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继刚 2025-03-16 19:13 北京
以弓入道
输入
即刻
写 prompt 的过程,像是拨弄着神经元之网试音。
@Odysseys.eth
模型应用比得是「四两拨千斤」;
而模型本身比得是「一力敌百巧」。
@志达
不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别人的人生,也不要靠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于欣烈
刻意磨练自己的一个敏感度,那就是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察觉到,模型能比我回答的更好吗?
很多时候自己回答而不是用模型,不是因为模型不行,而是因为让模型知道所有的上下文,比我自己回答要更耗时…
目前显著的一个感触,模型只有在部分演绎/发散的时候,表现一般。
@志达
X
“You are a story that you tell yourself.”
@NavalismHQ
everyone’s talking about prompt engineering.
few talk about prompt philosophy:
➝ the best prompts come from clarity
➝ ai amplifies your thinking, not replaces it
➝ knowing what to ask matters more than how
ultimate skill: thinking clearly about what you actually need.
@preyanshkhurana
“Read what you love until you love to read.”
@NavalismHQ
书
本周推荐书籍《箭术与禅心》。一个西方人,去日本修炼「弓道」,以弓入道,修无为之为,无艺之艺,无念之念。作者介绍自己怎么从最开始的瞄准目标,到逐渐「失我」「无我」,让「它」来自然射箭,非常精彩。
以技入道的相关感受描写,值得一读。
输出
我有三位老师:
一是笛卡尔,教会我「怀疑」。
二是苏格拉底,教会我「无知」。
三是老子,教会我「反」。
Prompt 之所以能存在,立足于一个基本事实:「输入会影响输出」。
读书,是在对大脑做预训练。
标题是文章的魂,logo 是产品的魂。
目前看到过的所有 AI 产品的 logo 中,最喜欢的是 Grok 的黑洞 logo。
感觉 musk 不是盯着 ai 的智能绽放本身,他一门心思盯着宇宙。
每个人本质上只关注一个东西:自己。
我们无法真正“成为”他人,无法直接体验他人的内在世界。所有的体验、所有的认知,必然是“我的”体验,“我的”认知。即使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人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自己的意识剧场中上演一出关于他人的戏剧。
沿着这条思路深入,当我们说某物“有价值”时,我们实际上是说它“对我有价值”。没有自我,就没有价值感。
那「利他」行为呢?我们做「好事」是因为这符合我们对自我的理解,满足我们的价值需求,甚至仅仅是为了避免愧疚感——这些都是自我系统的内部运作。
我们并非直接感知「客观世界」,而是感知对自我有意义的世界。大脑高度选择性地过滤信息,优先处理与自我相关的内容。我们在人群中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人提及我们的名字;我们对威胁自我的信息格外警觉;我们对支持自我观点的证据格外关注。这一切都表明,自我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中心坐标。
这种「自我中心性」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就像鱼难以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当某人宣称“我已经摆脱了自我”时,谁在说这句话?还是那个自我。当我们追求“无我”的境界时,谁在追求?仍然是自我。
我们永远无法逃离自我的引力场,但可以不断扩大这个引力场的半径。不是消灭自我,而是扩展自我,直到“他”与“我”的界限变得模糊。
在这种状态下,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扩展部分,利他与利己不再对立。
自信:我可以。
自恋:我真棒。
自大:我最牛。
历史,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种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