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07月29日
今年来,246批次不合格化妆品曝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国家药监局近期公布了多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信息,染发、护肤、防晒等产品成为抽检重点。其中,染发产品因添加超标成分、虚假标示等问题频频上黑名单,监管部门已对屡犯企业采取禁业处罚。海藻面膜则因容易滋生细菌、可能使用禁用原料等问题被大规模排查,监管力度加大。此外,祛痘产品违规添加抗生素类药物也成为监管重点。

🤔 **染发产品监管趋严,禁业处罚成常态**:染发产品因添加超标成分、虚假标示等问题频频被通报,监管部门已对屡犯企业采取禁业处罚,例如广州市浩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广州市美度化妆品有限公司、广州红鑫龙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因生产未经注册的染发膏,均被处以吊销化妆品许可证、10年禁业的处罚。 这体现了国家药监局对染发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以及对违法企业的严厉打击。 此外,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开展了染发类化妆品专项检查,规范染发类化妆品的文号使用,杜绝同一文号的染发化妆品标注不同颜色、不同色号、不同适用发质等违法情形。

🦠 **海藻面膜被大规模排查,合规化势在必行**:海藻面膜因容易滋生细菌、可能使用禁用原料“天仙子”等问题被大规模排查。 海藻面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高温消毒过程,甚至防腐剂也没有加,大部分产品均是简单混合,或者从外面采购原料半成品直接灌装,导致微生物容易超标。 此外,不少海藻面膜使用的并非海藻,而是天仙子属的植物种子,而天仙子已被国家药监局列入禁用原料。 目前,已有大量海藻面膜产品黯然注销,但仍有许多新产品陆续备案,合规化是海藻面膜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 **祛痘产品违规添加抗生素类药物,监管力度加大**:近年来,祛痘护肤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显著的祛痘效果而使用禁用原料,例如甲硝锉、克林霉素、氟米松等抗生素类药物。 人体长期接触使用抗生素,易引起接触性皮炎、抗生素过敏等症状。 国家药监局已将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列入化妆品禁用物质,并加大对违规添加抗生素类药物的监管力度。

⚖️ **“通报—罚款—禁业”监管闭环,引导企业合规经营**: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持续引领全国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深化化妆品监管改革,形成了“抽检-通报-罚款-禁业”的监管闭环。 对屡犯企业,监管部门会采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例如吊销生产许可证、禁业等。 这种监管模式旨在引导更多企业合规合法经营,确保化妆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

🎯 **监管趋严,警示全行业合规经营**:国家药监局对化妆品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对违法行为零容忍,这警示全行业必须加强自律,合规经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曾经野蛮生长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化妆品行业需要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份额。

近日,国家药监局公布了36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信息,这已经是自7月以来的第4则通报。另据青眼号外梳理,今年1-7月,国家药监局共通报了220批次不合格化妆品。此外,还单独通报了26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对于频频上“黑名单”的企业,监管手段已经不仅停留于通报层面,这类企业还可能面临高额罚单甚至被直接踢出局。

246批次不合格化妆品被点名

据青眼号外统计,在220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主要包含染发、护肤(精华、水乳等)、防晒、面膜、牙膏、洗护发、彩妆、沐浴露和指甲油九大类,其中染发、护肤(精华、水乳等)、防晒三类产品合计127批次,占比达58%。

具体来看,染发产品占比最多达20%,国家药监局今年1-7月共通报50批次不合格染发产品,涉及的不合格问题主要为“检出产品标签未标示的染发剂”,部分批次检出含量超过规定使用限值的染发剂苯基甲基吡唑啉酮等。

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作为染发剂,苯基甲基吡唑啉酮的添加浓度不得超过0.25%。但根据通报,共有18批次染发产品“苯基甲基吡唑啉酮”浓度过量,这些产品中苯基甲基吡唑啉酮含量集中在0.3%-0.9%之间。

一位业内研发工程师告诉青眼号外,国家对染发剂的添加量有严格限用标准,但仍有不良商家为了突出效果,过量添加此类成分,让隐瞒致敏成分成为染发行业的顽疾之一。

另外,护肤类不合格产品也占据抽检大头,共有48批次产品,且多为具有美白淡斑、祛痘功效的护肤品。美白类产品违规原因主要为“检出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未标示的美白剂”,未标示的美白剂均较为常见,包括烟酰胺、3-O-乙基抗坏血酸、4-丁基间苯二酚、β-熊果苷。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8月,国家药监局在《化妆品中抗坏血酸磷酸酯镁等11种原料的检验方法》《化妆品中α-熊果苷等4种原料的检验方法》等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上述美白原料的检验办法和限定浓度。这对于规范美白祛斑产品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另一抽检重灾区落在防晒领域,共有46批次不合格产品,其不合格原因与染发类产品正好相反,体现在“未检出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标示的防晒剂”,即可能存在防晒剂虚标的问题。

无论是染发、美白祛斑还是防晒,这三类产品作为特殊化妆品,由于办理特证的时间周期长、成本高,“套证”乱象一直较为突出,标签标识与实际检出成分不符成为顽疾,这三类产品也一直是抽检的重点关注对象。

具体到不同违规项目,220批次不合格化妆品的主要违规行为集中于菌落总数、成分比对、禁用原料这三大领域。

从下表来看,成分比对是违规的重灾区,所包含的具体项目为,检出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未标示的染发剂、未检出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所要求标示的防晒剂与美白剂,占不合格项目的48%。

其次是菌落总数超标,该问题囊括护肤、面膜、牙膏、洗护发等多品类,占不合格项目的26%。

此外,国家药监局今年来还公布了26批次检出禁用原料的化妆品信息,有11款为祛痘产品,占比42%。

11款祛痘产品违规添加所涉及的主要是甲硝锉、克林霉素、氟米松、林可霉素、夫西地酸等抗生素类药物。据了解,人体长期接触使用抗生素,易引起接触性皮炎、抗生素过敏等症状。因此,早在2015年,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就被归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的化妆品禁用物质。

据青眼情报统计,2023年中国祛痘护肤品市场规模为864亿元,近年来祛痘护肤品市场规模保持20%同比增速,预计2025年中国祛痘市场规模将突破950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促使不少企业为追求显著的祛痘效果而使用禁用原料,屡禁不止。

两类产品被大整顿

据青眼号外梳理,2023年国家药监局共检出601批次不合格产品,其中染发产品以177批次高居榜首,占比29.5%。从今年1-7月的数据可知,染发产品依旧是抽检不合格重灾区。

但今年以来,针对染发产品的监管明显趋严,对于屡罚屡犯的企业,监管部门多次“下狠手”,予以严重行政处罚甚至禁业处理。

近日,广东药监局同一天对3家工厂开出6张禁业罚单,全部指向染发产品。

在行政处罚单中,广州市浩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广州市美度化妆品有限公司、广州红鑫龙化妆品有限公司,因生产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即染发膏),均被处以吊销化妆品许可证、10年禁业的处罚,三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被处以终身禁业。

据青眼号外进一步调查,这三家企业的产品都曾多次被通报或是多次被罚,并且广州红鑫龙还存在故意提供虚假信息、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正因为屡教不改,情节较为严重,以上企业被当成典型遭遇严厉处罚。

对染发市场的整顿可谓是一场持久战,青眼号外注意到,为进一步加强染发类化妆品质量安全监管,今年7月以来,河南郑州、江苏南通、四川自贡等多城市开展染发类化妆品专项检查。

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公告中表示:坚决整治存在“一号多用” 违法行为的染发类化妆品。严格规范染发类化妆品的文号使用,杜绝同一文号的染发化妆品标注不同颜色、不同色号、不同适用发质等违法情形。

截自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

另一受到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领域是面膜产品。据青眼号外梳理,今年来有43批次面膜产品不合格,其中35批次为海藻面膜,占据面膜总数的81%,涉及问题主要是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超标。

据青眼此前调查,我国针对海藻面膜的大规模排查从去年就开始进行。2023年10月,广州凯秀化妆品有限公司就有13批次海藻面膜产品在药监局抽检中集中爆雷。彼时,该公司销售部负责人王某即透露,“从今年年初开始,全国各地一直在大面积排查海藻面膜。”

海藻面膜遭到大排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可能涉及使用 禁用原料“天仙子”,并且海藻面膜容易引起菌落超标问题。

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告诉青眼号外,无论是海藻面膜粉,还是面膜粒,在生产过程中基本缺乏高温消毒过程,甚至防腐剂也没有加,大部分产品均是简单混合,或者从外面采购原料半成品直接灌装。他还提到,“粉类产品接触空气和水后容易滋生霉菌,即使添加了防腐剂也很难混匀,这导致微生物容易超标,属于海藻面膜的‘先天劣势’。”

另一行业人士也表示,不少海藻面膜使用的并非海藻,而是天仙子属的植物种子。2021年5月,在更新的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中,国家药监局明确将天仙子纳入禁用原料。

广东省功能化妆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清泉教授曾告诉青眼,“对于海藻面膜这类产品,目前问题已积累到一定程度,现在国家也终于引起重视。对于违规添加的企业,不管是主观故意,还是无意,均属于违法行为。”

近期,青眼号外搜索发现,化妆品监管APP上目前共有8159件海藻面膜产品备案,既有许多新产品陆续备案,也有大量海藻面膜黯然注销。在天猫搜索“海藻面膜”,热门产品销量均为10万+。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海藻面膜没有彻底“凉凉”,但这个品类的合规化也是势在必行。

“通报—罚款—禁业”监管闭环

“新条例”实施后,化妆品行业已经形成了“抽检-通报-罚款-禁业”的监管闭环。

据青眼号外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已有超过20张禁业罚单,企业与法定代表人双双被禁业的情形不在少数。基本上这类企业都是化妆品抽检黑榜常客,在涉事企业有“前科”的背景下,同时,涉及到儿童化妆品、企业提供虚假信息、使用禁用原料等情形,处罚力度往往都会加大。

譬如上文提到的广州红鑫龙,今年不仅有多款染发膏被通报,该公司还曾对送检样品的真实性提出异议,但经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被抽检不符合规定的产品确为该公司生产,而该公司提供虚假信息、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属于《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所规定的严重情节之一,决定对其给予从重行政处罚。

于企业而言,吊销生产许可证、禁业固然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从监管的层层递进不难看出,其根本目的并非为了关停企业,而在于引导更多企业合规合法经营。

总的来说,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持续引领全国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深化化妆品监管改革,着重于根除化妆品行业内的重大违规行为。这对全行业都是一次警示:曾经野蛮生长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眼号外”,作者:佳妮,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化妆品监管 染发产品 海藻面膜 祛痘产品 禁用原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