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大唐炼金师,(https://xueqiu.com/8959246745/296586717)
很多人都在说洋河面临股权纷争,但很少人能说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我自己也只是知道个大概,没有从数据上梳理过,今天正好仔细看一下。
洋河经过2002年和2006年的两次股权混改,给了当时管理层比较大的股权激励,也就是后来被津津乐道的洋河“三三制”股权结构。

可以看到,老一代董事长杨廷栋有62亿的股权;
再近一点的王耀只有1亿的股票市值;
而现在在任的张董,股票市值只有1000万,这还是之前股价是107元的时候...
张董很委屈。
所以张董主导了洋河上市以来第一份股权激励措施:
《第一期核心骨干持股计划》。
这些股份不是白给的,也得花钱买,不过最多买10亿元,买的价格是每股103.73元,洋河股价171元。
看似是占了便宜,但是也有条件的,要求2021年和2022年两年营收增长不低于15%,也就是说,股权激励的股权有两年锁定期。
虽然对赌完成了,但可惜的是,2021年8月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时,现在股价只有78.4,也就是说,张董目前还浮亏了25%!
这下张董更委屈了,吃肉没赶上,全赶上挨打了。
股权纷争不仅体现在:
新老一代管理层的股权差距。
关键点在于:
两次混改,都没有解决数千职工的原始股权问题。
洋河招股说明书中也只披露了,职工身份置换补偿方式:
工龄满一年给1480元,以此累加最多不超过30年,另外每人再发10000块。
所以,以前那些老员工觉得不公平,厂的大家干的,现在看,钱上差了几万倍。
当然,没有绝对的公平,不同职位对公司的贡献不同,关键看当时的流程是否合法。
所以关键点就转为了:
当时管理层实际入股成本是否过低?资产评估价格是否不公允?
我们来看看两次混改。
据洋河招股说明书披露:
在2002年时,公司设立时的注册股本为6800万股,全体股东共出资1亿,按出资同比例折股,每股认购成本为1.5元。
但那时候原洋河老厂濒临破产,也因此才有了混改,可以说是奋力求生存的阶段,当时谁也不敢拍板说,洋河未来一定会如何如何。
因此那时候投钱的是要承担相应风险,可以看成大家一起创业,胆子大、家里有、有认购权的,可以多投,自然多享有股权。
现在我们重点关注2006年3月的混改。
那年的洋河股份股东大会上,通过了蓝色同盟分别认购公司新增加的1135万股和1065万股股的提案,认购价格为每股2.39元。
这个价格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答案是,当时的每股净资产就是2.39元,即认购时的价格,PB=1。
我们来看一下当年的营收数据:
2006年营收10.7亿,净利润1.7亿。
而当时的总股本为:6800+1135+1065=9800万股。
那估值也好算,总股本×认购股价≈2.34亿元。
折合认购PE=2.34÷1.7≈1.38倍。
也就是说,2006年这一次的股权激励,在估值上看是以PB=1、PE=1.38认购的。
而三年后的2009年洋河上市IPO时,上市后总股本4.5亿,发行价60元每股,2009年洋河归母净利润12.5亿。
算下来上市时的PE=4.5×60÷12.54=21.5倍。
这样2006年的那次激励,管理层确实买的便宜,老员工们以“G有资产流失”发难,也算是打蛇七寸。
但关键当时这种事情不是个例,后续如何处理是需要智慧的,这不仅涉及到洋河,也涉及到一段尘封的历史。
节选自《大唐实盘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