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杂志 2024年07月17日
去香港,别忘了去看看这幢“艺术乌托邦” | 店铺大探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富德楼,一座位于香港湾仔的商住楼,在过去二十年间,从普通唐楼转型为艺术家的“文艺天堂”。艺鹄团队以低廉租金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并以“低度管理,高度自治”的理念,打造了一个自由、多元的艺术社区。富德楼不仅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也孕育了独立书店、展览空间、社区档案库等,为香港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力量。

🎨 **为艺术家提供低租金创作空间:** 艺鹄团队以低廉租金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并鼓励他们进行自由创作。富德楼的租金价格远低于市价,并且根据入驻者的收入情况进行弹性调整,体现了“分享主义”的理念。艺鹄团队还曾以一年零租金的形式,支持过一个毕业生艺术团体,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支持和鼓励。

📚 **多元化的艺术社区:** 富德楼不仅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也孕育了独立书店、展览空间、社区档案库等,为香港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力量。例如,艺鹄书店收藏了香港第一代“楼上书店”曙光书店留下的 3000 多本书,并以艺术和文化类中英文书籍为主,同时支持独立出版。此外,楼内还设有性别空间“一坪半”,旨在通过阅读和交流,拓宽大众对性别的想象。

🤝 **“低度管理,高度自治”的理念:** 艺鹄团队秉持“低度管理,高度自治”的理念,为艺术家提供自由创作的环境。他们设定了最少的规矩,尊重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和理念,也鼓励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富德楼的管理模式不同于政府运营的艺术孵化空间,他们更看重入驻者的提案动机和背景,以及是否足够有趣、另类和可行,这为香港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 **不断发展的艺术生态:** 富德楼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艺术生态,它会随着不同入驻者的加入而发生变化。艺鹄团队会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支持他们认为重要的创作类型,并鼓励艺术家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近年来,富德楼开始吸纳更多以独立、另类社区教育为中心的机构,逐步从纯艺术走向更广阔的文化定位,为香港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 **“土壤”与“种子”:** 富德楼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种子。每一个入驻者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在富德楼扎根、生长,最终将离开这片土壤,去往更大的地方。富德楼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能够安心创作,并最终成长为成熟的艺术家。

✨ **开放日:** 富德楼会定期举办开放日,将平日闭门创作的工作室开放展出,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富德楼,也帮助创作者结识出版社编辑、策展人等各行业的人,促成之后与画廊、杂志合作的契机。开放日也是富德楼艺术家们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平台,他们会一起吃饭、聊创作、讲鬼故事,并共同探讨艺术创作的未来。

🚶 **楼层漫步指南:** 富德楼共有 14 层,楼内设有艺鹄书店、性别空间“一坪半”、社区历史档案库“临时库存”、艺术空间“一九九九制作所”、艺鹄艺术空间、饮食主题书店“字字研究所”等,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等待着你去探索。

👣 **富德楼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艺术社区,它展现了香港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活力,也体现了艺鹄团队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支持。富德楼的成功,证明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并非一定要追求高大上,只要有心,即使在闹市区,也能打造出属于艺术家的“乌托邦”。**

在香港港岛湾仔这样一个车水马龙的闹市区,隐没在街边的当铺和茶餐厅之间,有一栋建于 1968 年、名为“富德楼”的商住楼。在小红书上,它被称为“文艺天堂”,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在此安静地生长了二十年,仿佛是一座“香港的直立艺术村”。

● 富德楼属于香港常见的“唐楼”。唐楼,即由华人建造、使用的楼房,是华南和港澳地区一带于 19 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建筑风格,最早为香港开埠后居民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兴建,通常为商住两用,没有电梯,也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图片来源 | 艺鹄、香港01,摄影 | 吴钟坤

富德楼楼内结构狭窄,一梯两户,在这座高 14 层的空间里,如今藏着 2 家独立书店、2 家展览空间,以及性别空间、社区档案馆、杂志办公室等共计 20 个。一些颇有名气的独立出版物就来自这里,其中包括出版一张纸并以港币一元发售的《黑纸》杂志。

多数人会乘电梯到顶楼看看,这里有一家叫“艺鹄”的艺文书店,窗台漆成了明黄色和薄荷绿,角落摆着绿植和长沙发,客人可以在那里读书。书店一角,常年有两三个店员坐在办公桌后。对富德楼来说,艺鹄的作用更加重要——它的 3 名成员管理着整栋富德楼。

艺鹄成员连安洋用“奇迹”二字形容这栋楼的转型史。

● 在小红书上,艺鹄是个常有人特意拜访的坐标,它的氛围明亮温馨。而少有人知道,艺鹄背后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故事,关系到整栋富德楼。图片来源 | Asia Art Archive

在香港,找到租金低的创作空间并不是一件易事。自 1990 年代末,闲置的工厂大厦因为租金相对低廉,陆续吸引艺术家们进驻并在不同地区形成聚落,最著名的属火炭工业区。随后 2010 年政府推动“活化工厦政策”,无形中抬高了租金,让不少艺术家不得不搬迁到更偏僻的地区生存,或是因无法负担上涨的租金而解散。

尽管香港政府也在着手解决空间问题,如在 2008 年落成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自 2014 年陆续推行“ADC 艺术空间计划”,在黄竹坑和观塘等地增设艺术空间,为本地艺术家提供低于市值租金的艺术工作室,但仍然供不应求。

而富德楼的出现纯属意外。冯美华是艺鹄的发起人,她做过公务员,也当过影像艺术家,善于处理艺术行政类工作。作为圈内人,她很清楚,香港的艺术创作新人往往没钱租工作室。在 2002 年的某场艺术论坛上,冯美华受邀发言,她指出艺术家缺少场地和金钱的问题。会后,有参会者主动找到她,提及自己拥有一栋商住楼的部分产权,可以为艺术家提供空间。香港网络媒体《虚词》将此人称之为“大业主”,而那座楼叫富德楼,当时还只是一座汇集着指压馆和眼镜店的商住两用楼。

在富德楼里,入驻机构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向公众开放,也能自主筹划活动,曾有一间媒体工作室提出联合展出的想法,很快得到艺鹄的支持,最终有 11 个入驻机构联合,发起了名为“富德楼开放日”的活动。

自由之外,也有基本的入驻底线。一是不犯法,其次是不滥用或浪费空间。艺术家不能在场地里留宿、二次出租,或长期不使用。连安洋和其他成员平日会去各层逛逛,确认现有空间的使用率。曾有入驻者因太少来工作室,最后被要求离开富德楼。

“多元化”是艺鹄团队筛选入驻者的基本标准。除了艺术工作室,近几年,楼里陆续出现地区出版图书馆“临时库存”、饮食文化主题书店“字字研究所”、性别空间“一坪半”和筹备中的香港作家西西文物保育馆“西西空间”。机构类型愈加丰富的同时,面向公众开放的数目也有所增加。

创作者的入驻时限通常在 1 到 3 年,但不是没有例外,曾有专注本土社会议题的研究机构入驻长达 7 年,原因在于艺鹄判断这类机构的工作有其独特价值,但在市场环境中较难生存,因此格外需要支持。

● 富德楼的规划和运营概念图,但它是流动的,会随着不同入驻的空间发生变化。图片来源 | 艺鹄

二人达成一致,让富德楼成为一个为新人创作者提供低租金的创作空间。从 2003 年起,她们分工协作,大业主负责陆续收回租约到期的房子,简单装修后,将管理权交给冯美华,由她来打听和邀请欠缺空间的艺术家进驻,以低廉租金出租。到 2008 年,冯美华成立了艺文团体“艺鹄”运营富德楼,资金由大业主以基金会的形式资助。直到现在,富德楼共有 21 个单位,由艺鹄团队管理。在官网上,艺鹄给自己的定位是“艺术和文化培育者”。

有大业主的慷慨资助,冯美华不用愁钱,她就在富德楼做了一个试验:如果能提供一个低租金的工作室空间,能否缓解艺术家的生存压力,提供更自由的创作环境?

在寸土寸金的湾仔,富德楼像是“艺术乌托邦”,楼内租金价格低于市价逾半,不过艺鹄不愿透露具体价格。此外,他们设置了弹性租金,面试时会根据入驻者的收入情况协商,艺鹄称之为“分享主义”。

“有能力的人多付一点租金,我们就能支持楼里更缺乏资源的单位。”艺鹄成员连安洋对未来预想图解释。艺鹄甚至曾以一年零租金的形式,支持过一个毕业生艺术团体。作为慈善机构,艺鹄在富德楼的管理开支和租金收入基本能保持平衡。

富德楼的运营理念也相当理想主义:帮助小众但有潜力的艺文从业者生存下来。香港政府运营的艺术孵化空间往往看重申请者的过往履历。相比之下,艺鹄并不在乎艺术家的名气和经验,他们更关心入驻者的提案动机和背景,以及是否足够有趣、另类和可行。冯美华曾表示,如果有,甚至会允许对方跳过申请的先后顺序,提前入驻。

● 流动是富德楼的常态。图上是 2017 年时富德楼内的单位,如今,当年这些人已全数离开。这也是富德楼为数不多的完整地图指南——他们并不是每年都会做这么一张导览图,但如果你想要获取最新的空间情况,登入艺鹄官网即可查阅,或是,干脆直接来富德楼走走吧!图片来源 | Facebook @富德楼

“艺术家最怕别人管。”冯美华在过往采访中常说这句话。根据过往的公职经验,她很了解繁琐制度的坏处。运营上,艺鹄团队定下了最少的规矩,“低度管理,高度自治”被写在了对富德楼的网站介绍中,这八个字后来成为大家口中的“富德精神”。

香港艺术家在面对“空间”和“金钱”的两难抉择中,还冒出过两个解决方案:在土瓜湾以屠宰场改造的“牛棚艺术村”和工业区中自然生长的“火炭艺术村”。牛棚早期曾属于政府安置艺术家的艺术村,但管制一度十分严格,有剧团在走廊排练都会被管理人员赶回去。火炭的形成则是因为艺术院校师生看上便宜的空间而聚集起来,但近年来随着租金上涨,火炭自发的管理团队因理念不合而解散,火炭的盛况也已大不如前。

相比起来,富德楼显得稳定很多。没有像牛棚一样和政府机构角力,也无需如火炭面临从盛转衰的平衡问题,富德楼就像是一个提供给艺术家的安稳避风港。这得益于艺鹄团队二十年来维系着“平租”和“低度管理”的模式,让入驻者能专心创作;同时团队内维持着不扩张的共识。“我们相信‘小而美’。”连安洋说。

● 富德楼的电梯很有“玩心”。电梯内外都贴满了各种装饰。电梯旁的“富德文化艺术小社区”板上,贴有不同单位的小卡片或贴纸。摄影 | 李佩欣

在富德楼里,入驻机构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向公众开放,也能自主筹划活动,曾有一间媒体工作室提出联合展出的想法,很快得到艺鹄的支持,最终有 11 个入驻机构联合,发起了名为“富德楼开放日”的活动。

自由之外,也有基本的入驻底线。一是不犯法,其次是不滥用或浪费空间。艺术家不能在场地里留宿、二次出租,或长期不使用。连安洋和其他成员平日会去各层逛逛,确认现有空间的使用率。曾有入驻者因太少来工作室,最后被要求离开富德楼。

“多元化”是艺鹄团队筛选入驻者的基本标准。除了艺术工作室,近几年,楼里陆续出现地区出版图书馆“临时库存”、饮食文化主题书店“字字研究所”、性别空间“一坪半”和筹备中的香港作家西西文物保育馆“西西空间”。机构类型愈加丰富的同时,面向公众开放的数目也有所增加。

创作者的入驻时限通常在 1 到 3 年,但不是没有例外,曾有专注本土社会议题的研究机构入驻长达 7 年,原因在于艺鹄判断这类机构的工作有其独特价值,但在市场环境中较难生存,因此格外需要支持。

● 2018 年前后,香港社会掀起对教育话题的激烈讨论。在此背景下,富德楼发起一整天的“民间共学年度研讨会”,联同当时楼内入驻的五个单位,专注公众教育的“流动共学”和“天台塾”、档案研究工作室“人人档案”等,一起探索香港未来需要怎样的民间教育与文艺。图片来源 | Facebook @富德楼

这也意味着,富德楼的入驻筛选没有严格的标准,什么类型的机构应该优先进驻,取决于艺鹄团队的偏好和判断。团队成员皆来自艺术行业,熟悉艺术圈和本土社会动向,其中一些本身是富德楼入驻单位的主理人。他们希望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的凉热变化,支持他们认为重要的创作类型。用成员连安洋的话说,富德楼一直保持着“和大环境的持续互动”。

“近年来我们希望吸纳多些以独立、另类社区教育为中心的机构,” 2020 年,冯美华曾在“亚洲艺术文献库”的专访中提及过转型,“(让富德楼)渐渐由纯艺术走向较广阔的文化定位。”

富德楼孵化出了许多有趣的创作形式。每个入驻者都会拥有 60 平方米的空间,这个空间会生长出不同形态。文学领域,富德楼有《字花》杂志、《黑纸》杂志、和“香港文学生活馆”,更小众的,则有社区电台、独立音乐工作室,还有收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课本的“旧课本展示馆”。

● 《字花》创刊于 2006 年,是一本以文学视角关注社会文化议题的杂志。这背后是一家文化公司“水煮鱼文化”——做杂志并非他们的主业,《字花》的出版经费由香港艺术发展局补助。图片来源 | 香港01、《字花》杂志
● “旧课本展示馆”由视觉艺术家和收藏家刘智聪成立于富德楼,这里也是他的工作室,里面摆放了不少老旧印刷物。图片来源 | mpweekly

富德楼是流动的,总有人“毕业”。丘国强就是离开的艺术家之一,至今他仍然在探索着不同媒介的创作,30 岁后尝试纹身设计,并成立个人工作室。2023 年,他获得 “DFA 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在一次采访中,他笑称这是 “赶上尾班车”。

即便离开富德楼已经八年,丘国强仍然记得楼里的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聊创作和“讲鬼故事”的场景。一起办次富德楼“开放日”——将平日闭门创作的工作室开放展出,也萌生于这种紧密的互动。

● 艺术创作团体 Dirty Paper 以纸为创作媒介,2016 年离开富德楼后,搬至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在富德楼时,他们称自己的工作室为“纸厂”。现在,他们已成立独立工作室。图片来源 | Instagram @dirty_paper

一家工作室成员提出“开放日”这个想法后,很快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在艺鹄的撮合下,最终这次开放日联合了楼内 11 个艺术团体参与。对于日常埋头创作的艺术创作者来说,开放日的举办意义重大,除了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富德楼,也帮助创作者结识出版社编辑、策展人等各行业的人,促成之后与画廊、杂志合作的契机。

但富德楼最近一次开放日已是 2018 年年底。随之而来的动荡和疫情,让富德楼稍显沉寂。“大家都在努力生存下去。”入驻者蔡宝贤说。如今人们在重新找回和适应新的节奏。香港官方对民间活动的举办限制越来越严格,市场环境又不好。

今年 2 月,丘国强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人展览“失忆之势”。在展厅一角,他向我们回忆富德楼的过往时,分享了一个十年前的小故事:

2014 年,当时的他仍在富德楼。一天,艺鹄的成员请他为艺鹄设计一个 logo。在设计图上,他画了一个黄色的圆,代表泥土,圆上散落着白色的点,象征着种子。这个灵感源自富德楼给他的感受。在他眼中,这个空间像一块丰富肥沃的土壤,每个入驻者如同形状各异的种子,扎根于此,等有一日生长成小苗,就要离开这片土壤,去往更大的地方。

这个 logo 至今还印在艺鹄书店的招牌上。土壤依旧,而种子仍在源源不断地生长。

从上往下逛富德楼

对外开放空间一览

在富德楼里,一部分单位平日不对外开放(如艺术工作室、媒体或杂志编辑部等)。

但除此以外,仍有各类独立书店、展览空间、档案库等空间等待着你探访。

如果你有兴趣逛一逛富德楼,我们为你准备了楼层漫步指南。

14 / F

艺鹄书店

香港独立书店的艺文坐标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13:00-19:00

● 艺鹄可以说是富德楼的引擎。图片来源 | 艺鹄

艺鹄书店是楼内待得最久的机构,除了管理和守护富德楼,它也是一家知名的香港独立书店。

艺鹄书店继承了香港第一代“楼上书店”(泛指香港非位于地铺或商场内的书店,通常由知识分子开办)曙光书店结业时留下来的 3000 多本书,目前主打艺术和文化类中英文书籍,同时也支持独立出版。

走入艺鹄,你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集书店、展览和活动场地的艺文空间。开阔视野的窗边,桌椅、沙发和茶水间自成角落,默默向读者发出“打书钉”的邀请。近门口的书柜,还集中摆着富德楼团体的创作作品。

书店之外,艺鹄除了出版业务,也会联同一众独立书店和出版商举办迷你书展,举行艺评推广计划向公众征稿。

12/ F

一坪半性别空间

透过阅读和交流拓宽大众对性别的想象

开放时间:每周六至周日 14:00-19:00

具体时间请参照“一坪半”的官方账号 

 Instagram @onebookhalf_genderspace

● 泰国同志牧师访港交流时,在“一坪半”举行了一场泰式奶茶午餐会。图片来源 | Instagram @ onebookhalf_genderspace

富德楼的“一坪半”已经是 3.0 版本。从最初顾名思义只有“一坪半”(约 5 平方米)大小,到工厂大厦再到富德楼——一坪半的空间不断变大,可容纳的想象也变得更加丰富。

曾经同是大学里多元性别群体平权团体成员的三位店主,在参见不同性别活动时,发现每次碰到的参与者似乎都是同一群人。如何让性别议题破圈,被更多人熟知?——他们试图创造一个舒适和友善的性别空间,进门处的书架放满了性别议题的书和杂志,其余角落均可以让人放松地围成一个个小圈子坐下。

平日里,他们除了会不定期举办活动如与泰国同志牧师午餐交流会、年长女同志新书分享和见面会,也会推出面向公众的性别教育课程,期待能接触到更多对性别议题所知甚少的人。

12/ F

临时库存

社区历史档案库,讲述香港往事

开放时间:每周五至周日 13:00-19:00,需提前预约

详情请参照“临时库存”的官方账号

Instagram @kongtemp_archive

● 已开业两年的“临时库存”,是蔡宝贤主理的香港社区出版私人图书馆。蔡宝贤在 Instagram 上表示,今后将会把空间开放给更多人。“从来库存(archive)没有很即时的价值,也是(在香港)自找苦差,但正正因为香港一向走得太快太急,而没有重视及失去它能成就未来的价值。”她写道。图片来源 | Instagram @kongtemp_archive

“临时库存”是一间保存了 400 多本香港本地社区出版物的“社区图书馆”,也是一个帮助你理解香港十八区更细微和生动面貌的好去处。

主理人蔡宝贤曾是香港地区报《北角有志》主编,平时习惯收藏香港各地的社区报。她试图在“临时库存”保存和延续社区故事,期待能补足被主流媒体忽视的地区观察视角。

这个社区出版档案库“复活”了诸多社区故事,也在尝试以不同方式拉近读者的距离。“临时库存”鼓励人们捐赠社区出版物,扩充馆藏,并参与图书管理和推荐。“临时库存”近期也在专注线上内容,从播客和馆藏介绍着手推广香港的社区出版文化。

10 / F

一九九九制作所

艺术空间和秘密商店的融合体

开放时间:每周五至周日 13:00-19:00

周一至周四只供预约来访,需提前一星期预约

● 你可以在艺术空间探索追寻冬天的花季。2021 年冬天,一九九九制作所邀请了一位日本和两位香港艺术家以“花”为主题创作,空间齐聚珊瑚饰品、陶器和绘画多个媒介的作品。图片来源 | 一九九九制作所
● 进门右侧藏有一间“秘密商店”,对外公开,销售曾在此办展的艺术家画作和周边。图片来源 | 一九九九制作所

2021 年,艺术家吴国璋独立运营的一九九九制作所开业了。

从艺术家到空间主理人的转换契机,来自吴国璋办完个人展览后,发现卖作品的收入和场地支出刚好持平。如果在租金低的情况下,他判断事业会盈利。于是他想到平租支持的富德楼,希望运营一个艺术空间,让更多艺术家被看见。艺术空间内除了展览空间,还有收录曾展出的艺术家作品的小商店,目标是让艺术买卖更自然地发生。

走入一九九九制作所就像来到一个纯白色的盒子,接着你会跟随眼前的展览作品变换,沉浸于不同的感性想象。

6/ F

艺鹄艺术空间

书店同名,楼内自营

开放时间:展览期间,周二至周日 13:00-19:00

● 艺术家马玉江初到香港时,花了一年时间在 24 小时麦当劳收集无家可归者的单据,并于 2018 年在艺鹄艺术空间办展展出,并于同期在 14 楼艺鹄书店分享。策展人曾在展览后记中提及,“富德楼的这个展厅,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贴地,有生命力,自由。” 图片来源 | Facebook @马玉江个展“夜未央”

自 2017 年 6 楼的艺术工作室搬离后,这一层慢慢从海外艺术家驻场创作,发展为一个主要支持香港本地艺术家的展览空间。

曾经在富德楼租赁过工作室的部分艺术家也会以在六楼办展的形式“重返”楼内。如 2018 年在此举办第六次个展《时间曾经打一个折》的马琼珠,是 21 年前进驻楼内的第一位艺术家。

和书店同名的艺术空间,同样体验着搭乘同部电梯就能互相抵达的灵活性。展览如果有延伸的分享和对谈活动,就会到 14 楼举办,办展艺术家的出版作品,也会放到艺鹄书店售卖。

1 / F

字字研究所

饮食主题书店

开放时间:每周三至周日 13:00-19:00

● 在吕嘉俊眼中,香港独立书店“最后一块拼图”是一个会让你想好好吃饭的地方。图片来源 | Instagram @wordbyword_bookstore

从做了十多年饮食杂志的编采写,到独自撰写饮食专栏,开一家饮食文化主题的书店,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生在“字字研究所”店长吕嘉俊的人生里。

他曾在一次专访中提及,香港独立书店各有特色,不同门类都能找到对应的书店,唯独饮食主题是空缺,不如就自己来“完成独立书店最后的一块拼图”。

在字字研究所逛一圈,你可以就“吃”这回事,完成一次打破界限的遨游。不同国家地区的食谱,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脉络,和饮食有关的文学作品和杂志…… 哪怕只是从“茶”出发,你也能找到至少六本和它相关的书。一边靠墙的还有店长珍藏和搜集来的饮食相关文物、饮食器具。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富德楼 艺术乌托邦 香港艺术 独立书店 社区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