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全站热榜 02月25日
在今后的第六代战斗机时代,高空高速空战是否会再次回归,先前高空高速空战面临的技战术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战斗机发展中高空高速性能的演变。从20世纪60年代“双3”战斗机的极致追求,到后来因实战需求转向中低空机动性,再到如今第六代战斗机似乎又将重拾高空高速性能,文章分析了这一转变背后的原因和挑战。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空战可能面临的问题,例如敌我识别、转弯半径大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 喷气式时代,战斗机发展追求“更高更快更强”,20世纪60年代达到极致,美苏推出“双3”性能的YF-12和米格-25战斗机。

⚠️ “双3”战斗机未能成为主力,原因有三:敌我识别困难、转弯半径过大、中低空作战任务为主,导致高空高速性能失效。

✈️ 第四代战斗机(F-15、F-16、米格-29、苏-27)飞行速度和升限下降,追求中低空机动性;第五代战斗机(F-22、F-35、苏-57)保持四代水平,增加隐身性能。F-22可能具备“以高打低”能力。

🌌 未来第六代战斗机或重新追求高空高速性能,甚至达到Ma5以上高超音速,可能为空天战斗机。但高空高速空战的敌我识别、转弯半径等问题依然存在。

自进入喷气式时代后,世界战斗机发展方向一直就和著名的奥运口号“更高更快更强”保持一致,不断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到20世纪60年代一度达到了极致。当时,美国和苏联分别推出了YF-12(SR-71“黑鸟”为侦察型)和米格-25这两种具备“双3”性能的高空高速战斗机。但好景不长,很快美苏两国都发现了双3战斗机的性能弊端,最终YF-12没能投入服役,米格-25尽管有一定数量服役,但只是作为截击机使用(相当于一个空中飞行的防空导弹发射车),而没能成为主力战斗机。据说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交战双方飞行速度达到M3以上后,由于相对速度过快,在当时敌我识别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没办法识别敌我,很可能会造成误伤;二是双方飞机速度达到M3以上后,导致转弯半径很大,一击不中后,需要转一个很大的弯才能掉头,因此很难进行格斗空战,而只能作为截击机实施拦截作战;三是这期间战斗机主要任务是中低空飞行并进行对地面攻击,以支援己方地面部队作战,因此双方战斗机(包括为攻击机护航的战斗机)遭遇也主要是在中低空,导致高空高速性能失去了作用。 由于上面的原因,这之后的美苏新一代(第四代)战斗机F-15、F-16、米格-29、苏-27的飞行速度又下降到M2-2.5,升限也下降到20000米以下,转而主要追求中低空机动性。在第四代战斗机之后的第五代战斗机(美国F-22、F-35和俄罗斯苏-57)吗,飞行速度和升限仍大致保持在第四代战斗机的水平,只是具备了以前战斗机没有的隐身性能。不过,这一代战斗机中的F-22似乎是个例外,有资料说该机高空性能非常好,可以在20000米甚至更高高度发射空空导弹,通过“以高打低”的方式,对其他高空性能低于它的战斗机实施打击。不知这样的信息是否属实? 关于更新一代、即未来第六代战斗机的飞行性能,从近期国内外各种媒体报道来看,似乎又要重新追求高空高速性能了,并且比20世纪60年代YF-12、米格-25这样的“双3”战斗机还要高、还要快,据说又会达到M3或以上,甚至有可能会达到Ma5以上高超音速,甚至还可能是飞入太空的空天战斗机!这样一来,今后的空战态势是否会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畅想的那样,是双方高空高速战斗机之间的互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前面提到的高空高速空战面临的三个技战术问题,除了第一点的敌我识别问题目前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也没有完全解决)外,其余两个问题都仍然存在,那今后空战中该如何解决呢?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战斗机发展 高空高速 空战模式 第六代战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