谱”也最炸场的项目之一,甚至拿下了全场配置最高的奖项。
项目本质是个“面试辅助神器”——你可以把它开在屏幕一角,像提词器一样,实时给出回答建议,连你不会的问题也能帮你补上。虽然它官方对外宣称是“帮助用户建立自信的工具”,但懂的都懂,核心功能就是在面试时“聪明地作弊”。
更妙的是,团队极会包装。
他们从不说“我们帮你作弊”,而是说“我们帮你更好表达、抓住重点”。
他们的数据也非常漂亮:12 个月做到 500 万用户,平均每次求职能为用户带来约 300 美元的收入转化。靠这个单品,就能跑出千万美金的年收入。
② 数字人分身工具PYC.ai:
这是一个关于“数字分身”的新商业模式探索。
项目方做了一个数字人分身的 Marketplace。现在,克隆一个人的声音、形象早已不是什么技术难题——那下一步会是什么?
他们给出的答案是:把你的数字人“授权出去”,让别人用你的虚拟形象赚钱,你坐等分成。
平台的核心逻辑很简单:你创建并上传自己的数字分身,一旦被他人购买或使用,就能获得收益分成。
目前平台上能成功卖出的大多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网红(比如演示中提到的印度演员),但从长远来看,这个模式的潜力在于:一旦有影响力的人愿意授权,就能形成“躺赚”闭环。前期录音录像,后期自动变现——时间成本几乎为零。
这个项目打开了一个全新想象空间:未来也许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在数字世界帮你赚钱的自己”。
③ AI内训教练Self Actualize AI :
瞄准的是企业培训和员工成长市场,切入点是“AI 教练替代人类教练”。
过去,企业常常花大价钱请职业教练(Coaching)来为员工做内训、职业规划和能力提升。而现在,AI 正在接手这项工作。
Self Actualize AI 提供的正是一套To B的智能教练解决方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还能持续跟踪反馈。
④ Cytronic AI:
自动化仓储解决方案,通过一整套机器人系统,实现从货架分拣到运输的全流程自动化。对美国观众来说,这个项目在现场引发了不小的兴奋,毕竟“无人仓储”听起来前沿又高效。
但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并不新鲜。类似的系统在国内电商、物流巨头中早已大规模应用。
真正值得关注的,其实是这个项目背后的地缘机会:在全球制造业“脱钩”趋势下,中国方案虽成熟、性价比高,但部分客户已经无法再采购。
于是,本土平替成为刚需,美国厂商有了切入市场的窗口。技术不一定领先,但选对了时机和立场,就是一门好生意。
Cytronic AI抓住的,正是这波制造供应链“本土化”的战略红利。
非常感谢小凯的分享!
很多来自湾区一线的观察和体会,听完有种仿佛自己也在现场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 AI 创业者能去到的更多可能!
接下来,我们还会持续更新更多
和AI产品、创业、web3相关的实战内容,
比如:
💻零经验新手如何从 0 到 1 开发属于你的App
🔍 如何用 Reddit 和 Twitter 挖掘真实用户需求
📊 年营收 200 万美元的产品,是怎么跑通增长逻辑的?
此外,我们也计划开设一些线上 workshop,聊聊出海、SEO、内容营销等更具体的主题,也会请有实战经验的朋友来做分享。
如果你最近刚好在琢磨方向、做产品,或者有想一起讨论的项目,欢迎随时后台来聊聊~
也别忘了关注我们~👇一起持续探索,不停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