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必有一得,(https://xueqiu.com/8210242454/298818499)
7月9日,董宝珍看完我的一篇文章后,在雪球发布文章《银行零售业务拆解》。
这是老必第二次和董宝珍先生隔空互动。上一次是我推荐他的书籍,被他转载。
董宝珍作为我投资银行股的引路人,老必非常尊重他的文章和视频我都会认真观看琢磨,此次文章中他表达了对邮储银行的3个主要观点,老必提炼简化后,大致如下:
(1)邮储是第一家击穿盈亏平衡点的银行
(2)代理模式是一个缺点
(3)经营贷的不良管控能力存在问题
老必作为邮储银行的投资者,将会对上面的观点进行一一解析。
讨论一
董老师观点:邮储银行的净利润率全行业最低、计提/收入全行业最低,所以一旦行业再次进入高不良周期,它将是第一个击穿盈亏平衡点的银行
观点主要来自文中数据统计(原图),注意黄色和红框部分。
由于董老师基金经理的身份,图中银行只能称为ABCDEFG。
为方便大家阅读,我将其写出来,分别对应【招行、工行、邮储、杭州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
老必解析:
邮储银行的代理模式本质是同业拆借,所以代理费应该理解为利息支出,而非管理费。只是由于会计准则才「刻板」计入管理费,导致数据失真
按照2023年财报数据,邮储银行营收3425亿,代理费1149亿,所以真实的营业收入应该是3425-1149=2276亿。
还原后,邮储银行的净利润率37.92%、计提/收入=11.51%。
这两个数据才能真实反映邮储银行的经营情况,同时才适合与其他银行放一起比较。可以看出,邮储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差距并不如上图中的差距那么明显
至于邮储银行是否会成为第一个击穿盈亏平衡点的银行?
决定银行击穿盈亏平衡点的关键是贷款质量,而非净利润率高低。
比如银行贷款给大型国有企业,利润极低但胜在安全,所以不容易亏损。而贷款给小微企业,利润高但风险也高,一旦爆发高不良反而容易亏损
所以要去判断银行是否会击穿盈亏平衡点,最主要取决于银行的贷款质量。这是银行「利润前置、风险后置」的商业模式决定。
而邮储银行整体的贷款质量,不敢说是最好的,但一定也名列前茅。因此它肯定不会是全行业第一个击穿盈亏平衡点的银行。
综上,我认为董老师的第一个观点过于片面和武断。老必不能认同
讨论二
董老师观点:代理模式是病症所在。
试想一家企业,它有一块成本是别人没有的,而它又几乎永远无法削砍;销售时,由于市场竞争,它又无法随意提价,这家企业在全行业对比之下,还有投资价值吗?(原文)
老必解析:
前文说过代理模式本质是同业拆借,只是它属于独家的强制性同业拆借
其他银行是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匹配情况来决定同业业务,但邮储不行。所以这块成本几乎无法削砍,这点我同意董老师的看法。
这份独家的强制性同业拆借是利是弊
主要是取决于邮储银行能否找到相应的资产匹配。
比如2023年代理存款的总成本约2.8%,如果邮储银行找不到收益率2.8%以上的资产去匹配,就会受损。如果找到,则受益。
这个逻辑有点类似于「成本转嫁」
(类似于中药股的原材料涨价,品牌能否提价一样)
打个极端的比方:如果国家发行利率3%的国债,那么邮储银行很轻松就能躺赚0.2%的利差。
通常而言,当逆周期时,利率下降且伴随资产荒,邮储银行无法转嫁高成本的代理存款,自然利润受损。当顺周期时,利率上升且伴随存款荒,邮储银行很容易放出贷款或再拆借给同业,自然利润增加。
因此,单纯的认为代理模式是弊端,我个人觉得不够全面,忽略了周期性
讨论三
董老师观点:邮储银行的经营贷占比高、不良上升。
原文为“在快速放量期间,不良回升,与银行B(工商银行)走出不同轨迹,可见不良管控能力存在问题。若未来出现下一轮不良周期,将力不从心。”
数据如下,文中原图
老必解析:
和前面两个观点的讨论不一样,这次老必是赞同董老师的。
我最早在去年时就提醒过邮储小额贷(就是经营贷)的不良率和不良总额双升。
恰好这个月我刚写过一篇付费文章《我对邮储银行的4点担忧和2份喜悦》,其中第1点提及的就是小额贷,花费最多笔墨分析的也是这点
这是老必最担心的问题,文中有详细分析。
不过出于对57位付费读者的利益保护,具体内容不便透露欢迎已付费的读者回看文章。
总之,董宝珍先生的这个观点我是赞成的但目前构不构成买卖决策还不好说。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董老师文中关于邮储银行的全部看法。
其中两点不认同,一点认同
熟悉老必的投资者都知道我不太喜欢在网上频繁发言,但我却很喜欢和董宝珍先生的这种「隔空交流」没有争吵,没有喷或黑,各自能把自己的观点全面细致的记录下来。
最后,尽管观点不一,但依旧谢谢董宝珍先生的精彩文章,我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