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07月19日
狂赚“欧莱雅们”超百亿,它终止IPO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智股份,国内人力资源巨头,因主动撤回IPO申请而引发关注。公司长期为欧莱雅、雅诗兰黛等美妆品牌提供人力资源服务,营收超百亿元。撤回IPO背后,揭示了国际美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用人策略和挑战。

🔍 中智股份,作为国内人力资源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撤回IPO申请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美妆巨头提供人力资源服务,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从中获得超百亿元的收入。

🎯 国际美妆巨头在华用人策略曝光。随着中智股份的营收数据披露,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用人情况首次被详细披露,揭示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扩张和人力资源需求。

🚫 中智股份的IPO之路中止,反映出国际美妆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撤回原因涉及公司战略和市场环境考量,也映射出国际美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复杂局面。

💼 业务外包和招聘灵活用工是中智股份的主要营收来源,与国际美妆企业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其中,雅诗兰黛和欧莱雅是中智股份的前两大客户,合作时间最长,营收贡献最大。

🔄 国际美妆企业在华用人模式的变化。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国际美妆企业正在重新审视其在华用人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近日,青眼从上交所官网获悉,中智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智股份”)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IPO闯关之路戛然而止。作为国内头部人力资源公司,中智股份的另一重身份,则是国际美妆巨头在华的重要人力资源服务商。

公开资料显示,中智股份从2002年开始,陆续为欧莱雅、雅诗兰黛、爱茉莉太平洋等国际美妆巨头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并持续至今。据招股书披露,仅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中智股份就从上述国际美妆巨头身上“赚了”超百亿元。

随着中智股份营收数据的披露,此前少有公开报道的国际美妆巨头们在华用人情况,也首度“浮出水面”。

雅诗兰黛、欧莱雅连续多年为重点客户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美妆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然而,随着在中国区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大型美妆企业自身难以应对海量的人员招聘,由此出于节约成本、规避风险等考虑,通常会将一些耗时的、人员流动较大的、重复性工作较强的业务委托给中智股份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据招股书显示,中智股份主营业务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务,主要包含人事管理、人才派遣、业务外包、薪酬财税、健康福利、招聘及灵活用工、管理咨询和其他人力资源业务。作为国内人力资源业“巨无霸”,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中智股份营收分别为150.83亿元、155.46亿元、183.21亿元、104.53亿元,保持着稳健增长态势。

从具体业务来看,业务外包、招聘及灵活用工业务为中智股份的主要营收来源。其中,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业务外包始终位居中智股份第一大业务,营收占比均超50%。这,也是国际美妆企业与中智股份的主要合作领域。

从前五大客户来看,国际美妆企业是中智股份合作时间最长,也是营收占比最高的客户群之一。据中智股份官方公众号显示,中智股份最早与雅诗兰黛展开合作,随后分别在2006年、2015年与欧莱雅、爱茉莉太平洋达成合作。

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雅诗兰黛持续位居中智股份第一大客户,占比分别为6.57%、6.62%、7.8%、9.41%、8.23%,总销售金额近50亿元;欧莱雅则紧随其后,长期位居第二、第三大客户,为中智股份创收达34.11亿元。

此外,爱茉莉太平洋也曾在2020年、2021年跻身中智股份业务外包项目中的前五大客户,总销售金额达23.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2023年上半年,欧莱雅持续位居中智股份第一大应收账款客户,应收账款年均超6000万,远高于其他客户。而这一现象也受到证监会的关注,中智股份则对此解释称,“主要系欧莱雅业务外包和招聘及灵活用工的业务规模及收入较大所致,由此所形成的应收账款均于期后结算完毕。”

回顾中智股份IPO之路。2023年3月,中智股份IPO获受理,正式开启上市进程,并在同年5月受到上交所问询。就在上月,中智股份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上交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对于此次撤回发行上市申请的原因,中智股份表示,“这次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是公司基于对自身发展战略、当前市场整体环境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目前公司经营情况正常,各项业务稳定发展。”

主要输送化妆品销售人员,欧莱雅曾退回百余人次员工

当下,人力资源外包已成为国际美妆企业的常见业务模式。而透过中智股份招股书,则可一瞥国际美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用人情况。

据招股书显示,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美妆企业从中智股份外包雇员主要为化妆品销售人员。其中,欧莱雅主要为大众化妆品线销售人员及少量品牌助理、人事行政等岗位,雅诗兰黛则为高端化妆品线销售人员。

在薪酬方面,上述岗位则各有不同,其中由于雅诗兰黛的外包雇员为高端化妆品线的销售人员,该岗位对人员的学历、沟通能力等要求高,因此整体薪酬相对较高,欧莱雅大众线化妆品线销售人员则相对偏低。

值得一提的是,欧莱雅还通过中智股份招聘灵活用工雇员,该类型雇员大多为市场化招募的品牌助理、人事行政等人员,日常与自雇员工一同办公,接受同等绩效考核标准且承担着较为重要的部门职责,薪酬相对较高。

不过,包括灵活用工雇员在内的员工也面临被客户退回的风险。据招股书披露,在与人力资源企业合作过程中,由于客户业务发生变化导致项目终止、提前取消合同、不能胜任岗位要求、进入孕期、产期及哺乳期等原因,客户退回员工的情况时有发生。

青眼注意到,欧莱雅退回员工次数较多。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欧莱雅退回员工总计100人次,长期位居客户退回员工人次前五大客商,去年上半年退回员工人次排名第一 。

2023年1-6月 欧莱雅位居退回员工人次第一

此外,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中智股份与其员工曾发生的劳动合同纠纷案件总数达1039起。截止去年上半年,尚未结案的案件数量仍有256件,18起案件争议标的在50万元以上,其中就包括陈某因劳动合同解除相关事项引起的纠纷,将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中智江苏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等企业告上法庭。

众所周知,外包人员与企业招聘员工在福利待遇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差异,这在中智股份招股书中也有所体现。据招股书显示,若外包业务中出现劳动纠纷,中智股份无权向客户追偿。外包业务中发行人与雇员之间签署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雇员与客户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

国际美妆巨头“重新认识”中国

国际美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用人情况,某种程度上,更像是能够侧面反映企业在华生存状况的“晴雨表”。

就在近日,据媒体公开报道,资生堂中国迎来调整,要求员工重新签约劳动合同,签约主体发生变更,由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变更为资生堂商贸(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资生堂商贸公司”),涉及销售及相关岗位,该动作也被外界解读为缩减线下成本、集中资源、重塑线下结构的新举措。

青眼观察发现,不仅是资生堂,今年以来,不少国际美妆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看法与策略均发生了鲜明的改变,且更加认识到中国市场复杂与多变,并试图通过更加务实耐心的举措,努力取得新的市场增量。

例如,拜尔斯道夫首席执行官文森特·沃纳里近日公开表示,中国的高端护肤品市场正在大幅下滑,不过其已凭借莱珀妮品牌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该公司预计,在经历了坚韧的第一季度之后,第二季度将是中国护肤品行业的艰难时期。

除此之外,前不久,全球最大美妆集团欧莱雅集团CEO叶鸿慕在巴黎举行的摩根大通活动上对投资者直言中国市场的疲软,并因此下调了其之前对于全球美妆市场增长预期,预计增长5%调整为4.5%-5%。

经历过国际美妆品牌在华高光时刻的欧莱雅中国副首席执行官马晓宇则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洞察——中国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代表了众多国际美妆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体感。

“以前中国市场跟西方市场是很相像的。因为看一个市场无非是看品牌、投资、渠道和人才。但中国市场发展太快了,如今很多运营的手段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西方市场。”马晓宇说。

与此同时,在北美市场屡创佳绩的爱茉莉太平洋带着高奢科技护肤品牌AP嫒彬进入中国市场,试图在中国高端护肤赛道找新的增长引擎。且在今年年初,爱茉莉太平洋集团董事长徐庆培公开表示,“在中国市场实现飞跃,这对我们来说仍然很重要。”

但可以看到的是,曾经蓬勃发展的化妆品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405亿元,同比下降14.6%,创下今年单月最大跌幅。这也是近10年来,化妆品零售总额首次在6月份出现下滑。

由此可见,中国化妆品市场已然进入剧烈变化的新发展周期,未来行业内的洗牌现象将进一步加剧。而拥有雄厚资金与品牌资产的国际美妆巨头,仍在“虎视眈眈”以找寻翻盘的机会。且面对国货美妆带来的强势冲击,国际美妆巨头们均在不断进行调整,努力踏出舒适区和重新认识中国市场,以找到增长的新“钥匙”。

注:文中雅诗兰黛、欧莱雅2022年、2023年上半年业务占比与排名为业务外包项目数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眼”,作者:小朱,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智股份 国际美妆企业 人力资源服务 中国市场用人策略 IPO撤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