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圈子-产品经理的日常 2024年11月08日
最近在跟客服服务系统的AI提效工作,拉了无数次会内部做了无数次对齐,看了大家的方案之后,发现大家很多时候漏了一个事情,我觉得这是AI提效最核心的事情:去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AI客服服务系统提效过程中,许多方案忽略了深度调研业务,了解业务流程和痛点。文章强调,深度调研至关重要,需要深入一线观察业务流程,访谈相关人员,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非主观臆断。例如,看似简单的服务指标,如分钟响应率,背后可能隐藏着服务人员面临的压力和困境。此外,文章也指出,在调研过程中应避免只与管理层沟通,而应直接与一线人员交流,并结合录屏等方式分析具体操作。通过深度调研,可以发现业务流程中的问题,例如服务人员因害怕质检扣分而不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终,文章呼吁产品经理要换位思考,理解业务现状,才能避免空中造楼,真正做好产品。

🤔**深度调研业务是AI提效的核心:** 需要深入一线观察业务流程,了解业务的实际运作方式,而非仅依靠数据分析或管理层描述。

🔎**理解“为什么是这样”:** 通过访谈和观察,了解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服务指标背后的压力和困境,以及服务人员行为背后的动机。

🎥**直接与一线人员沟通,并结合录屏分析:** 避免只与管理层沟通,获取更真实、更细节的信息,例如服务人员的实际操作和遇到的问题。

⚠️**避免空中造楼:** 产品经理应抛开主观臆断,换位思考,理解业务现状,才能避免设计出脱离实际需求的产品。

💡**业务流程与产品设计存在偏差:** 例如,服务人员因害怕质检扣分而不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现了产品设计与实际业务的脱节。

最近在跟客服服务系统的AI提效工作,拉了无数次会内部做了无数次对齐,看了大家的方案之后,发现大家很多时候漏了一个事情,我觉得这是AI提效最核心的事情:去深度调研业务,了解为什么是这样。注意是深度调研,什么是深度调研,你最起码得去轮岗吧,得去做到业务那盯着人家看几个小时整体的流程吧,然后去访谈各个环节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就比如我们都知道要给用户极致服务,当我们看数据的时候我们看每小时平均进线、看对话内容就会觉得设定的极致服务都是扯淡,一线根本就没有落地好,我要给他们做一个标杆,让一线明白什么是极致服务;从产品角度、从质检角度我们该如何优化这个业务。书写了一堆详细的规划,画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图,嘲讽了一线业务对服务的不理解。然而只要你站在业务后边看半个小时就能明白,他有分钟响应率指标,当1秒要回三个人的时候服务效果一定是差的,这种你看数据都看不出来,完全没这个感觉,站在人家后头看半个小时一目了然,自己的产品设计的有多少个问题就该十分清晰了。再比如一些环节的设计我们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服务人员不能跟用户多说一点,不能用更好的服务来帮助用户,看当时他也不忙,也能处理的过来啊;如果我们再看数据,再看各种汇总会发现,这个地方一定是服务人员没想明白,我要给他设计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结果人家是因为做复杂了质检扣200块钱导致的不干的。原因就是如此的离谱,如此的简单,反正就是不符合正常的产品设计的逻辑。在调研业务的时候还有一个微妙的坑,就是你没有找一线的人员,而是去找管理层了,去问各种细节;这个地方也很容易有坑,除非你碰上的管理层对于一线的细节非常清晰,对于每个环节描述十分拟真,否则我建议还是去问一线的人员,最好是有录屏,自己一个页面一个页面分析。我看了整个服务团队在有培训手册的前提下,自己硬生生考经验总结写出来专门用的葵花宝典,也就是他们培训说的和真实用法不一定是一样的,生命会自己在过程中找寻出路。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会觉得这个事情很麻烦,还费力不讨好,还不是自己的事情,明明这些东西都应该业务负责人给到我们,关产品团队什么事情啊。但我想说,如果你真的想做好这个产品,想用心做好这个产品,你其实需要去理解一个服务团队leader的角色,去抛掉产品经理的角色,让自己换一个路去思考,去明白现状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从一个应该是怎么样的角度去分析。很多时候产品没有做好的原因,都不是人员水平的问题,是大家压根就在空中造楼,能好了才怪。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提效 深度调研 业务流程 客服服务 产品设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