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9月18日
算了吧,与爸妈“不和解”也没关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原生家庭的伤害及应对方式,指出影视剧中的和解存在陷阱,强调允许不和解,通过自我分化挣脱负面影响,并提供了一些具体建议。

🎯原生家庭的伤害在影视剧中多以和解为结局,但这种和解存在陷阱,如原谅的陷阱和责怪的陷阱,可能导致情感回避和责任错误归属。

💪所谓的‘不和解’并非拒绝探索健康关系模式,而是允许承认伤害存在并拥有选择自由,通过自我分化,从家庭中解放出来。

📝为挣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文章提供了具体建议,如练习非辩护性回应、允许自己愤怒、改变叙事方式、做出意义解释。

🌱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影响,但我们可通过努力实现自我分化,独立勇敢前行,‘和解’或‘不和解’都不是终点。

之前听过一句影视行业内的潜规则:“谁能抓住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祸害这个痛点,谁就能制造爆款”。

今天,这个潜规则已经众所周知。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让我们看到了“重男轻女”的父母。

苏母在家里独揽大权,精打细算着家里的关爱和资源。

家里一共四间房,一间卖了供大哥读书,一间卖了供二哥买房,作为家里的“女儿”,苏明玉的房间只有被卖的价值。

之前大火的《小舍得》,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父母”的群像。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生动地还原了苏珊·福沃德博士笔下的“有毒的父母”,在他们的操控、言语暴力和过度焦虑之下,孩子们那些灰暗的痛苦根本无处安放。

“看见”是有力量的,看见原生家庭的伤害,是挣脱原生家庭影响的第一步。

但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将脚步停在了“看见”这一步。下一步是什么?

大和解。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家庭剧,最终结局似乎只有一个,与自己的父母和解,而且是忽然放下的那种世纪大和解。

甚至有一些文章写道:“对于被原生家庭影响的我们来说,只有得到家人的关爱,找到回家的路,才有可能继续往前走自己的路。”

老实说,每次看到这样的结局和评论,我都有些生气。

当原生家庭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冲上热搜,我们越来越理解原生家庭累积而成的影响。

而在这样的当下,或许我们更需要知道一件事,就是:

如果你经历过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和解也是可以的。你不必用一己之力,去解决一个家庭的问题。

 “和解”的陷阱

影视剧中与父母的“和解”,是有陷阱的。

一种陷阱,叫作原谅的陷阱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她的书中写过一个来访者的例子,这位来访者曾经遭受过母亲几任男朋友的猥亵。

成年之后,她有了新的家庭和信仰,在信仰的影响下,她原谅了恶毒的继父们和她冷漠无情的母亲。

但事实上,她并没有在这种原谅中得到内心的平静。

直到有一次咨询,她终于唤起了自己的愤怒,责骂父母毁了自己的童年,发泄之后的她,难得地感受到了身心的放松,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

没有经历过愤怒和憎恨,“原谅”则无所依托。

我们都曾经看到过、或者亲身经历过很多“顿悟式”的原谅,还有“感动式”的原谅,因为父母的某一个遭遇,或者某一个感人的故事,就选择了原谅。

这些“原谅”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回避。

更甚者,它是将责任归于了本不该负责的人,让那些经历过伤害的孩子,不仅承担了“伤害”的压力,还承担着“必须原谅伤害”的第二重压力。

除了原谅的陷阱,与原生家庭的“大和解”,还有一种反向的“责怪的陷阱”

这种陷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你是否也对父母有过类似的表达:

    只要你改变了,我才能解脱

    要不是因为你当年,我现在怎么会

    我绝对不要活成你这个样子

    ……

也许有点难理解,但事实上,以上这些感受、想法和观念,都是在“必须和解”的压力下所产生的“责备怪罪”。

《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家庭治疗师奥古斯都·纳皮尔详细解释了这个词。

怪罪是一个具有强大威力的过程,家人不但互相谩骂指责,而且轮流推卸自己的责任。母亲确信,只要女儿肯改变,家里就会太平;而女儿对母亲也有同样的想法。

责备怪罪是家庭缓解系统压力时,一种常见的应对模式。

“只要你改正了,我们就和解了,家庭就幸福了。”

——虽然表面上我们在指责、在反抗、在控诉,甚至和父母形同陌路,但实质上,父母仍然紧紧控制着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越想要得到和解,就越要与他们斗争;

越与他们斗争,就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和解。

正如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所说的:

“和解是一种压力。问题不是问题,我们对问题的不接纳、对抗,或者执著于解决问题,才构成了真正的问题。”

放弃原谅和斗争,才能拥有“不和解”的自由

国产剧,尤其是国产家庭剧,编剧们总是更偏向于“家庭和解才是大团圆”。

这与我们一直崇尚的“父慈子孝”的家庭文化息息相关。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我们自然会因为与父母的疏离而产生羞耻感,也自然对“和解”抱有了如此高的期待。

我们与父母的纠缠,实际上成为了一种“爱”的文化表现。

那么,所谓的“不和解”,又是什么?

我认为我们讨论的“不和解”,并不是拒绝与父母探索更健康的关系模式,更不是否认原生家庭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这种“不和解”,实质上是在大团圆的桎梏下,撕开了一种允许:

允许自己承认伤害的存在,同时也允许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

只有先有了这种“不和解”的允许,我们才能够放弃那些为了和解,而强迫自己去执行的原谅、与斗争。

也才能够找到一些,真正挣脱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美国电影《战争游戏》中,有一台计算机被编写了一套程序,这套程序将会启动全球核战争,并且,这套程序一旦被植入,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

最后怎么办呢?计算机自己停了下来,说:“获胜的唯一办法就是退出游戏”。

这种退出,就是一种“不和解”。

放到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来看,这种退出,被医学博士Murray Bowen称作“自我分化”。

Murray Bowen的自我分化理论包含两个部分:

1)分离感觉和思想的能力,拥有并识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将自己的情感与他人的情感区分开来,即自己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定义自己的过程。

简单来说,自我分化,就是始终站在“我”的立场去思考关系。

再直白一点,它可以用这样的三个词语去理解:

所以,原生家庭之伤有“解”吗?

我常常在后台,看到这样的留言。

在和咨询师聊到原生家庭问题的时候,咨询师说了一句非常触动我的话:

“你不用把自己的翅膀折断了,去成就一个家庭的完满。”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接纳这些原生家庭中已经发生的痛苦,它们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必须去解决的“问题”。

我们有能力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并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自我”的发展上。

下面有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提供给你:

 1. 练习非辩护性回应 

我们在情感受到威胁或攻击的时候往往反应最为敏感,举个例子,当我们拒绝了父母的请求,可能第一时间会感到愧疚和抱歉。

父母:“我们去你那边看你,你居然建议我们去住宾馆,我简直不能相信。”

子女:“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我真的没有办法,我也不想这样的…要不等你们来了,我带你们去其他地方好好玩一趟。”

我们自动化地在道歉、证明和解释,而打破这种格局的方法是练习非辩护性回应。

父母:“我们去你那边看你,你居然建议我们去住宾馆,我简直不能相信。”

子女:“嗯,确实让你们伤心了。”

你不需要为父母的批评和贬损而自我辩护,更不需要请求他们的谅解,继而承受被拒绝谅解的痛苦。

 2. 允许自己愤怒 

愤怒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在关系中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意接受什么,从而定义自己的边界。

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它们是一些重要的信号,比如你正在被情绪勒索、你的需求正在被忽视等等。只有直面愤怒,才有可能从令我们愤怒的事件中解脱出来。

 3. 改变自己的“叙事方式” 

心理学家McAdams在1995年提出,跟性格一样重要的,是我们在描述自己故事时所采取的叙述身份: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读过去,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感知。

研究发现,有意识地换一种方式讲述自己的创伤经历,例如把“我爸从来不让我过自己的生活”变成“我一直在努力摆脱我爸的控制”。

这种“我能够影响事情发展”的自主性叙事,会更多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4. 做出意义解释 

我们无法决定过去发生了什么,但我们能够决定给过去赋予什么样的意义。

同样是McAdams的研究发现,那些在苦难和逆境中找到“救赎意义”的叙述者,往往拥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成熟。

谈论原生家庭是重要的。

在某种程度上,家庭是我们的底色,只要活在一个家庭当中,我们的一生都需要在“分离”和“牵挂”中寻求平衡。

但谈论原生家庭同样是不重要的。

因为对于被原生家庭影响的我们来说,并不是只能活在企图改变父母的无谓努力中,也并不是要容忍持续的恶劣影响和伤害。

我想表达的是,“和解”或者“不和解”,这都不是结局,而你永远可以继续往前,走自己的路。

原生家庭孕育了我们,也塑造了我们,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终将学会一点点和父母告别,独立勇敢前行。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原生家庭 和解陷阱 自我分化 应对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