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2月13日
当习惯性迟到的我放下“偷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长期以来“习惯性迟到”的困扰,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和“偷感”。作者剖析了迟到背后的原因,包括交通拥堵、家庭琐事、过度乐观的时间估计等,并坦诚了自己使用借口掩饰迟到的心理。文章还探讨了迟到在不同社交场景中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时间观念的影响。最终,作者意识到逃避借口,直面迟到根源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提前规划和改变习惯来摆脱迟到的困境,最终实现与时间和解。

⏰ **迟到是一种社交行为,并伴随着“偷感”:** 作者指出,迟到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在各种社交场合中与他人产生联系,并带来不同程度的后果。为了掩饰迟到,人们常常会使用借口,而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一种“偷感”。

🤦‍♀️ **迟到原因多样,女性面临更多挑战:** 迟到的原因包括交通问题、家庭琐事、过度乐观的时间估计等。对于女性而言,出门准备程序复杂,洗头、吹发、化妆等耗时较长,也容易导致迟到。

🌱 **改变从微小处开始:** 作者分享了自己克服迟到的方法,即提前10分钟起床和出门。通过这种简单的改变,她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减少迟到的风险。

⏳ **与时间的较量无处不在:** 即使尝试改变,迟到的风险仍然存在。重要的是,不再寻找借口来掩饰迟到,而是直面真正导致迟到的原因,并努力改正。

原创 任真 2025-02-11 22:08 广东

(IC photo / 图)


全文共2345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任真

责任编辑|温翠玲


“不好意思,路上堵车了,已经好长时间了一动不动。我尽快啊。”顺带再发个哭唧唧的表情给朋友。

通过一条十几秒的语音,我得把自己的烦躁和内疚情绪一股脑“表演”出来。之所以说是“表演”,是因为让自己迟到的不仅是交通问题,我偷偷摸摸想要掩饰的还有“习惯性迟到”。有人说,借口是社交的“救生圈”,当我快要溺水(尴尬)时,借口就是那个救生圈。

当然对于社畜来说,“上班快迟到了”是最常降临的。下了地铁,步行去单位的那段时间是一天中最紧张刺激的时刻了。脑海里同步翻滚的是,除了考勤,还有如何“体面解释”自己的迟到。孩子学校突然有事?家里小猫突然生病?路上突然发生了剐蹭类交通事故?各种关于“突然”的故事和事故,在我脑海里滚动播放,我努力选择和我目前精神状态及身体状态最相匹配、破绽较少的那个。在狂奔去单位的路上,我在脑海里预演着懊恼的表情、声调,以便一会儿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告诉大家“这不是一场放任自流的迟到,而是一场突然降临的意外”。当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涂脂抹粉”时,充满“偷感”的借口,似乎可以让不那么合理的行为看起来能接受些。

“迟到”不是个人行为,是个社交行为。“迟到”在各个场景之中,和无数人产生联系。“迟到”酿成的既有轻重不同的后果,也有面对不同对象怀揣着的不同“偷感”。

上学时与男生约会迟到,一般可以姑且算作女生的矜持,没有心理负担。加上在恋爱中往往摆出优势地位,觉得对方付出的耐心和等待,可以作为爱意深浅的表现。而且还可以美其名曰,是对他未来忍耐度、包容度的提前测试,所以放任男友在楼下等着自己收拾完、化完妆。“到哪儿了?”“到眉毛了。”心中自是大大方方、自信飒飒、神采奕奕、慢慢腾腾。

接下来是与商家约定的时间迟到。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几乎是90%,紧张的情绪也有。不过,好在和商家之间有种作为“金主”的优越感或者可以衡量的补偿感。预约做头发、预约保养车辆、预约拍写真……对我来说,迟到不过意味着,之前薅的羊毛、打的折扣可能都没了。这是迟到的代价,还好。

和朋友约会迟到时,迟到背后的“偷感”开始若隐若现。“路上堵车”背后潜藏着我没有出来晚。“我家里临时有事”背后潜藏着我的准时计划被意外打乱了。通过偷偷摸摸地使用借口,为自己争取到被原谅和谅解,在有一定包容度的亲密朋友处,总还打着哈哈,说得过去。

可是,这不是在每个场合都“敢”用。在一些场合,比如入职面试、单位会议、不太熟的人相约,不友好、冷漠、可能被挑剔的气氛扑面而来,会怀揣着焦虑,早早把心脏吊起来,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像透明胶带一样,缠绕着自己。

实际上,对于迟到,我从未心安理得地接受过,多少也觉得是个不太光彩、不受欢迎的行为。虽然对于我,“迟到”跟着我已经三十年之久。记得小时候上学,妈妈为了治愈我的拖延,每天把闹钟专门调早十五分钟,并每天念“符咒”一样催着我,“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记得那时的闹钟越走越快,有一次早到校了快半个小时。妈妈不停的催促声是治疗我“迟到”的童年工具。

之前网上有个话题,叫做“那个总是爱迟到的时髦同事”。也许只是小红书的穿搭博主从情绪的共鸣点出发,意图引火穿搭流量,却多少触动了我。因为要精致,所以不那么守时,这个“借口”是可以被原谅的吗?长年以来,我离毫无“偷感”,坦然说出“抱歉,我迟到了”还差得远,但是对于迟到借口的选择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地步。如果迟到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如自然灾害、突发健康问题等),大多数人会表示理解并原谅。如果迟到是习惯性的,或者是因为可以避免的原因(如过度乐观估计准备时间),则可能被视为不负责任。所以,我往往会选择前者。

受到习惯性迟到影响的好像不止我一个人。我和不少女性朋友聊过这个问题。有人说,出门程序太复杂了,洗头发吹头发、化妆,弄到最后,很多事情都只做好一半……这是众多杂事难以协调带来的迟到。对于我来说,更多的还有过度乐观估计准备时间。在心理学上看到一个词,叫做“未来乐观偏差”。人们倾向于对未来事件持有过于乐观的信念,同时低估自身遇到风险的可能性,导致判断失误和推迟完成任务。

老公也是一个不守时的人——他总是早到。当我尝试辩解,迟到在某些文化中,是被允许和接纳的。他说,你是说哪些?我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书上说,加纳、印度,还有希腊。他们觉得时间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焦虑的。

虽然已为自己找遍古今中外各种理由,可是迟到的我依然焦虑。当在地铁里狂奔,就像在一片汪洋里。而穿插出现的地铁电梯和地铁车厢是短暂的补充能量的绿洲。这种奔跑带来的心肺压力,迟到带来的社交焦虑,我确实受够了。我为什么不能早到呢?不要偷偷摸摸、胆战心惊的借口,而是提前走。于是,最近我尝试了下,把起床时间和离开家的时间调早10分钟。这下好了,小黄车不用出门看到就“抢”,在地铁上也可以从容地换乘了,所有地方都变成了绿洲。

真好!但是与时间的较量发生在各个场景,迟到的风险还是如影随形。只是现在,我已尝试着不再去找各种借口来掩饰对时间把握的差劲表现,而是放弃这些借口,看看那些真正让我迟到的原因并尝试改正。也许很快,我就不用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抱歉,我又迟到了。因为……(800字)。”而是等待着,神态优雅地朝向我走来的约好的朋友,缓缓招手,“亲爱的,我在这儿呢!”单是想想,都觉得生活和时间被松绑了。

(作者为北京事业单位职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迟到 时间管理 社交焦虑 习惯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