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07月17日
如何走出「恶性循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自我强化”现象,它指的是一个趋势一旦形成,就会不断放大,最终演变成“恶性循环”。作者以宏观经济、职业生涯、家庭经济等多个方面为例,阐述了“自我强化”的普遍性,并指出它在生存环境严苛时尤为致命。文章还提出了三种应对“恶性循环”的方法:替换输出、引入负反馈机制和换框式反思。

🤔 **自我强化现象的普遍性:**文章以宏观经济、职业生涯、家庭经济等多个方面为例,阐述了“自我强化”现象的普遍性。例如,经济扩张期,投资回报率高,吸引更多资金,形成“越滚越大”的正反馈循环;而经济下行期,投资回报率低,资金撤出,形成“恶性循环”。

🤔 **应对“恶性循环”的三种方法:**文章提出了三种应对“恶性循环”的方法: 1. **将输出替换成另一种事物:** 分析循环导致的结果,找出其核心属性或需求,尝试用其他“未试过的东西”替换它,例如用“带成长属性的活动”取代“纯粹消耗人的奶头乐”。 2. **引入负反馈机制:** 在系统还良性运作时,预先引入负反馈机制,例如,投资A领域赚了大钱,就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去研究“对冲”的A领域或“潜在替代”的A`A`领域。 3. **换框式反思:** 重新审视思想的底色——“基础假设”,反思曾经深信不疑的“大众共识”、“思想信念”,例如,反思“什么是钱?什么是财富?”,并尝试换一套估值体系。

🤔 **“恶性循环”的本质和应对策略:** 文章认为,“恶性循环”的本质是系统没有跟上环境变化,而应对策略则是要对环境变化敏感,并采取“思危、思退、思变”的策略,事前就堵死通往“恶性循环”的路径。

🤔 **换框式反思的意义:** 文章指出,换框式反思可以起到“一念之间力挽狂澜”的功效,但它也可能动摇你的“三观”。作者认为,人在还未接触世界就形成了世界观,不去击碎它,又有何用?

世界偏好自我强化。

一个趋势,苗头起来了,就会“越滚越大,越大越滚”,然后,席卷一切。

拿宏观经济来说。

信贷扩张初期,投资值博率高,吸引热钱也多,人、钱越足,回报率就越“好看”,进一步吸引更多资金。

经济下行期,投资回报率低,资金撤出,人们降薪失业,缩减消费,于是投资回报率更低,资金加速撤出,就业就越堪忧。

职业生涯状况类同。

两个优秀应届生,一个进了新兴项目,一个进了传统项目。

做新项目的同学,实践机会多,后续新项目自然给到他,很快成了资深专家,薪酬水涨船高。

而传统项目,实践机会少,项目更少,随着行业日薄西山,薪酬不升反降……没几年,两人收入就形同两个阶层。

家庭经济也存在类似现象。

经济状况越糟,越倾向于“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因而越容易被“高息诱骗”、“免费诱骗”、“购买彩票”…… 人越穷越热衷于值博率低的事,越亏越爱玩,而富人反倒不沾染。

……

这些“自我强化”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用系统论的术语来说,叫“正反馈循环”,就是系统输出的结果又成为自身的输入。

嗯。有那么点山寨永动机的味道。

比如,富人家底厚(结果),更容易获得低息融资(输入),因而优势更大,家底更厚(新的结果)。

这类现象实在太多,以至于都融入到语汇中了。

比如:马太效应、网络效应、雪球效应、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赢麻了……

这类自我强化中,有一种我们都很熟悉——恶性循环。

它简直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典型如:

表达能力越差,越不敢公开说话,说的越少,表达能力就越差……

职场竞争力越差,越担心被裁,就越倾向于委曲求全、卑躬屈膝,结果越被“捏软柿子”,委派没价值的业务,或是充当“末位业绩”,进一步降低职场竞争力。

互联网上各类成瘾“奶头乐”也一样。

越是需要时间“发展”的底层,因为诸事不顺,反而更依赖奶头乐来转移情绪、获得虚拟成就感,因而更难挤出时间发展。

……

自强化循环无处不在,正所谓“苦总留给能吃苦的人,钱总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总奉献给不缺爱的人。”

“恶性循环”现象还有一个奇异的属性。

生存环境宽松时,它表现的很“温和”,人们较易应对。

比如,工作过度劳累,导致神经衰弱,那我请个假,把节奏慢下来,调整下作息,很快便能恢复。

一旦生存环境严苛时,它反而面露凶相,吃人不吐骨头

像是企业要大规模“优化”了,人人努力“加班加点”表态都来不及,谁敢说身体不适?

就好比人人都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为了前进,你得先后退一步

但对于先天条件不足的群体,他做不到啊。

如此,就进入了典型的“恶性循环”——越是低价值工作,越是没条件“发展”,缺乏“发展”,找到高价值工作的概率越低。

无论是“贫者更好赌”还是“大虚不受补”,陷入困境螺旋的人,就像染上了毒瘾,无论是主观还是无奈,就结果来说,总是表现的更“贪恋”加剧恶化的秽物

考虑到当前严苛的环境,我们当如何应对无处不在的“恶性循环”

虽说问题现象各有不同,但问题根子大都相通。

下面,我分享三种启发性思想,你可灵活应用。

方法一:将输出替换成另一种事物

如前述所析,自强化系统的根本特征,是「结果」又成为新一轮的「输入」。

那思路来了。

有没有可能,将结果「替换」成“形似神不似”的另一种事物

如此,新的输入不会放大,便能抑制恶性循环,甚至扭转为良性循环。

比如,低价值工作伴随着高压、低薪、缺乏成就感等等,于是人更难抵制互联网“奶头乐”的诱惑。

那可以用什么取代“奶头乐”?

人们选择“奶头乐”释放压力,不是因为它多好,而是因为它“易得”——打开手机,点两下就可以了。

但实际上,无论是释放压力,还是获得成就感,方式还有许多:

比如,循序渐进健身运动、结交潜在的好友;

或者,尝试发现自己可能擅长的新的兴趣活动;

甚至,去做些自己感兴趣的副业小生意;

或者你实在很宅,那可以尝试阅读非虚构、或是动笔创作;

……

但凡能看到数据反馈,或是具有创造性活动的事,都能让人获得成就感,释放压力

以这类“带成长属性的活动”取代“纯粹消耗人的奶头乐”,就能转化恶性循环的“自强化”回路

所以,如果你正陷入某种自强化的恶性循环中,状态好时,务必分析:

这一循环导致的「结果」中,是哪类属性(或需求)又被导回链路中。

然后尝试用其他“未试过的东西”替换它,多尝试不同的要素,直到找到最优解。

方法二:引入负反馈机制

方法一,是陷入危机后,被迫自救。

而现实中,最高“性价比”的策略,其实是“上医治未病”、是“善弈者通盘无妙手”。

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别恶劣的“自强化”链路,比如类毒瘾、深度贫穷、恶性通胀……它几乎可说是唯一解——即避免陷入“饮鸩止渴”的两难境界

听上去有点微悖论,如果一套系统/思想/行为模式,最终将演化成“恶性循环”,那起初人们为什么要采用这一“病态模式”?

答案是,这个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可以永久“良性”的事物。

所有的系统,当它适合生态环境的时候,就是好系统。

当环境变化时,如果系统没有跟上,那就会演化成恶性系统

比如,现代人厌恶的“肥胖基因”,在饥荒年代,具有生存优势。

又比如,经济扩张期“撑死胆大的”投资模型,到了减速期,就可能变成一个个火药桶。

……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要对环境变化敏感,这事有时也未必多么需要“远见”。

毕竟,硬币有正反,万物有周期

诚如有人口红利就有人口“债务”,有经济上行期就会有经济下行期。

那么,具体有哪些手段“治未病”呢?

原则是,当系统还良性运作时,就预先引入「负反馈机制」

比如,你投资A领域赚了大钱,那就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包括认知盈余)去研究「对冲」的A领域或「潜在替代」的A`A`领域了。

除此之外,「克制」、「多元化」、「去杠杆」、「保持开放」等等防御类策略也属于一种。

这里简单提一下被很多人误解的「开放」——开放不是到处尝鲜或肆无忌惮——真正的「开放」是“能够不以观念取代事实”、是“能听得下不同异见”(哪怕这个异见危机到自身尊严),实际上门槛并不低。

……

简而言之,“上医治未病”的关键原则是「思危、思退、思变」

也就是说,事前就堵死通往“恶性循环”的路径

当一切顺风顺水时,人会误把成就当能力

尤其是在容错率极低的社会背景下,“运气”占的比例实在太高,略微历经人生沉浮的人都明白这个理。

所以,当你身心健康、手头宽裕时,就可以拨出一定比例的心智、财富用于反思或试错。

若等到形式急转直下时,那会再考虑转型或自救,很可能已经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两难之境了。

方法三:换框

前述两种方法,属于维系一套系统良性运作的“常规”方法。

但在情况恶劣,常规方法已难奏效时,可以尝试一种激进、大胆的策略:换一套估值体系

简而言之,是重新审视思想的底色——“基础假设”,反思曾经深信不疑的“大众共识”、“思想信念”。

以「贫穷」为例。

大部分人以货币收入来衡量财富。

于是,收入低的人便认为自己“贫穷”。

内心越“认定”自己穷的人,则越容易陷入“短视行为螺旋”中,比如更爱参与值博率低的行为,越穷越好赌。

如何改进这种恶性循环?

对于当局者而言,普遍的方法确实很难。

最有效的策略是什么?

换一套估值体系,反思下底层的最基本假设,在经济方面,可以自问一句:

什么是钱?什么是财富?

信用货币?它只是一个媒介。

注意,信用货币不是钱,它只有变现的那一刻才是钱

然后,钱就是财富了么?

这个问题每个人答案略有不同,我谈下自己的观点:

一个人的财富就是维系生存需要的物质,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以及“个人信用”(并非金融层面而是人际层面的信用)。

信用货币只是达成我积攒上述财富的媒介

如果没有把媒介顺利转换成“我认知的财富”,那才是真穷。

这个话题,没法正面分析。

可以做个思想实验,便于理解:

假设你乘坐在一艘游轮上,游轮奇大无比,乘客都认为一生将在船上度过。于是大家辛勤工作,努力挣船币,只为买下位置最好最漂亮的船舱。

有一天你发现,船底漏了,漏洞太复杂,没法修补,船正缓慢下沉,只是船体极大,一时看不出来。

此时,你还认为船币是财富、船舱是资产么?

所以,财富是什么?是逃生的小船、海上的岛屿?

也不是。

此时,唯有保证你能获得小船,以及能让你在海岛上安全生活的“组织及能力”才是财富……

这只是个思想实验,千万别多想,也千万别想多。

聊回专题,如果你正陷入“贫穷螺旋”中,我想说的是,也许你未必像你认为的这么穷。

反之,很多攒了大量信用货币的人也未必真就富有。

这就是一种“换框”式反思

如果使用得当,就能彻底扭转当下的两难困境。

「经济思想」可以这么换框,「学习成绩」同样可以,限于篇幅,不细说了。

这种策略的优点,是有时候能起到“一念之间力挽狂澜”的功效,缺点是,很大可能,会动摇你的“三观”

但有句话说的好,人在还未接触世界就形成了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不去击碎它,又有何用?

结语

「自强化」系统在大自然中极为常见,但常见并不代表它就是自然系统本身——它只不过是多元、美妙的诸多系统中的一笔而已。

人类社会也一样。

我想,「自强化」系统也许反映的是社会性急的一面,当它厌倦了某种行为模式,就施以一种加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枯拉朽。

只不过这个“迅速”,在人类生命周期来看,却是漫长的不近人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少加点班”(ID:lishaojia2015),作者:李少加,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自我强化 恶性循环 负反馈 换框 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