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那么爱出门旅行?
说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最近看到的一本书《游客的凝视》,这是一本讲旅游的书,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了旅游这个热门现象
里面讲到,“旅游作为实现假期的一种方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逃离工作,或者说,是要逃离那种按时上下班、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
书中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洞见,比如说中国游客去巴黎旅游,往往想要避开其他来自中国的游客,为啥呢?因为现代旅行文化兴起的本质原因,就是给我们生产了一批批头脑中【想象的符号】
举个例子,在滤镜和修图大行其道的今天,网上的风景照片往往很不可信,而且在网络平台上例如小红薯,各种最火的帖子基本都会提供一些指导,让后来者们能够照着再拍(复制)一遍
但奇怪的是,我们明知现实和网络上的图像有差距,即便去到现场很多人会“大呼踩雷”,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倾向接受这些图像,甚至对加过滤镜的照片更有亲近感。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主动选择了去接受这种幻想
我们旅行去到远方所看的,与其说是自然风光,不如说是各种广告和媒体上常见的那种理想化了的情景(例如镰仓的海边,夕阳下的奔跑,古城的沧桑历史…)。即便有时候发现实景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最终盘踞在我们脑中的依旧是那些完美再现的画面,也就是我们头脑中【想象的符号】,我们是在通过旅行寻找想象中的乌托邦
接下来也说说我的答案:旅行是我们完成“蜕变”这个拼图的一部分,重点是【一部分】
我之前针对旅行到底有什么意义写过一篇文章《原来我以前都误解了旅行的意义》
曾听一位驴友讲,他很喜欢在旅行时问别人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遇到同胞基本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但有一次他在国外问一个欧洲小伙,小伙对这个问题很讶异,说就是想玩就出来了,没什么目的
是啊,感觉我们从小的教育都是在教我们做一件事一定要有明确的意义或目标,我们一生都像背着沉重的包袱,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回想起我第一次一个人远途旅行就是去西藏,当时临近毕业,满心都是迷茫,不知未来何去何从于是想要去西藏,去那时候的我认为无比神圣的地方“洗涤心灵”,想要通过一次旅行,让自己找到目标,成为一个”新造的人”
结果呢,沿着川藏线一路花了15天搭车到了西藏。在一路上认识了一些朋友、也见到了漫天的星空和雪山、还在大昭寺前晒过了太阳、甚至在日喀则见到了活佛,还在杨卓雍错圣湖装了一瓶水千里迢迢带回家
但是,回归原本生活后,那些没解决的问题依旧在那,出发时带着的沉重的目的,让自己像苦行僧一样旅行,根本没有让这次旅行更纯粹更快乐
当想要通过一次旅行就让自己彻底改变,就像期待彩票中奖一样,是想抄生活的近道。我后来甚至尝试过更极端的方式去解决人生迷茫的问题
当时工作一年后,我的人生迷茫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不喜欢当前的工作,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去哪生活,想成为怎样的人
于是我买了一辆单车、一把吉他、一堆旅行装备,甚至学习了修车补胎,想要用弹唱赚钱的方式出国骑行去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去远方寻找“答案”,后来就用了半年时间,骑行了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四国
在凌晨一点的越南雨林中骑过车、在东南亚暴雨的山路上一天爆过十几次胎、在无人的海边一个人扎营迎接过日出,在泰北小镇遇到过志趣相投旅友、甚至见证过这帮好友中跨国恋情的诞生…
但回归之时,你发现问题依旧还是在那,还是要面对回国后去哪个城市生活工作的选择,你要面对从事哪个行业的选择,你要跨过从远方回归现实的心理隔阂…
所以旅行究竟带给了人什么呢?
现在我的答案是,旅行这件事无法在让我们在完成“蜕变”这件事上单独发挥作用。它和工作、健康的饮食起居、好的友情爱情、好的学习和自我探索一样,是一整块拼图的一部分
于是,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旅行都提不起兴趣了
在没有重新出发旅行的日子里,我进入互联网行业经历了高强度的工作和出差;病毒肆虐的时期在家健身学习看电影;开始练习拳击和剑道;学习新的语言;养成每日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于是你看到了这篇文字)…
后来,很久很久之后的后来,我再次出发旅行,还是骑行,但不再带有任何所谓旅行的目的和意义呢,我就想出去玩
这一路只带了三两件衣服和一个背包,用一辆几百块买的二手折叠单车,想着路上车坏了就随时换其他交通工具,对旅行方式也不带任何“执念”,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结果,却一路600多公里顺顺利利地从京都骑到了东京
这趟旅程我一直都很放松,没有带着要修复和寻找什么的目的,因为在旅行出发前,我已经在国内的山川湖海、在东南亚的森林、在写字楼的深夜、在每一次捶打沙袋、在阅读惊叹、写作思考、在和朋友的交谈中变成了现在的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完成了那块拼图
这次旅行,只想玩,只是在海边听着喜欢的歌漫无目的的晃荡,就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