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学,你就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别熟悉?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何凡有二十几年的从业经历,她发现,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背后,还有数量庞大的,为传统观念所困的家长群体。一些家长常说「你老说你心情不好,我又没少你吃没少你穿,我平时也没少给你花钱,你还心情不好,你凭什么呀?你别矫情了。」 在跟访门诊的一天,我更理解,为什么把孩子厌学全部归结为矫情,不公平,也不科学。比如,一些孩子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如果一直没有解决,等到了对学习的专注力要求更高的阶段,孩子真的没办法。 这时,如果身边的人只有指责和批评,孩子就会走向焦虑、抑郁。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恶化——孩子觉得你不理解我,我不是不想好好学习,我就是集中不了注意力;家长会认为,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这么,矫情。 「如果是骨折,家长第一个想法肯定是去看医生,需要医学干预。但比如出现注意力缺陷,很多家长顶多是认为孩子做作业太马虎了、太拖拉、太磨蹭了。家长第一感受是觉得这个是毛病,我要管,他不会认为我的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何凡医生告诉我,孩子们的抑郁和焦虑,可能不能像大人的症状一样那么典型。孩子们更多的表现是「躯体化的症状」,比如心慌、喘不上气、肚子疼、头晕头疼、手抖… 「但在孩子一开始表现出厌学情绪的时候,我不可能马上就带他去医院吧?」我问。 「但起码你要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何凡医生说,「青少年期本身就是个特别动荡不安的年龄,我们要理解孩子本身是脆弱的,需要我们更多的包容、接纳,理解和帮助。以前我们说吃饱穿暖就可以,但是年代不一样了呀。现在的孩子追求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支持。」 这个调整的过程,对家长们来说,也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过程。对于家长来说,要怎么才能辨别孩子是否真的生病了?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来评估孩子的状况?你有哪些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