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shaonan 2024-04-19 14:00 浙江
如果你要创造一个产品,有哪三个关键功能可以让它变得伟大?
之前我们分享过关于 Paul Buchheit 谈独立思考和自我认同。最近把他的博客从头翻了一遍,虽然文章都是十几年前的,但是依旧对自己有不少启发。
如果你的产品是伟大的,那么它不需要是最好的
iPad 在 2010 年发布的时候,遭到了许多负面的声音,比如没有蜂窝网络、存储空间小等等问题。而这些功能都是竞争对手所拥有的,iPad 看起来缺了太多的东西。人们总是认为:一个成功的产品一定有更多的功能。
「更多的功能 = 更好」这种心态是错误的根源,这一点在开源项目中表现尤其明显,许多聪明人的项目最终都变得过于复杂。如果带 MacOS 且没有键盘的 Macbook 是一个好产品,那么微软早就应该通过其平板电脑成功了。复制一个失败的错误,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所以处理产品的正确方法是什么?挑三个关键的属性或功能,把这些东西做得非常、非常地正确,然后忘掉其他一切。因为正是这三个属性,定义了产品的基本价值 —— 其他的都是噪音。
以 iPod 为例:
•小到可以放到口袋里;•有足够多的存储空间放下足够多的音乐;•容易与你的 Mac 同步;
没有无线传输、没有在设备上编辑播放列表的能力、不支持高清格式 —— 除了本质的三个核心,其他什么都没有,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以 Gmail 为例:
•速度快;•空间大,能存储你所有的电子邮件;•基于对话和搜索的新界面;
其他功能很少,没有富文本编辑器、地址簿也是最基础的。虽然后续补充了许多功能,但是如果基本产品不引人注目,增加更多功能也不能拯救它。
通过在第一个版本只关注几个核心功能,你就不得不思考产品的真正本质和价值。如果你的产品需要「All in one」才是最好的,那么它可能不是很创新,而是一个现有产品的升级版而已。如果你的产品足够伟大,那么就不需要足够好。
如果你要创造一个产品,有哪三个(或者更少)关键功能让它变得如此伟大,也能因此让你放弃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你是否能将 80% 的精力放在做好这三件事上。
PS:这个思路不适合 TO B 的市场,仅适用于消费级产品。
shaonan 补充: 作为产品的负责人,这三个功能(或者更少)应该是第一个版本(或最初几个)就产生价值,而不是到什么规模后才能产生价值 —— 因为你无法预测产品是否能顺利到达那个阶段,如果提前准备不但浪费时间,也让初始产品缺少了竞争力。
这个过程显然是痛苦的,因为你被迫要放弃许多自己觉得很炫酷的想法,把注意力投到外界的反馈中,看看用户真正痛苦的问题是什么。但这里要小心,始终要有一个(或者一组)清晰的「对象」,观察和重视这群人的反馈,屏蔽掉其他的杂音。
因为评论家和硬核用户(或者说是同行),往往会是这种错误心态鼓吹者,因为只有指出这些不足,才能显示出他们的「洞察力 —— 一个简单的测试,可以问问他们是否敢为自己的观点压上几万元和你赌一下最终的结果,基本上没有人敢为自己的这些「批评」下注。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产品遇到了瓶颈,试图通过不断「加」功能突破瓶颈,那么结果也不会很理想。这时候最好的策略是,回到产品内部了解更多现有用户使用的「情报」。然后来看在核心功能上还有什么被忽略掉的声音。
一个残酷的事实:增加新功能,就是在声明已有功能缺少价值。
优化一切:有些细节很重要,但大多数不重要
虽然优化是所有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应该理解的东西,但大多数人要么不理解它,要么没有吃过优化的亏。
像所有的事情一样,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我把它分为三个步骤:
•发现问题(即剖析);•根据修复的好处/成本(ROI)来对问题进行分类;•按照 ROI 从高到低排序,并固定下来;
但许多人做优化显然排序不对,比如在开车上不断练习省油技巧的人,却让自己的信用卡债台高筑。显然,他们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低回报活动上,而在其他地方损失更多金钱。
你的产品中其实充满了各种需要优化的地方,但如果不去进行排序,后果将是噩梦。所以,确定哪些细节重要(哪些不重要),也是产品设计成功的关键。比如 iPad 是否需要支持更大存储、是否支持蜂窝网络一样。
如何确定哪些细节是重要的?核心在于观察。如果你想优化现金流,首先要观察大部分金钱的来源和去向。为了优化产品设计,观察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令人痛苦和讨厌的。
如果你把重要的细节做对,你就会远远领先于其他人,其他细节就不重要了。
但请记住,你的时间有限,花在不重要的细节上的时间,就是浪费了花在重要细节上的时间!记得让自己和其他人都专注于重要的细节。
shaonan 补充: 首先这要求我们时刻能跳出现有的焦点,站在全局去看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就像文中说的,与其不断练习省油技巧,不如先把信用卡还了来得省钱。但多数时候我们往往会被反馈和自己的惯性带走,沉迷于细节,然后告诉自己这是工匠精神,缺乏全局视角。
其次是知道什么不重要,比知道什么重要更重要,因为这样能一劳永逸地帮你节省大量时间。比如在做小报童时可以直接忽略所有「社群」型需求的细节;以及 flomo 可以忽略「文档编辑」中的各种需求细节。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产品到用户手中,感受到的都是各种「细节」,比如能存多少首歌,拍照片需要等几秒等等。记得买过一款某品牌手机很快就退货了,因为虽然照片清晰,但是拍照的那一刻要延迟 1-2 秒。所以如果在规划产品方案时,方案中都是大词和基础骨架,没有这种深入思考的细节,说明可能你对需求理解还不够深刻。
不要被乔老爷在机箱内部签名的细节故事所洗脑,这只是充分不必要的条件。
三种产品创意:坏的往往是最好的
产品创意往往可以分为三类:
•显然很难实现的好想法:比如飞行汽车、核聚变和其他科幻想法都属于这一类;•明显的「好」想法:似乎应该发生,但是却没有发生。比如视频电话和 IPTV 等。当人们对技术感到兴奋而高估了好处(或低估了成本)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坏」想法:这些想法中有许多是真的坏主意,但也有一些事后看是非常不错的想法,不过这些想法必须事后诸葛亮来看,否则无法区分。比如个人电脑(为什么么人们要个人电脑),比如 Google(已经有那么多搜索引擎了,且搜索引擎不赚钱),比如 Twitter、Facebook。
估计你不会同意把「真正糟糕」和「看似糟糕但实际上不错的」想法合在一起,但实际上就算是最聪明的人,也只有 50% 的成功率。
比如,当时「上传视频并把他们发布在网上」的谷歌视频发布时,几乎所有谷歌内部的人,都认为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值得被上传。当时大家的预测是,几乎都是电影和色情内容。但后来发现,缺乏有价值内容上传这个看法显然是完全错误的,是后续几年(2007 年之后)最重要的增长。但谷歌视频错判了市场,用户上传还要下载一个 Win 客户端,直到后续并入 Youtube。
所以我的观点是:最好的产品创意,往往是在「坏点子」类别中找到的。
•如果你是一个超级天才研究者,希望把生命献给永远无法解决的真正重要问题,那么第一类显然是好选择;•如果你找到了一些巧妙的方法大幅降低第二类想法的成本(eg:skype 之于电话、迅雷之于传统下载)那么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真正低垂的果实,往往在第三类「坏主意」中找到。当然,你需要面对他人的质疑和不屑。
当然,意识到好的想法和坏想法无法区分,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
•与其无休止地争论一个想法是否好,不如去找到更快、更便宜的方法来测试他们。这也是为何互联网公司发展更快的原因;•创意本身不值钱,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与其他坏主意没有任何区别,很少有人愿意购买(或者剽窃)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坏想法。
想要使你的想法有价值,那就去尽快创造一个产品来证明。
shaonan 补充: 记得最早看到 Canvas 我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感觉这就是个模板生成器,认为 Figma 这种工具才是未来。但回到现实中来看,如果一个小学生想做一个贺卡发给朋友,那么显然 Figma 就太复杂了,Canva 反而是个不错的选择。此后对于许多看似愚蠢的想法都抱有了一定的敬畏之心,而最初做 flomo 的时候也被不少人质疑:这么简单的笔记工具怎么会有市场。
当然,这篇文章并非那么严谨地论证三类想法的区分,但我们可以反过来看,如果自己的想法集中在第一类和第二类上,那么就要提醒自己要小心。这个视角很适合用在当下 AI 创业领域。不要被宏大的叙事和命题绑架,其实许多能落地的 AI 应用,往往都是非常具体解决了某个烦人场景中的小问题。
References:
Paul buchheit 博客:http://paulbuchheit.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