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1月06日
骑手仍困在系统,媒体和学者却为成果归属吵了起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人物》杂志与社科学者孙萍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引发争议,双方围绕文章的原创性和贡献者身份展开争论。《人物》指责孙萍长期以“原作者”身份出席活动,而孙萍则强调自己在文章创作中的贡献。事件引发公众对媒体与学术界关系的关注,以及外卖骑手困境的持续存在。双方分歧在于对文章热点的来源及价值的理解,媒体注重流量和报道价值,学者则强调学术研究的贡献。事件背后也反映了学术界和媒体界的暧昧关系,以及学者利用媒体关注度提升自身影响力的现象,最终,外卖骑手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他们仍然困在系统之中。

🤔《人物》杂志指责孙萍长期以《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原作者”身份出席活动,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不实言论,称文章是基于孙萍的研究结论。

🤔孙萍回应称从未自称文章作者,但承认《人物》文章引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故事和论点,并强调文章出圈后,文内多次提及自己的名字,认为自己对文章的爆红有重要贡献。

🚴双方核心分歧在于对文章热点的来源及价值的理解:媒体认为是其品牌价值和扎实调研创造了热点,学者则认为是其学术研究贡献了文章的爆红。

📚事件折射出学术界和媒体界的暧昧关系,以及学者利用媒体关注度提升自身影响力的现象,也引发了对学术道德和媒体责任的思考。

⚠️四年过去了,外卖骑手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他们仍然困在系统之中,配送时间被压缩,工作处境更加艰难。

《人物》杂志社与社科学者孙萍围绕《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引发作者争议。而双方的处理方式是否恰当及事件后续的严重程度和关联影响则见仁见智。

知名媒体炮轰网红学者

11月4日,《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的原著团队《人物》杂志发布声明称,2020年《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中的受访者孙萍,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多次以《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原作者」「原始研究者」的身份出席讲座、公开活动。

在《人物》与其正式沟通后,在其参与的媒体采访、出版物推荐语中,又多次出现「《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是‘基于孙萍的研究结论’‘基于孙萍的田野研究’」等不实观点。

4日下午,孙萍在小红书个人账号发布声明回应,称自己从未说过自己是《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的作者;同时强调了《人物》杂志在4年前采访自己时,在最终成文中引用了自己学术论文3篇,故事5处,论点11处,共约1586字。

因《人物》的声明中附有大量相关截图及“证据链”。孙萍在回应中巧妙地避开了自证,只明确澄清了两条核心“客观事实”。

她的回复明显避开了《人物》对她的一个很重要的批评:在过去长达4年的时间里,明知道很多人将她视为那篇文章的作者,邀请她出席活动的主办方在对她进行宣传时,跟她对齐个人物料信息时,明确将她称为那篇文章的作者。她能看到那些表述,但并没有修改物料中的错误版权信息。

社交网络上的吃瓜群众认为,她在用一种默许的暧昧态度,任由一个短时间内有利于自己的错误说法不断扩散。“作为新传教授,这种刻意的留白沉默与对模糊地带的取巧利用,也是很有学术道德问题的。”“而书面扉页那个独作就太明目张胆了,说明真觉得把自己研究和人物杂志的选题稿划等号了……”

毫无疑问,《人物》的特稿原创性应获得应有的尊重。作者及作者工作单位的署名权不应该被侵犯。

但关于今天发布的“几点声明”,《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的具体产生过程,或许读者也没法完全采信《人物》的说法,因为《人物》的那篇文章细数时间线,贴满截图碎片,强调长达16个月的选题创作周期。虽行文没什么不妥,但有备而来的一家之言,火药味十足,用力太猛。

从读者的角度,会本能地警惕被单方面输入大量信息左右判断。

开麦双方的真正分歧是什么?

双方的核心分歧无非就是:桃子生在谁家?

媒体报道新闻,学者研究学术,两个专业不同的人/组织因共同的关注及研究对象而产生了交集。

双方合作最愉快的一次就是那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记者做了报道,学者提供了学术角度的理论支撑,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讨论,共同推动了某种社会进步。

双方矛盾的深层根源在于对“热点”与“价值”的不同认知:《人物》杂志认为是媒体的品牌价值、调研式文章的扎实创造了“热点”,是新闻报道带来的舆论价值推动了行业变革。

《人物》作为媒体的角度,之所以会在文章中采访孙萍,是因为她社科学者这一身份所对应的专家背书,能为媒体的报道和研究做支撑。

当下国内学术的很多看法都在重复国外学者讲过的东西。社科角度的孙萍也不过是在重复一些学术话语和理论框架,而框架这个东西是很难被定义为原创思想的。《人物》当时只是需要一个这个领域的“专家”,巧的是他们刚好找到了孙萍。

孙萍则认为是自己的理论体系,支撑了《人物》爆款文章的出圈,是现象级爆款的重要贡献者。自己是主体,媒体是客体。

文章出圈后,文内16次提及自己的名字,是自己的个人贡献+“热点”的出现,让本就扎实的学术研究得以被更多人所知。而新闻报道只是一种媒介,是客体;学术研究才具有真正的主体价值。

这背后折射的,也是学界和媒体界的暧昧关系。

既相伴相生,又互相看不上。

学术界和媒体圈的鄙视链由来已久,社科类的学生早已见怪不怪。学界常常能听到老师对学生有这样的评价:

“你分析的现象很有意思,但这个背后的学术问题是什么?”

“如果没有学术价值,你和一名记者有什么区别?”

骑手困境难解,而精英们在忙着摘桃子

《人物》在文章爆红后的4年里,没有持续跟进和报道“骑手”“系统”相关内容,导致除了从业者之外的读者和观众,只记得那篇文章,但记不住作者是《人物》。媒体的风格就是一直追逐新选题新热点,报道结束,流量翻篇。

而孙萍则在学术圈持续做研究、发论文,围绕外卖骑手建立了个人学术品牌。作为年轻学者,此前孙萍的学术名声和地位,早年用自己的论文是立不住的。因为国内研究这个方向的学者也非常多,她不是被高亮的那一位。

但假如跟《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联系上,就能立得更扎实。成为网红学者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名声,地位,巨大的利益全来了。

孙萍今年还集结成册出了一本新书《过渡劳动》。新书上市前后,各种明显过誉的宣传铺天盖地。又一次在读者和观众层面把围绕“系统”做学术研究的标签贴给了自己。

贴标签是一条捷径。但也会让骑手系统中深受其苦的人心里五味杂陈。

比如这条,女博士“逼得平台改算法”,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平台改算法了吗?改了。因为科技公司的数字化产品几乎每天都在迭代。但是外卖系统有变得更好吗?没有。四年过去了。骑手的单价更低了,送单时间更短了。

外卖骑手,一直困在系统里。如今这数字紧箍咒能给予的手脚腾挪空间,越来越小了。所谓的“改算法”,比如平台让骑手少接单的方法之一,也包括了进一步压缩送单时间。

这听起来会让一部分骑手知难而退,但也会让更多想多挣钱的骑手,不得不用更快的车速来配送。车祸不降反增。

骑手的工作处境越来越难了。这个常识甚至不需要上升到学术层面,你到路上随便找个骑手问问就知道了。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外卖平台的配送时间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强制压缩。

“平台给的配送时间从国庆节开始就少了很多,之前4公里的订单最少有48分钟,现在大部分只有35分钟。”

“取完一波餐了时间很赶,之前我挂八九个也没什么压力,现在6个就很容易超时,反而要飙车加闯红灯。”

有人说《人物》体面,但体面背后,折射的也是媒体的困境。搅动了流量,但最终接不住流量。

流量、平台、资本,这些被研究的对象,并不是静物,一成不变地等在那里,展开脉络任由研究。他们是生命体,有着很具体的SOP去达成ROI绝对清晰的KPI和OKR。

公平一点讲,在系统设计者眼中,争来争去的媒体和学界也是他们的工作课题和研究对象。在不同的立场中,主体客体关系再次发生反转,并将最终深刻地影响和牵动着各种欲望与利益。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外卖骑手 人物杂志 孙萍 学术道德 媒体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