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成功案例的一些思考。
昨天刷到xx学院商业导师的直播间,满屏飘着"求带"的弹幕。
我看着橱窗里已经卖了1000多份《xx项目赚钱课》。突然想起,过去那些高喊网店赚钱、新媒体赚钱,知识付费赚钱和今天贩卖“XX项目赚钱密码”的,是不是同一批镰刀?
成功案例永远是最好最快的镰刀。所以,一直以来我对于成功案例保持谨慎学习的态度。
成功不可照搬复制,但能启迪借鉴。
一、幸存者偏差:你看得见的都是活下来的锦鲤
去年一次饭局上,有个做护肤品的老板跟我说:"我们就是完全复刻的完美日记私域打法,为什么做活动私信都没效果?"
他还一直和我讲的学到的"爆品公式"“流量模型”。
我忍不住了,就和他说:市面上流传的成功案例,如果不经解读,最后都是其它品牌的毒药。
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被包装成学了就能增长的案例,不过是别人用过的障眼法——他们行,你不行。
因为,你企业的情况和他们不一样啊,团队、资源、市场阶段、发展节奏都各有不同,甚至有时候可能还跟运气相关。我就有曾服务的客户,被别人当作成功案例讲,但核心根本不是那回事。
所以,当这些基础都变了,你照抄他们,凭什么能成功?
二、屠龙术困局:你的战场早就不在罗马
一直以来,都有人焦虑地问:"为什么我照着成功私域案例教科书做运营,GMV没像人家一样提升30%?"
你知道吗?在义乌,很多老板娘们一边嗑瓜子,一边在直播间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和粉丝聊天,她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GMV,什么是LTV,但每次上架永远在秒空。
她们是因为别人的案例成功的吗?不是,她们是抓住了成功的底层逻辑——人性。
这让我想起《三体》的降维打击:当全行业都在卷方法卷技巧的时候,真正的破局者可能在用你看不懂的姿势重构战场。就像拼多多用"砍一刀"击穿电商,瑞幸用9.9咖啡捅破星巴克的定价体系。
三、反脆弱生长:在混沌中淬炼真本事
上个月见了一个做宠物食品的95后老板,他办公室墙上贴着张泛黄的《失败案例》,从原料质检失误到达人合作翻车,完整记录了他创业到现在的143次踩坑。
我问他,为什么不做“成功案例”?
他笑着打开老客户群:"成功有时候看运气,不适合我们这种刚起步的团队。而且你看,用户昨天还在吐槽这次包装丑,今天又开始催着我们出联名款,需求变得比我女朋友翻脸还快。我们就是要不断看自己、看别人的失败案例。对我们来说,不踩坑,就是最大的省钱,最快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任正非那句"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决策"。当别人还在疯狂买直播地图、流量地图的时候,杭州直播基地的00后主播已经用老客户反馈,和供应链成立来自己的新产品新品牌。
四、写在最后
想起之前重看东方甄选转型纪录片,有个细节特别动人:当团队纠结是否要坚持双语直播时,董宇辉在白板上写下"用户需要的是情绪价值,不是伦敦腔"。
这个决策没有被写进任何操盘手册,却成就了东方甄选2022年最惊艳的翻身仗。
太多团队,天天研究别人的成功案例,结果要么是越看脑子越混乱,要么就是抄了也拿不到结果。
所以创业者们,与其在别人的案例里打转,不如回到商业最本真的模样——把每个用户当成具体的人,在真实的炮火中校准你的指南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晏涛三寿”(ID:yantao-219),作者:晏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