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先问以下哪一个问题?
A. What’s the upside?这么做我能得到什么好处?
B. What's the downside?这么做对我有什么坏处?
很多人的默认选项是A,也就是评估能得到的好处。要是好处不够大,就不做了。很少人会选B,大家会想:没有确定好处之前,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想去做这事儿,此时干嘛要考虑代价?
理论上是这样没错啦,但在现实中,由于决策几乎总是伴随着信息不充分、未来不确定这两大因素,更实用的问题是B:what’s the downside?
在《对赌》这一期播客里,我们讲了损失厌恶和现状偏见,就是说,由于人有一种厌恶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的倾向,会赋予现状非理性的高价值。实验表明,这种偏见能产生2:1的效果,就是需要2倍于现在的「理性」回报,才会在「情感」层面觉得改变是值得的。
这种直觉显然是非理性的,但它根植于我们的生存本能,很难因为知道这个偏见的存在就消除。所以,在评估改变时,先看收益往往不利于做出理性决策。此外,很多时候,新的信息会在行动起来之后才涌入,如果在信息十分有限时,就决定不采取行动,会错过很多其实可以很丰厚的回报。
所以,更有用的问题是:做了有啥坏处?如果你觉得这个downside你可以接受,做了再说,累积起来会带来很大的回报。反过来,如果你觉得这个downside完全不能接受,那么再小的概率也不要去赌。
我经常说,很多人在申请MBA上纠结多年,其实要做这个决策很简单:申请一下会怎样啦?What’s the downside?也就是付出点时间、申请费、顾问费。这些成本是有限的,可预估的。如果你觉得能接受,就先行动起来再说。当新的信息进来之后,中途还有很多点可以退出 — 退出的代价就是之前已经预估的代价,甚至可能更少。但是如果你因为未来收益估量很复杂,很难确定,迟迟做不出决策,就很容易蹉跎岁月。
再比如,很多人纠结要不要换工作很久。那你可以采取的下一个行动是什么?先把猎头找起来,简历更新起来,感兴趣的岗位找人咖啡喝起来,甚至去面试。这些行动的downside是什么?不过就是花点时间,花点精力。但是这样做,能让新的信息进来,帮助你做出决策。即使最后觉得还是不要换了,收集的信息也是种资产,是吧?
大家都知道信息越充分,决策越准确。但是我总是看到人在非常有限的信息上反复纠结。因为信息太有限,很难做决策,所以不敢采取任何行动;因为不采取行动,所以没有新的信息进来,信息很有限。就这么在这个闭环里不停打转?♀️。
要破出这种内耗,就要养成在现实世界更实用的思维习惯:多问问自己,what's the downside?能接受就先动起来。动起来一定会产生回报 — 即使结果是保持现状更佳,这些行动也会带来诸如磨练了探索技能、拓宽了人脉和视野、倒逼自己思考等回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