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2月04日
打工人最新精神状态:大脑萎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牛津词典将"Brain rot"(大脑腐烂)评为2024年年度词汇,用来形容过度消费劣质网络内容导致的精神萎靡状态。文章探讨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包括算法推荐的精准投喂、错失恐惧症、逃避重要议题以及成瘾性设计等。此外,文章还指出,过度消费网络垃圾可能损害自我价值感,并导致多巴胺缺乏。最后,文章提醒读者注意碎片化信息带来的风险,并鼓励寻求专业帮助以应对成瘾问题。

🤔 **牛津词典将"Brain rot"(大脑腐烂)定义为过度消费劣质网络内容导致的精神萎靡状态,反映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2023-2024年间,该术语的使用频率增加了230%,表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 **算法推荐的精准投喂和错失恐惧症是导致人们沉迷网络垃圾的重要原因。** 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精准推送内容,让人们难以自拔;而错失恐惧症则会让人们害怕错过任何信息,从而不断刷手机、关注社交动态,陷入信息茧房。

🧠 **过度消费网络垃圾可能损害自我价值感,让人们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 精装修朋友圈和不真实的炫耀,可能导致人们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并加剧焦虑和抑郁情绪。

🎮 **网络平台的成瘾性设计也是导致人们沉迷的重要因素。** 许多娱乐和科技产品都采用了成瘾性设计,例如小额入场成本、即时反馈和不确定奖励,让人们难以控制自己的使用时间。

⚠️ **过度消费网络垃圾可能导致多巴胺缺乏,并造成时间扭曲现象。** 虽然成瘾物质/行为可以在瞬间让人获得快感,但长期下来会导致多巴胺缺乏,并让人产生时间扭曲的感觉,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你可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

忙完一整天的工作后,你想要放松片刻,却不小心熬夜刷手机到很晚。

忘记具体干了什么。只记得不停在各种app之间跳来跳去,扣扣搜搜花了很多钱,忙忙叨叨但什么也没做。

第二天起床后,明显感觉智商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一种睡眠不足后频繁懵圈的卡顿症状。

放心!你不是一个人。

刚刚,牛津词典公布了2024年年度词汇:Brain rot

它描述的是一种大量消费劣质互联网内容、视频后导致的精神萎靡状态。牛津词典团队称,2023-2024年间,该术语的使用频率增加了230%。

是的。字面意义:脑子烂了。

1854年,梭罗在其著作《瓦尔登湖》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来批评当时整个社会贬低和嘲笑复杂性思考,陷入肤浅“奶头乐”的倾向。

170年后,人类在梭罗的先见之明中越陷越深。我们有了更繁重的工作,更原子化的人际关系,但也有了更智能的硬件和五花八门的软件。

有时我们一天之中最唾手可及的放松,就是下班后瘫在沙发里一动不动,等待算法把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东西精准投喂到嘴边,享受一种被照顾的溺爱感,被取悦的退行感。

然而,这种被“没有营养、没有效率的劣质内容”所支配的人生,常常使我们陷入困境。

理智上明知道不行,为什么还总是陷入这样的怪圈?

大脑时不时渴望一点精神垃圾,这没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几种“劣质爱好”。

比如,花整个周末追泡沫剧,看“品位堪忧”的网络小说,大晚上情绪性暴食,或者明明知道还有好多重要的事没做,却熬夜玩手机到三四点。

一个朋友曾对我灵魂发问:你为啥总是说工作累累累,一看消消乐打到1832关啊?

这种让人心虚的快乐叫做“罪恶快感”。

香港作家陈冠中形容罪恶快感是“永远嫌自己不够瘦的人偷吃哈根达斯”,是“电影学院老师躲在家里看《霹雳娇娃》”。

它具备3个特点:

    虽然不犯法,但你在道德上认为这种物质/活动是不正常、不恰当、不正确的;

    你享受这种物质/活动;

    你为自己偶尔沉溺于此感到愧疚、心虚、羞耻。

存在一些研究发现,罪恶快感不仅常见,还有诸多好处。比如让大脑的“意志力肌肉”得到放松,提高耐挫能力,提升长期幸福感。

如果你只是偶尔需要一些“土狗剧”“猫猫meme”来让自己喘口气——别不好意思!只要不伤害别人,愉悦没有高低之分。

“错失恐惧”,以及被接纳的需要

所有与内容打交道的编辑同行们,也许都会同意:这个时代的信息茧房是如此严重。为了听懂同事的选题,一天不上网都不行。

我们也经常会发现,自己不停刷手机、朋友圈或新闻网站,只是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热点和流行事物”,或者是为了“和周围的人有话说”。

研究者们称之为错失恐惧症。这是一种对错过重要信息以及建立关系和互动机会的焦虑。

潜藏在焦虑之下的,可能是一种被同伴接纳、被社会肯定,以及得到群体归属感的强烈需要。

这种焦虑驱使你做出对自己生存有利的行动——不断看手机,查漏补缺新出的meme,关注朋友的社交动态,以及确认自己仍然在被关注。这些行动使你确认,你仍然属于“你们”。

心理学家Adam Alter说,如果这些人际纽带遭到剥夺,人会体验到一种沉重的痛苦,这种叫作“社会死刑”的感觉会很持久,让我们回忆起那些被排斥的过往。

你可能在逃避一些重要议题

如果你总是抱着手机刷到深夜,但其实也并没有很想这么做时——精神分析师David Morgan认为,这也可能是为了分散注意力,为了“离自己远一点”。

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寻找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以至于无法忍受和自己共度一个晚上。这是一种隐藏自我的方式,因为洞察自己需要心理空间”。

人们总是发明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回避面对重大议题。我的观察是,很多这么做的人,其实对“自己正在逃避什么”心知肚明。

如果一个人平时懒得做家务,却突然开始行动力爆棚地刷马桶——那多半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害怕面对的DDL即将到来。

自我概念和“被比较的陷阱”

一家心理健康网站指出,Brain rot还可能是一种自我价值感被损害的结果。因为“精装修”朋友圈和不真实的炫耀,可能导致人们焦虑和抑郁程度加剧。

在互联网上,我们很容易以单向度的方式来记住一个人。比如:心理博主、装修爱好者等等。

心理治疗师Michelle Maidenberg认为,“这可能会让人摒弃或否认与我们自我形象其余部分不一致的部分,从而降低自我认同感。

“身份”是多维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不仅仅是外貌、工作、品味……这些被赋予很大社会期望的东西,当然也不仅仅是那些被精雕细琢过的滤镜摆拍。

当我们愿意更用更复杂的维度去了解一个人时,我们就完成了一次短暂的边界设定行为,并允许自己描述一个更复杂、更立体的我。

成瘾性设计:很少的精神能量,不可预测的奖励

沉溺于刷段子、劣质短视频内容后一段时间,我们常常会自责不已:又是不自律的一天,我好差劲。

但这也许并不是一个和意志力有关的问题。

心理学博士Adam Alter在《欲罢不能》一书中认为:数字时代的环境和氛围,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让人容易成瘾。在电子屏幕另一端,有数千人在努力让自己所制造的产品“无法抵挡”,目的就是破坏你的自律。

换句话说,我们在当下所消费的大多数娱乐和科技产品,本身就是为了成瘾而设计的。

人们有时会评价某个app说:虽然很多内容低俗、重复,但偶尔也会发现一两个好笑的,一两个有用的。

这听起来很耳熟:小额入场成本,即时反馈,以及有奖励。这就是上瘾装置的设计——如果你去观察拉斯维加斯赌场,成瘾性最强的就是那种“支持以一分钱面值下注”的老虎机。

▷人类学家Natasha Dow Schüll在《运气的诱饵》一书中展现了对成瘾性设计的全景式调查

心理学家Skinner在1938年做过一组著名实验。当小鼠按下杠杆就可以得到食物时,它们学习了如何按下杠杆。当奖励变得不确定时,它们变得更疯狂。即使食物掉落的概率变得极低,小鼠仍然会在杠杆那头沉迷很长一段时间。

当我们消费在线低劣内容时,它的成瘾性首先表现在“触手可及”,几乎不需要成本。

其次是奖励的不确定:可能刷50条短视频,你才能开怀大笑1次。但如果你处于一个容易成瘾的状况中,也许1次就够了——毕竟,上瘾的本质不是奖励,而是“渴望”。

虽然成瘾物质/行为可以在瞬间让你进入高多巴胺状态,但迄今的许多研究发现,多巴胺的不正常高分泌,最终会导致多巴胺缺乏。这是因为,上瘾会劫持、破坏“欲望多巴胺”回路,所以成瘾者会发现自己需要的刺激越来越多,但收获的快感却越来越少了。

提示:对于碎片化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成瘾风险高的人,研究者观察到一种独特的“时间扭曲”现象。即:过度消费短视频的人,往往能够意识到他们花费了太多时间。短视频使用频率越高,这种时间扭曲就越严重。

如果你感到长时间的失控、不安,或沉迷某件物质/行为给生活造成了严重痛苦,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Brain rot 网络成瘾 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 多巴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