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1月04日
没有新闻专业那回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正面连接》一篇关于北大包丽案的报道引发争议,核心矛盾在于是否应让受访者审稿及实名问题。资深媒体人坚持行业惯例,认为提前给受访者看稿已尽责;而年轻记者则认为应尊重受访者意愿,保护隐私。最终,文章因受访者投诉被修改重发,这表明传统新闻行业规则在新媒体环境下失效。新媒体时代,公众拥有更大话语权,媒体不再是单向信息输出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人都能对媒体内容进行评价和挑战,这促进了内容创作的活力和进步。

📰 传统新闻行业规则在新媒体环境下失效:资深媒体人坚持的“不给采访对象看稿、默认实名”等行业规则,在新媒体环境中不再适用,公众的反馈和意见直接影响着媒体内容的传播和修改。

📱 新媒体赋予公众更大话语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人都能对媒体内容进行评价和挑战,媒体不再是单向信息输出者,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表达不满,倒逼媒体修改内容。

🌱 新媒体环境促进内容创作活力: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使得媒体内容更加贴近受众需求,也倒逼媒体提升内容质量,新媒体的“互喷”反而促进了优秀作品的产生。

⚖️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权力失衡:二十年前,媒体垄断话语权,记者可以随意写作,而公众缺乏有效反馈渠道。如今,新媒体打破了这种权力失衡,公众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可以对媒体内容进行监督和评价。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用来说明新闻专业为什么不存在。

2023年底,《正面连接》发了一篇长报道《罪名》,主题是北大包丽案。

这篇报道发出来后,引起了很大争议。原因是作者答应给一位受访者看稿。在发稿前两天,作者将稿子发给了这位受访者,但受访者没有立即反馈意见。

在发稿前后几分钟,受访者才明确表达了意见,要求取消自己在报道里的实名,还要修改采访内容。

于是,这篇稿子没有按照受访者的意见修改,就这么正式发出来了。

后面的争吵可能大伙还有印象,我观察到明显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资深媒体人,入行时间从几年到十年的,大都旗帜鲜明地支持《正面连接》,认为不给采访对象看稿、默认实名是新闻业的行规,何况作者已经遵守承诺提前两天给受访者看稿,是受访者没有及时提出修改诉求。

另一派是年轻人,实习生或者刚工作的新传毕业生,大都旗帜鲜明地支持受访者,认为《正面连接》侵犯了对方隐私,受访者没确认就不应该发稿。据我观察,这些人大多不知道不给采访对象看稿、默认实名这些所谓的行规。

我对这种无聊的互喷一点也不感兴趣。

我只关心既定事实——事实是,受访者在朋友圈挂了《正面连接》后,得到了非常多人赞同,并且《罪名》这篇稿子也被投诉成功,被公众号屏蔽了。

无论老同志们有多相信新闻业的行规。事实是,《正面连接》还是不得不按照受访者的意见,重新修改、发布了这篇报道。

这其中,有半点行规的存在吗?

资深媒体人曾经接受的训练,曾经相信的行规,或者曾经流行一时的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环境中不起作用了。

新媒体环境是什么呢?就是所有人都有发言权,谁觉得媒体写得不对,就能拿起手机开喷。只要附和的人够多,就能把媒体文章给投诉掉。

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挺好的,是以前的媒体日子过得太好了。

之前和一位朋友录播客,他说了一句话:这几年入行的新记者,写得比二十年前《南方周末》所谓的黄金一代写得好多了。

确实是这样。难道二十年前的媒体比《正面连接》更讲新闻伦理,更尊重受访者吗?

当然不是。二十年前的媒体作风野蛮得多,更不讲伦理规范。今天回看那些调查报道名作,我只感觉报道尺度够大,但写作水平真的粗糙。

但是,二十年前,媒体垄断了话语权。记者乱写稿子,一般人可没有办法喷回去。你写信跟编辑部投诉?人家才不理你。写博客?那会也没社交转发,没有现在一呼百应的影响力啊。

时代变了,媒体环境变了。变量是互联网技术,是公众号、推荐算法和短视频。变化的阶段性结果,是网友现在默认接受采访是匿名,默认发稿前要看稿。

媒体只要写得让人不满意。谁都可以发朋友圈、写公众号、拍短视频喷媒体。

这没什么不好的,勃勃生机万物竞发。大家互喷起来,这个互联网才有活力,才能产生优秀作品。

只是,这二十年新闻业巨变的过程中,所谓的行规、新闻伦理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根本就没有新闻专业那回事。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新闻专业 新媒体 行业规则 话语权 公众监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