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家期待的居民端信心恢复,加杠杆,拉动疲软消费的现象一直没有发生,大家困惑为啥居民突然开始不消费了。不消费的原因很多,但是归结为两个,一个是消费能力,一个是消费意愿。
消费能力,和薪酬水平,收入预期,居民负债水平等相关,而消费意愿和是否创造了足够有吸引力的消费产品,消费场景等相关。
1. 薪酬水平
一直有个说法是说居民的劳动分配在一次分配中占比过低。但是人力成本低廉一直是我国的优势之一,为什么突然在这几年成为了掣肘消费的因素呢。首先我们先定义一下劳动分配的问题,其次可以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做对比,看看是否存在低于正常水平,或者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分配会需要趋势性地提升。
这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居民对于GDP的获得感越来越弱?华泰提到一个观点,经济转型过程中,高技术产业得到更多支持,但更多现金流用于资本开支, 从长期看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短期可能对居民部门收入分配形成一定挤出。
2. 居民部门杠杆率
由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公布地居民部门杠杆率水平可以看到目前达到63.5%。居民部门杠杆铝=居民部门债务/名义GDP,包括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
对比各国地数据来看,63.5%地杠杆水平也并不是不可突破,但是由于整体GDP是在居民、企业、政府之间分配,由于各个国家分配的差异,直接对比居民杠杆率可能会显著导致对于债务压力程度地误解。
所以另外一个指标就是居民债务水平/可支配收入,从指标上来看,我们位于几个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这个指标在过去15年时间有一个非常大幅度的提升,而发达国家明显已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 未雨绸缪的中国人
中国过去经历的时代,刻在骨子里的是对于未来的不可预知性,线性外推而是大部分的预期方式,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变动明显会快于当下收入的变动。对于未来的迷茫,未雨绸缪的中国人选择勒紧裤腰带。整体社会的保障没有起来的情况下,个人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4. 消费场景的缺失
消费场景的缺失有很多原因。文化领域有题材的限制有内容的限制,越来越提不起来兴趣。结婚、生娃场景的确实,白酒、奶粉等更谈不上消费。集中的节假日和拥堵的景区以及高出行成本让出行也变得不那么诱人。
前两个是主因,后两个为内生,治其根本还在于前两者。
本话题在雪球有31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