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赛艇队长,(https://xueqiu.com/9743713791/311977501)
周末了,不聊投资了,随便瞎聊聊吧。
周五收盘后的化债,其实争议蛮大的,有觉得6+4超预期的,有觉得远不及预期的。
觉得是否超预期可能是跟仓位有关,仓位高的都更愿意相信是超预期的,仓位轻的更愿意相信是远不及预期的。
但是化债这件事本身就不是为了股市出的,是关乎于民生、经济等方方面面,如果不炒股可能都不会关注这件事。
我觉得核心一点是能重视当前的经济环境,并有针对性的推出政策,这就够了。
现在11月9日,距离9月24日的超预期发布会也仅仅过了1个月多一点,这次很多东西都是对于之前会议的一步步落实,当然也很理解大家焦躁的心情,现在很多人看市场就相当于看一个濒死的病人,每一次的治疗都需要持续加量,持续下猛药,如果不下猛药就怕病人噶了。中国熊市太久,而每次牛市大多是政策市,所以对于持续推出超预期政策的期待很大,以前还好,现在慢慢演变为看着小作文来进行预期了,特别是一些国外的小作文仿佛成了留在这个市场中必不可少的“梅子”,望着它才能止渴。
丝毫看不见现在很多东西也在慢慢改善,一方面是回购增持贷款下发,很多公司都开始回购,有钱的多回购一点,没钱的少回购一点。我持仓一个猪肉的,没想到周五都要回购了,在我理解这都是还没出ICU的公司,这种现象应该会越来越多。
今年以来回购金额已经历史新高,咱们不管注销不注销,起码回购要比不回购强,市场改变要一步一步来。在这三年来,很多企业其实没有20-21年富裕了,但是也有很多坚持回购。
所以很多时候别人的看法不重要,自己的看法才最重要,学会为自己的认知买单,像我就经常买单。
我会发现人对于事物的看法会长期受到所处环境和成长经历影响。
之前认识一个很厉害的金融创业者,清北本硕,也都很有钱。这几年就开始看衰国内,比较看好东南亚特别是越南等国。我觉得一方面是金融从业者太容易悲观了,包括我在内,因为自己所处的行业经历了三年熊市,现在又要各种降薪裁员,很难乐观的起来。就如同21年的教培从业者,基本上也都很悲观。另外一方面,太想找到第二个“中国”了,很多改革开放的红利,像我们90后并没有吃到多少,我指的是创业、经商等红利,并不是生活变好的红利。基本上阶级跃迁的大门已经关上了,只能靠投资才有可能,而投资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无疑是捷径。所以这几年高知人群大量投资海外已经不是个例了。但是东南亚真的那么好吗?我觉得也不尽然,可能人口结构确实好,但是产业结构以及其他因素并不如国内。工作之前我没出过国,工作之后出去了几次,有些地方确实不错,但是国外的月亮也没有比国内圆,还是要对自己国家有信心。
还有像我妈,退休了也天天骂,说她上班的时候工人都是地位很高的,那些没本事的才去什么街道房管局,后来开放后摇身一变成了公务员了,现在倒好,她退休金4000块钱,那帮街道的退休金上万。天天叨叨以前怎么怎么好,虽然工资就挣个几十块钱,但是大家挣的都差不多,工人和厂长都一样。我就经常和她说,现在退休金4000多,上班的时候可能就缴纳几十上班,领的钱都是现在上班的人缴纳的,自己缴纳的部分早就不够了,有啥可抱怨的,起码现在吃喝不愁,也不用粮票了。
我们看待事物开不了上帝视角,凡事给自己留有余地,很多事情可能当下看是错了,当时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可能又是一件对的事情。
如果大家觉得有一点点帮助,欢迎举手之劳投个票。
点击进入:》》》投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