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上海嘉兴路,(https://xueqiu.com/7858891826/301527957)
看到医保局今天的公开问询推文:网页链接;
如果不是炒股票,我可能会和评论区一些留言保持相同的观点:5万的出厂价,12万的终端价,超过出厂价的中间费用一定有很多腐败和暴利,坚决支持医保局,打击寄生在医疗产业链中的蛀虫,对各类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公开亮剑,让牛鬼蛇神无处遁逃,还老百姓价廉质优的药品和耗材,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但我关注过这家公司,读过这家公司的报表,了解相关产品的市场格局,却觉得这种公开问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妥,在这里粗浅的罗列一些我的看法:
1. 该不该有中间商,我认为应该,中间商该不该赚钱,我认为也应该,企业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一家营收不到2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面对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十几亿人的大市场,要建立一个大的渠道让自己的产品惠及每一个潜在需要的人,单靠公司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本身就存在的,拥有地方渠道,熟悉医院的中间商,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服务厂家,服务医院,服务患者,其中赚取一定的酬劳合情合理。
2. 本次问询我希望达到的效果:公司产品已经上市多年,积累了很多营销数据,希望公司给出切实的数据,预测在不同的定价情况下,厂家、患者、医院、中间商的综合受益是怎样的走势,能够给医保局和市场监管部门做出了新的合理客观定价提供有利的客观依据。希望医保局能够在这些客观依据的基础上,从多方的利益出发,既要又要还要(这是他们的行事风格)的最大化各方利益,确定合理客观定价,而不是为了一些KPI的考核,为了一些政绩,为了所谓的名声(e.g.当年的4块3毛6),本末倒置定了一个伤害到产业链或者伤害到患者的价格(e.g.降价了,产品很难用到了,不好说)。
3. 一些困惑:厂家面对的最大买方是国家医保局,对医疗活动进行监督的是国家卫健委,对市场价格进行把控的可能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很明显,作为一个民营厂家,面对的对手方,裁判员,第三方,向上穿透似乎都是同一个实体,那么怎么保证在过程中对厂家的公平性,怎么保证相应的问询行为除了定价过高以外,有没有别的诉求,以及最终如何保证厂家的利益和患者的利益呢?极端点说,如果降价了,产品在终端却更难用到了,那是否南辕北辙?是否可以引进独立的第三方对价格进行评估测算并给出相对权威的结论,而不是买方要求降价,卖方发现对面是一伙的
毕竟一个产品的营销,除了价格以外,营商环境,以及产品之外的利益链条可能更值得监管部门去注意;
另外感叹一下高值耗材这些年投资的不容易,言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