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相似的人,优点也会很相似,怎么能既展现优点,又独一无二呢?
觉得优点相似,无法区分,是因为大家把优点抽象化得太高了。如果你抽象总结到了分析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这种词上,那就跟肯德基和三杯鸡都是鸡一样,确实就很难有区别啊?♀️。
一个人的独特性,并不是有优点的抽象性总结构成的。独特性,是由具体情节构成的。同样是领导力,呈现这个优点的典型事件是什么?整个事件前后都发生了什么?在这个事件的每一环,你的态度、反应、心理活动都是什么?这些才是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两个人的经历是一模一样的,哪怕共同经历同一个事件的两个人,也有千丝万缕的差别。讲述能体现某个优点的经历,听的人自然就能从中自己抽象化总计出这个优点,但同时,这段经历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这就是既能展现优点,又让自己独一无二的「既要又要」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应该能理解,在讲述这样的经历时,重点并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你在想什么」。做了什么,最终也会被抽象简化为一个简单的故事架构,比如:我,遇到了某某问题,带领同事,解决了。这跟其他人解决了一件其他事,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你在想什么,却是非常个人,很难撞衫的。
比如,我和一位朋友,都为某个类似的项目,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划,这个规划的元素非常相似,执行也差不多都一样,总之,很难在「做了什么」上,看出我们的区别。但我们都是怎么想的呢?我朋友可能是:这样做最有效率,也最利于时间管理,做好计划并且执行,一天才能完成很多事情。我则会是:做出如此详细的计划,所有人才能减少误解,顺畅对接,不用我操心,这样我就可以把这个任务从我脑中拿掉,去做自己随机想到的喜欢的事。
我朋友是TJ,我是FP。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区分我们的并不是我们的行为模式,在这个例子中,也不是我们的技能高低,而是我们的个人想法,脑中思绪。
要揭露到这种个人层面,如此坦白地展露个性,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陌生、不舒服的。事实上,很多时候人喜欢扔那些抽象化总结的优点大词,就是为了躲在大词后面,逃避展露个性。那代价就是你面目模糊,跟竞争者无法区分,在文书、面试和应聘中留不下深刻印象。
这就是为什么面试、应聘,需要的准备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多得多。要提前找到合适的经历,练习讲述这些故事,在展露自我的不安和打磨过细节的个性展现之间,不断做出调整,最终你自己要对展露出来的个性部分,感到非常自信。这样,你就不会因为害怕过多展露自我,而在面试中含糊其辞,讲不清楚经历细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