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7月19日
囤积症患者到底在囤什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囤积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过度囤积物品,即使这些物品毫无用处。本文分析了囤积症患者背后的心理机制,探讨了他们过度囤积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 **回避创伤**:许多囤积症患者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对匮乏的恐惧深深地刻在精神上,即使现在物质丰富,他们依然会囤积物品,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经历过饥荒的老人,会把地窖塞得满满当当,即使食物腐败也不舍得丢弃,因为他们害怕再次陷入饥饿。 他们会将物品视为安全的象征,认为这些物品能够保护他们免受未来的灾难。这种对匮乏的恐惧,源于他们对过去的创伤的回避。

🤝 **获取依恋和控制**:囤积症患者的情感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他们会通过囤积物品来获得安全感和控制感。物品成为他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他们会对物品有高度的情感依恋,并将物品视为自我的一部分。 当有人试图丢弃他们的物品时,他们会感到焦虑、痛苦、抑郁,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一部分正在被剥夺。他们会将囤积物品视为一种补偿控制,用来弥补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失控感。

💯 **完美主义倾向导致不断延迟决策**:囤积症患者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他们会不断地延迟决策。他们害怕丢弃任何物品,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物品可能在未来有用。他们会将整理房间视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无法做到完美。 这种完美主义倾向源于他们童年时期的教养方式。如果父母过度严格地控制孩子,孩子就会害怕出错,他们会将控制权交还给父母,并依赖父母的认可。这种对错误的恐惧,会让他们在成年后,依然无法做出果断的决定,并选择将物品囤积起来,以逃避决策带来的压力。

有没有喜欢在睡前看解压视频的朋友?

洗地毯、修马蹄、挤痘痘、挖海龟壳藤壶……

这其中还有一个类别,就是清扫工作。

B站up主马俐管家就是一个专门为人提供清洁解压视频的博主。在他们团队接手的工作中,你可以看见满地垃圾的客厅:

把纸箱堆到天花板的走廊:

甚至有被垃圾塞得寸步难行的门口:

房间内垃圾成山、老鼠成群的场景让一些网友看了后表示:“我原本以为我很邋遢,现在我觉得自己有洁癖。”

囤积行为是很常见的,不过,到了这种程度,已经可以称为“囤积症”患者了。

常人和患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主要依据“获取、难舍弃、堆积”这三个维度评估。

他们通常会有3种错误信念:

    对财产必须保持控制的信念

    对财产必须负责的信念

    对财产必须完美的信念。

这些囤积症患者中,有一些自己自顾不暇,还养了15只猫咪;

有的房间东西多到放不下,还在源源不断地网购;有的热衷于每天收集垃圾,一旦有子女去碰那些垃圾,就会情绪失控,大吼大叫,子女不得已谎称这些垃圾可以“卖”给up主,才让这个团队有进去清理的机会。

那么,囤积患者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他们在遍地垃圾、狭小逼仄的空间不会觉得难受吗?为什么他们自己不打扫也就算了,还不让其他人帮忙打扫?

回避创伤

看视频其实不难发现,大部分严重的囤积症患者都是老人。

全球有3%左右的人受囤积症困扰,在55岁以上的人群中,囤积症的比例达到了6%。

在中国,不少老人都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年轻时,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经历。

中国是近些年才有如此充沛的物资,让人们能不受饥馑之苦。

在早些年,很多家庭中的父母可能连一碗稀粥都喝不上,经历过饥荒年代的人,可能还有啃树皮、吃观音土的经历。

这种匮乏的过往经历,让许多老人都有囤积物品、以备万一的习惯。

或许还有人记得初中课本上一篇叫《热爱生命》的课文。

这篇文讲的是一名淘金者在回程的路上扭伤脚腕,被同伴抛下,不得已一个人拖着病躯,发疯般地寻找食物。

他吃酸涩的坚果,喝混浊的坑水,吃灯芯草、干苔,拖着生锈的关节和血肉模糊的脚腕捕食松鸡,在奄奄一息只能爬行前进时,遇到一只尾随他的病狼。

两只濒死的动物互相扼住对方,撕咬对方,最后淘金者咬断了病狼的脖子,喝了狼血,撑到了获救的时间。

课本上到此就结束了,不过文章结尾还有一部分。

这个经历过极度饥饿的人从此对食物产生了一种匮乏感,他已经不必再担心食物的问题,却依然不停地给自己塞食物,把自己吃得膀大腰圆,书中这么描写他:

“每逢别人咽下一口的时候,他眼睛里就会流露出一种深深惋惜的表情。他的神志非常清醒,可是,每逢吃饭的时候,他免不了要恨这些人。

他给恐惧缠住了,他老怕粮食维持不了多久。他向厨子,船舱里的服务员和船长打听食物的贮藏量。他们对他保证了无数次,但是他仍然不相信,仍然会狡猾地溜到贮藏室附近亲自窥探。”

“他的神志非常清醒。他是在防备可能发生的另一次饥荒。”

在俄罗斯,一些经历过苏联饥荒时期的老人,会有储物的习惯。

他们会把地窖堆得满满当当的,哪怕食物腐败,也觉得丢弃可惜,他们会定期往里面填充食物,“预备可能发生的另一次饥荒”。

囤积症也是如此,许多老人经历了贫困的过去,那时家中什么也没有,任何一点在我们现在看来的“垃圾”,都有废物利用的可能,哪怕现在不愁吃穿,物资充裕,他们依然在预备另一场可能发生的灾难,到时候,这些囤积的物品好像就能派上用场。

这合乎错误信念其一,对财产必须负责的信念。

物品未来可能用到,如果被我丢弃了,那么我就做错了。

匮乏的现实已经过去,但匮乏的创伤永久地刻在了他们精神上。

对依恋和控制的需求

囤积症患者的情感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他们往往比较内向、孤僻,缺少社交活动,收集储藏物品成了他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囤积症患者会对物品有高度的情感依恋,他们会把自己囤积的物品当成自己一部分的延伸。

囤积者对物品存在两种情感依恋: “超意识”和“财产作为安全信号”。

“超意识”状态下,财产被视为自我的一部分,似乎这些物品是自己的骨肉,是自己人格的延伸。

也因此,在有人要丢弃这一部分东西时,他们会感到焦虑、痛苦、抑郁,好像他们人格的一部分被人用刀割下来。

“财产作为安全信号”状态下,财产代表安全的环境,是舒适和安全的来源,东西越多,他们越安全,越有控制感。

这对应错误信念其二:对财产必须保持控制的信念。

财产是属于我,由我控制的,如果别人碰了我的财产,意味着我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

你整理、转移、丢弃他们的物品,都会让他们觉得,你侵犯了他的领地,他们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

囤积症患者大部分有依恋焦虑,很多囤积症患者的病情,都是在子女独立出去工作,或者老伴去世后开始恶化的。

他们缺乏陪伴,对情感的依恋需求无处安放,这导致了他们的依恋焦虑越发严重。

依恋焦虑会导致自我控制感的下降。

他们会觉得自己衰老无用,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控制环境。

这种失控感需要另一种途径来补偿。

大量地囤积物品,能给他们带来确定性和秩序感,也能变成他们情感依恋的客体。

房间太空旷,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恐惧,好像空荡荡的房间是他们匮乏精神的投射。

这其实是一种补偿控制

补偿控制理论认为,丧失控制感会促使个体寻找各种补偿控制感的途径,以至于人的知觉、信念、行为均会发生变化。

具体表现为,寻求控制补偿的人会偏好简单、清晰的信念,希望了解某种规律,并且向往稳定的模式。

而对于囤积症患者来说,他们其实是想通过占有资源来满足内在秩序的需求。

毕竟,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会反复无常,来看你一眼就离开,他们一直在那里陪着你。

尽管这些东西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在囤积症患者眼里,被充盈的空间,可以掩盖情感的空虚和缺失的秩序。

被堆满的房间如同一个被层层加固的堡垒,成为他们对抗虚无与混乱的庇护所。

完美主义倾向

乍一听,囤积症患者似乎和完美主义沾不上边,家里这么乱糟糟的,和完美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这是一种行为回避,囤积症患者是太想做到完美了,因此他们唯恐自己做得不好。

许多拖延症也是这么来的。

你有没有类似的时刻?

因为怕论文写不好,所以拖到最后一刻才写,结果因为准备不足而写得一塌糊涂。

因为怕自己不能被录取,在面试过程中过度紧张,或者干脆放弃面试。

因为害怕工作做不好,迟迟不做,结果越积越多?

囤积症其实就是把这种思想外化出来,我害怕打扫、害怕决策、害怕做“正事”。

囤积物品可以让囤积症患者延迟做决定。

首先,因为他们赋予了物品依恋价值,因此丢弃物品会让他们觉得痛苦。

那么,只要不做这个决定,就不会带来痛苦。不断买进新的物品,让旧的执行清单被暂时搁置,那么便可以永远不痛苦。

其次,整理房间在囤积症患者眼里,可能会带来错误。

整理,必须不断作出决定,您需要决定自己应该扔下哪些东西,留下哪些东西,我要如何归类整理这些东西呢?

这个过程,他们会觉得自己可能犯错,他们会担心整理得不够好,他们担心会不小心丢弃原本有价值的东西。

囤积症患者总是希望物品能被详尽利用,一些囤积症患者会收藏大量不看的书,也舍不得丢弃,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没看完书,或者记不住书上的内容,可万一书中的内容是他用得上的,那他不就又一次做了错误的抉择了吗?

这对应错误信念其三,对财产必须完美的信念。

我对物品必须详尽地利用,如果我没有用完,意味着我做得不够好。

为什么他们这么害怕出错?

这便需要溯源他们的人格类型了。

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可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5个阶段。

其中,肛门期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

在孩子1~3岁左右,家长会开始训练他的排便行为,教养得当可以使孩子变得整洁,守规矩。但过度严格或者过度松懈的训练都可能带来问题。

一般来说,过于松懈的训练可能让儿童形成肛门排泄型人格,这种人难以控制自我,作风混乱,不够整洁,具有破坏性。

而过于严格地控制可能会导致肛门滞留型人格,这类人相对固执、吝啬,守规则,这也是囤积症患者表现出的倾向。

过于严格的父母会让儿童害怕出错,父母要控制孩子,孩子就会失去对自我的控制,他们就必须找其他途径,例如囤积物品,以达成对自己的补偿,这便让他们形成了囤积倾向。

写在最后

囤积症患者通常会有3种错误信念:

1. 对财产必须保持控制的信念

2. 对财产必须负责的信念

3. 对财产必须完美的信念

对应这三种错误信念,他们过度的囤积行为有3个原因。

1. 回避创伤

2. 获取依恋和控制

3. 完美主义倾向导致不断延迟决策

帮助囤积症患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属的理解,一味地以强硬的态度丢弃物品,可能引发他们的愤怒和对抗。

尝试以包容开放的态度,了解他们囤积物品的原因,鼓励他们建立关系、参与社交,或许有助于走进他们的内心。

当他们的孤独、失控、和无助能被人们看见,被理解,或许他们对物品的执念会变得不再那么偏执吧。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囤积症 心理疾病 童年创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