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导读】今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刚刚揭晓了!图灵奖得主 Bengio、诺奖得主屠呦呦、世界级数学家林芳华等全球顶尖科学家榜上有名。
2025 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正式出炉了!
凌晨,美国国家科学院(NAS)正式公布了今年当选的院士名单,共有 120 位成员和 30 名外籍院士上榜。
今年名单中同样有不少华人学者的身影,包括中科大校友范汕洄、世界级数学家林芳华等。
值得一提的是,图灵奖得主 Yoshua Bengio 和诺奖得主屠呦呦,也成为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一员。
每一年,NAS 揭晓当选的院士,专为表彰其在原创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和持续成就。
这不仅是对全球顶尖科学家学术成就的肯定,也为科学界注入了全新活力。
截至目前,NAS 院士总数分别达到 2,662 名,外籍院士总数为 556 名。
接下来,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华人科学家获选?
华人顶尖科学家当选
Fan Shanhui(范汕洄)
机构:Joseph and Hon Mai Goodman 冠名教授,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
范汕洄现任斯坦福工程学院教授。
1988 年,他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系教学改革试点班(零零班)。随后于 1997 年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
随后,他加入了斯坦福大学,凭借在纳米光子学等领域卓越贡献,逐步成长为电子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本人的研究聚焦于利用辐射制冷技术,将地球与外太空温差转化为可持续能源。
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SPIE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
范汕洄的当选,是三年来中国科大首次有中科大校友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Lin Fang-Hua**(林芳华)**
机构:Silver 冠名数学教授,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
林芳华是世界级数学家,现为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 Silver 讲席教授。
他还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是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 2004 年陈省身奖得主,美国数学会 2002 年博谢奖(Bocher Prize)获得者——该奖项是分析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
林芳华教授是创立严格的液晶体数学理论的学术领袖。他最先对 Ginzburg-Landau 涡旋的动力学规律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从而解决了该领域久未解决的问题。
Chan Garnet Kin-Lic
机构:布伦化学教授,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部,加州理工学院
Garnet Chan 目前是加州理工学院布伦化学教授。他在剑桥大学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他本人的研究横跨理论化学、凝聚态物理与量子信息理论的交叉领域,聚焦量子多体现象及其数值模拟方法。
其核心目标是,解析计算复杂度极限下的物理系统特性,并开发新型物理模拟方法以突破现有边界。
Chang Edward F.
机构:神经外科系神经外科学教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Chang, Edward F. 是治疗成人难治性癫痫、脑肿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运动障碍的神经外科专家。
他的研究聚焦言语、运动与学习的神经机制。
Cheung, Alice Y.
机构:杰出教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Cheung, Alice Y. 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植物信号转导机制的解析,探究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雌雄互作与极性细胞生长的分子与细胞基础。
她曾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取得了博士学位,随后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后学位。
Jin Hailing
植物分子遗传学家,微生物与植物病理学系 Cy Mouradick 冠名讲席教授,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Jin Hailing 于 1991 年获得武汉大学遗传学学士学位,1996 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获得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
她先后在英国约翰英尼斯中心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 年加入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现任该校 Cy Mouradick 冠名讲席教授。
她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植物免疫和病原体毒力的分子机制,旨在开发有效的病害防控方法。
其最突出的发现是:病原体小 RNA 可迁移至宿主植物并抑制其免疫反应(这一现象被称为跨界 RNA 干扰),同时植物小 RNA 也能反向影响病原体毒力,证实了跨界 RNA 干扰和小 RNA 运输的双向性。
Liu Jianguo**(Jack)**
机构:Rachel Carson 可持续发展讲席教授,系统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密歇根州立大学
Liu Jianguo 是生态学家、人地系统科学家与可持续发展学者,现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瑞秋 · 卡森可持续发展讲席教授。
他曾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加入密歇根州立大学,期间曾赴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系统整合研究的开拓者,刘教授开创性地建立了自然与社会系统协同、政策与技术融合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Liu Jun S.****(刘军)
机构:统计学教授,哈佛大学统计系
刘军任哈佛大学统计系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统计学家。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贝叶斯统计推断、统计机器学习及计算生物学。并且,他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算法及其生物学应用领域著述颇丰,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并出版专著。
Shan Shu-ou
机构:Altair 冠名教授,兼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执行主任,加州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部化学系
Shan Shu-ou 现为加州理工学院 Altair 冠名教授。她于 1994 年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她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蛋白质折叠、靶向运输与质量调控中的分子机器;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与工程改造。
Shen Kang
机构:霍华德 · 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同时担任斯坦福大学生物学系与病理学系双聘教授
Shen Kang 目前是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教授,致力于在分子层面解析神经环路组装的机制。
其团队以线虫(C. elegans)为模式生物,重点研究以下神经环路发育与维持过程中的关键细胞生物学事件。
Zhou Jizhong
机构:微生物与植物生物学系总统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诺曼校区)
Zhou Jizhong 现任俄克拉荷马大学 George Lynn Cross 研究教授、环境基因组学研究所所长。
作为国际公认的水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与基因组技术研究先驱,他诸多领域取得了领先的成就。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微生物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厌氧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宏基因组学。
外籍院士
Tu Youyou(屠呦呦)
机构:教授兼首席教授,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她曾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95 年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在 523 项目期间,她与团队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面对无数失败和健康风险,依然坚持不懈。
经过数百次实验,屠呦呦最终于 1971 年成功分离出青蒿素,彻底改变了疟疾治疗的格局,2015 年她因这一贡献荣获诺奖。
Yoshua Bengio
机构:蒙特利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运筹学系教授,魁北克人工智能研究所创始人兼科学主任(加拿大)
在人工智能领域,Yoshua Bengio 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深度学习的奠基人之一,他与 Geoffrey Hinton 并称为「AI 教父」。
他出生于法国巴黎,12 岁时,随家人移居到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利尔。
小时候,Bengio 和兄弟 Samy 用送报纸的收入购买了 Atari 800 电脑,从此彻底点燃了他对计算机科学的热情。
他在 McGill University 先后取得了电气工程学士、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
Bengio 的学术生涯始于 1993 年,他在蒙特利尔大学担任教授,并创立了 MILA 全球最大的大学 AI 研究机构之一。
一直以来,他本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特别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当这一算法被主流 AI 界忽略时,依旧坚持不懈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最终,通过与 Hinton、LeCun 合作,让深度学习从理论走向使用。并在 2018 年,他们三人共同获得了图灵奖,表彰其在 DL 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今年当选所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名单如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