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科技评论 - 本周热榜 2024年09月30日
科学家揭示噬菌体λ外切酶新特性,有望成为下一代分子诊断与基因成像工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北京化工大学团队揭示了λ外切酶(λExo)的一种新特性,发现其能够在5'磷酸化单链DNA的引导下靶向识别双链核酸。该发现突破了传统CRISPR技术对PAM序列的依赖,具有更强的靶向能力和特异性。研究团队利用λExo-pDNA构建了一种基因传感器,可实现等温扩增,并有望应用于分子诊断、合成DNA电路和基因组位点原位成像等领域。

🦠 **λExo 的新特性:非 PAM 依赖的双链核酸靶向识别** 北京化工大学团队发现,λExo 在 5′ 磷酸化单链 DNA 的引导下,能够靶向识别双链核酸,无需任何特定的基序,突破了 CRISPR 技术对 PAM 序列的依赖,展现出更强的靶向能力和出色的靶序列特异性。这意味着 λExo-pDNA 可以识别更广泛的 DNA 序列,为基因编辑和分子诊断等领域提供了更灵活、更强大的工具。

🧬 **λExo-pDNA 基因传感器的应用潜力** 研究团队利用 λExo-pDNA 的特性开发了一款基因传感器,该传感器能够进行等温扩增,提高了灵敏度,并有望与现有的基于 CRISPR 的诊断技术相媲美。λExo-pDNA 基因传感器在分子诊断、合成 DNA 电路和基因组位点原位成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λExo 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他们将基于 λExo 的性质开发更灵敏、更特异性、更快、更强的分子诊断方法,并通过对 λExo 进行定点突变或定向进化,以实现基因干预、基因编辑等应用,拓展目前基因靶向识别与干预的工具箱,进而开发一系列的生物医学应用。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团队揭示了 λ 外切酶(λExo)的一种新特性,提出了一种能够用于双链核酸识别的新工具,并表明 λExo–pDNA 具有良好的靶向特异性。

与此同时,本次成果还表明:λExo-pDNA 不需要任何特定的基序,与前间隔序列邻近基序(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限制的 Cas 蛋白相比具有更强的靶向能力和出色的靶序列特异性。

总的来说,本次研究涉及到 λExo-pDNA 入侵双链 DNA 的基础生物学知识,克服了 CRISPR 设计和前间隔序列邻近基序限制的一些挑战。

基于此,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款基因传感器。通过利用 λExo-pDNA 能够进行等温扩增,从而能够提高传感器灵敏度,并有可能与已有的基于 CRISPR 的诊断技术相媲美。

未来,有望在分子诊断、合成 DNA 电路和基因组成像方面发挥作用。

(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课题组表示,根据目前 λExo 的性质,可以实现快速分子诊断、基因原位成像,效果能够媲美或超过以 CRISPR 为核心的分子诊断技术(例如 SHERLOCK 等)。

针对该酶进行定点突变或定向进化之后,还有望实现基因表达干预与基因编辑,拓展目前基因靶向识别与干预的工具箱,进而开发一系列的生物医学应用。

研究人员表示,双链核酸的特异性靶向识别,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基因编辑、基因检测都依赖于核酸的靶向识别。

然而,目前以 TALEN 为代表的技术,过程复杂、通用性差。以 Ago 蛋白为核心的技术需要高温,难以用于生命体系。以 CRISPR-Cas 蛋白为核心的技术,存在序列局限性、以及脱靶效应等不足。以上限制给分子诊断和病理成像等应用带来了长期困扰。

该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研究多种自然界中存在的核酸修饰酶(包括核酸外切酶、核酸内切酶、连接酶、甲基转移酶等),在与这些酶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它们与核酸底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催化活性非常有特色。

因此,该团队坚信一定存在某种核酸修饰酶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基于此,课题组开展了本次研究。

一开始,他们运用单分子荧光、凝胶电泳等手段对 λExo 为代表的核酸外切酶的活性进行深度表征,并重点关注这类酶与底物 DNA 的反应动力学、反应热力学以及反应产物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运用这类核酸外切酶对多种类型的 DNA 底物进行操控。

在一次设计中,课题组在使用 λExo 与 DNA 底物进行反应时,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反常现象。

当时做实验的研究生汇报这种现象后,认为这种酶的活性与预期不同,不适合进一步使用。

但是课题组经过细致的讨论之后,认为这种现象如果能够重复,也可能带来更好的效果,该团队负责人鼓励该研究生不要放弃,继续钻研。

后来,这名研究生进一步通过多种类型的实验,包括荧光反应、凝胶电泳等,对反常现象进行验证。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反常现象并非一次实验的偶然结果,是可以被重复出来的,而且多种类型的实验都可以验证这一现象。

因此,他们相信这并非偶然现象,背后一定有尚未发现的酶与底物作用的新机制。

接下来,他们换了一种思路,专心研究这种非预设的结果,通过多种类型的实验反复验证,最终确定发现了 λExo 在 5′磷酸化单链 DNA 的引导下靶向核酸序列的新性质,并且开发了核酸分子诊断、DNA 电路、基因组位点原位成像等应用。

在目标物范围、反应温度、操作流程上超越 CRISPR、Ago、TALEN 等技术。

日前,相关论文以《噬菌体 λ 核酸外切酶和 5′-磷酸化 DNA 引导物允许非 PAM 依赖地靶向双链核酸》(Bacteriophage λ exonuclease and a 5′-phosphorylated DNA guide allow PAM-independent targeting of double-stranded nucleic acids)为题发在 Nature Biotechnology[1]。

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付胜男是第一作者,北京化工大学苏昕教授担任通讯作者。

图 | 苏昕(来源:资料图)

后续,他们将基于现有 λExo 的性质开发更灵敏、更特异性、更快、更强的分子诊断方法,进一步改造 λExo 的结构,以实现基因干预、基因编辑应用。

参考资料:

1.Fu, S., Li, J., Chen, J.et al. Bacteriophage λ exonuclease and a 5′-phosphorylated DNA guide allow PAM-independent targeting of double-stranded nucleic acids. Nat Bi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4-02388-9

运营/排版:何晨龙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λ外切酶 双链核酸 基因编辑 分子诊断 基因传感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