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激战正酣的巴黎奥运赛场上,女性正在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本届奥运会,首次实现男女运动员人数完全相等。而巴黎奥运中国体育代表团,女性运动员更是占比超66%。女性运动员,终于实现人数规模上的义的“半边天”。
田径场的吴燕妮、网球场的郑钦文,以及跳水台上的全红婵……女性运动员引起的关注度,不亚于男性。而奥运近百年的历史,几乎是“她力量”的发展史。甚至女性运动员在超耐力项目中,正在打破性别壁垒。
1972年女性才被首次允许参与马拉松,而1984年女性马拉松终于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中。Joan Benoit-Samuelson作为1984年洛杉矶第一枚女子马拉松金牌的获得者以2小时24分52秒的成绩完赛,超过了1956年奥运会男子马拉松冠军的成绩。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中,女性超耐力运动员不断涌现,不仅有以Tigst Assefa为代表的非洲选手们,还有正准备冲击20公里竞走奥运会金牌的中国选手马振霞等。
女性在竞技运动的话语权增强,在运动表现能力提升上体现。在持续超过6小时的超长距离耐力赛程中,女性运动员的表现甚至超过男性。
传统耐力项目,如马拉松的男女运动员成绩差距在10%左右;但在超耐力比赛中,尽管女性参赛人数显著减少,这一差距却低至4%。
美国超跑名人堂成员、最强女子越野精英跑者,Ann Trason在自己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击败男性运动员,打破纪录。而在超长距离游泳比赛中,排名前20的女性运动员成绩比对等的男性运动员快12%~14%。
发表在Sport Medicine的一篇综述提及慢肌纤维占比高、对脂肪利用率高、呼吸肌抗疲劳能力强等生来具备的抗疲劳生理特性,使女性在超耐力项目中发挥优势,打破了男性在客观上更适合运动的论断。
更强大的意志力和平稳的心态调整能力,弥补了先天较低的携氧能力、存在更普遍的肠胃不适、以及雌激素对细胞功能的负面影响。
超耐力运动作为一个突破口,正在带领女性突破性别壁垒。
一、女性的运动表现能力正在提升
最初的奥林匹克赛场是男性的竞技场,而巴黎奥运会男女运动员人数实现了完全相等。顶级赛事参与率稳步增长,甚至持平男性,是女性的运动表现能力提升的一大佐证。
不同距离赛事的性别分布情况
尤其在超长距离耐力赛程,女选手们的表现并不比男性逊色,甚至超越后者。超级马拉松运动员、四项世界纪录保持者Fiona Oakes曾说:“The longer the distance,the less of a gap between men and women”。
1898年,美国超跑名人堂成员Ann Trason在24小时跑全国锦标赛中以143.09英里的成绩打破美国纪录赢得冠军,并比第一位的男选手领先将近4英里。并在她后续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打破纪录,击败男性运动员。
她的运动表现首次引发了关于女性,是否会开始在超耐力运动中持续击败男性的争论。
最近的一项研究针对超马拉松比赛分析显示:性别导致的运动表现差异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在比较不同距离内最快的跑步速度时发现:男性在5—42.2 km范围内跑得更快,女性运动员在赛程超过90km后的速度显著快于男性。而在距离超过195英里的比赛中,女性运动员的总成绩已经比男性快0.6%。这一结果也在骑行和游泳这两项传统长距离项目中被证实。
巴黎奥运会赛场上,女性运动员们也正在创造历史:中国女篮以全球亚军的身份提前获得奥运会入场券;15岁凉山女孩杨思琪是首位亮相奥运赛场的冲浪选手;14岁山东滑板女孩刷新了中国选手在奥运会女子街式滑板项目上的最好成绩……
除了竞技运动,女性也逐步参与到更为社会化的项目中,不仅是“贴上女性标签”的瑜伽、普拉提,还有飞盘、攀岩、腰旗橄榄球等户外运动,以及硬核健身代表CrossFit等。
性别不是边界,女性在运动场上同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二、生理差异赋予“女性力量”
女性与男性在运动能力上的差距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以优异成绩完成超耐力项目则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而女性的生理特性在超耐力项目中发挥优势。
肌纤维类型
女性较男性具有更多的I型肌纤维,由于I型肌纤维中肌红蛋白/线粒体含量更高,具有更强的抗疲劳能力。
不同距离适宜的肌纤维类型
肌肉质量和肌力
男性的肌纤维直径较女性更大,但强壮的肌肉会对供血动脉施加更高的压力,从而限制血流,使其在亚极量运动时更易疲劳。
中枢调节
中枢神经疲劳表示大脑募集运动单位的能力降低,或冲动频率下降。女性在持续运动的过程中,由于I型肌纤维较多,乳酸等无氧代谢产物积累速度较慢。低代谢物水平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水平减弱,大脑仍能保持良好的募集肌肉能力。
呼吸肌疲劳
呼吸肌疲劳会减少运动员氧气摄入量,继而加剧呼吸困难,降低运动中的血流速度。膈肌作为主要呼吸肌之一,女性膈肌抗疲劳程度较男性更佳。
底物利用
在耐力运动中,女性的身体会自动选择燃烧更多的脂肪和更少的碳水化合物,而女性的脂肪存储量本身就相对较高。
以上生理因素的差异促使女性抗疲劳能力更强,体现在赛程配速中可以发现:女性运动员的配速维持会更加稳定,后程的掉速也并没有男性运动员那么严重。男性运动员平均步频降速显著高于女性。
女性虽然显示出许多超长距离耐力项目中占优的表型,但同时较低的携氧能力、更普遍的肠胃不适,以及性激素对细胞功能的负面影响也是女性生理上的生理因素。
包括女性常被默认为有更高忍受疼痛的阈值。但事实是:女性较男性对疼痛更敏感,抑制疼痛的能力也更差。超强的意志力和相对稳定的心态也是成就女性力量的重要要素。
三、“她力量”顶上半边天
不仅在竞技运动项目上女性运动员表现亮眼,赛场下的每一位女性也逐步践行运动生活化,展现“她力量”。
女性主动走进曾被男性完全占据的自由重量区,甚至去挑战极限运动领域。不论是攀登高峰,还是穿越崎岖的雪山。
体力和运动能力,被纳入女性气质的定义中。很多女性都不认为需要在运动和女性气质中做出选择,她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样子。
外界也逐步在推动壁垒的破除,类似Sport England发起“This Girl Can”这样的活动旨在通过使体育运动更具社交性、适应性、自我肯定和安全性,而从贾玲离职搏击蜕变,到近些年硬核户外更多女性的加入,运动类目的性别壁垒也正在被打破。
女性运动中越来越多的体育领袖正在出现,UFC选手张伟丽,CrossFit六届女子冠军Tia Clair等,都在用鼓舞人心的故事影响着赛场内外的人。
榜样作用下,女性个体的自觉意识被最大化发掘,自发形成了社群,分享健康生活的指南。而运动成为一种赋于乐趣和挑战的长期主义,也是形塑女性的一股强有力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