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2024年09月14日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振义:我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 就是对病人负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将这种最凶险的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他无私公开治疗方案,并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优秀医学人才,为中国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 **攻克最凶险白血病“第一人”**: 王振义院士毕生致力于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通过多年研究,他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诱导分化这种白血病细胞,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将这种最凶险的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他与学生陈竺、陈赛娟等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王振义院士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成功。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更将成果无私地分享给世界,让更多患者受益。他的研究成果为全球白血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为中国医学界赢得了国际声誉。

💰 **不计名利,只为病人能好**: 王振义院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者,他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患者身上,不计名利,只为病人能好。他将自己研究的成果无私公开,并积极推广,希望让更多患者能够得到救治。他将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百万元奖金全数捐赠给瑞金医院“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帮助更多患者摆脱病痛。 王振义院士的医者仁心,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大爱,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 **把学术财富留给年轻人**: 王振义院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医学人才。他创办了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为年轻医生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 王振义院士的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多位院士和知名专家。他始终坚持“让位给有能力的年轻人”,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更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医学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王振义院士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医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他无私公开治疗方案,只为使更多患者受益;他年逾耄耋仍奋战在医学救治一线,为青年医生指点迷津。

  人生百岁之际,这位集大成于一身的医学泰斗却认为自己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对病人负责。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

  攻克最凶险白血病“第一人”

  王振义说,从穿上白大褂第一天起,他就真心喜欢这个职业,喜欢为病人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1948年,王振义自震旦大学医学系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留任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952年,王振义开始在著名内科专家邝安堃的指导下从事血液学研究。

  1959年,王振义第一次以医生的身份“遭遇”白血病。然而,曾立志“攻克白血病”的他,败了。

  “作为一名医生,最痛苦的就是看到病人被病痛折磨却没有办法。”王振义坦言,自己曾多次被这种无助感淹没。

  但王振义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

  除了问诊、查房,他就泡在图书馆、档案室翻阅资料。面对试验一次次失败,他只轻描淡写地说:“失败了就再继续。”

  经历数年苦心探索,王振义终于迎来突破: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的一天,一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王振义通过仔细研判,建议她服用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面对他人的劝阻,王振义说:“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7天后,奇迹发生了,女孩的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完全缓解。

  王振义的心结解开了。那一年,他陆续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23例患者病情完全缓解。他将相关成果写成论文发表,立即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

  王振义的求索并未就此止步。他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让这种最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不计名利 “只想病人能好”

  随着全反式维甲酸的治疗方案逐渐得到各国医学界的验证,这位来自东方的医者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

  然而,此时的王振义一心只顾着一件事:如何让全世界所有的患者都能尽快用上这种药。“钱或者名誉的问题,我不会去想,我只想病人能好。”他说。

  王振义的书桌上,珍藏着一份“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的宣誓词”,一张普通A4纸上,有两句话被他手动加黑:“余于病者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于人群”“余于正当诊金之外,绝不接受不义之财”。

  王振义的医者大爱也不仅局限于病人,多年来,他善行的步履从不停歇。

  托学生捐款给汶川大地震伤员、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取出积蓄设立青年医师奖励基金……2020年,王振义将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百万元奖金全数捐赠给瑞金医院“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至今已有65位受助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

  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于利无求,于名,王振义也甘为人梯。

  他学术成果卓著,但总是将成果归功于团队,把合作者特别是年轻人推向前台。

  1994年,王振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仅一年后,他就主动将时任所长的位置让给年轻人。他说,因其心之所系,非个人得失,“让位给有能力的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向上”。

  王老的家中,一直挂着一幅《清贫的牡丹》,这是他最喜欢的画作。画作上清雅恬淡的牡丹,亦如王振义不断攀高,却也正视荣誉,约束自我。

  把学术财富留给年轻人

  如何建立一所名副其实的医科大学?

  1985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正式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个问题在时任校长王振义的心头久久萦绕。

  经费不足、设备不好、人员不够……面对薄弱的学科基础,王振义决心把眼前的难题一项项攻克。

  他四处奔波申请经费添置设备,建立重点实验室;派出学生赴法留学,与多所国外医学院建立合作,让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一花不足春,接力春常在,培养学生,王振义倾囊相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至今记得,王老曾将自己的毕业论文亲手修改了10遍。

  2003年,年逾古稀的王振义刚从临床一线退休,就为自己布置了新的任务——每周一次“开卷考试”,即每周初由学生提交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查询完中外文献,亲自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教学相长。

  如今,“答卷集锦”《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已出版多本,成为王振义留给年轻医生最好的礼物。

  从医执教75年间,王振义共带教33名硕士、22名博士。当年那间不足五平方米的实验室,走出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名院士,留下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

  面对人们的赞许,桃李满天下的王老说,不是我培养了他们,是时代、国家给了他们机会,也是他们个人的努力成就了他们自己。我很幸运,能与他们共同攀登。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王振义 白血病 医学 院士 医者仁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