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4小时前
中年危机,也许是人生新起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年危机”的本质,指出其更多是“中年觉醒”的契机。通过引用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和荣格的理论,文章解释了中年时期价值观的重塑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强调了从“流体智力”转向“结晶智力”的重要性,以及“传承性”在人生后半段的价值。作者通过中欧商学院学生的案例,揭示了中年人群体从追求外在成功转向内在意义和传承的共同趋势,将人生比作大树,强调向下扎根、滋养他人的重要性。

🎯 中年危机实为“中年觉醒”:文章指出,心理学上的“中年转变”并非危机,而是对过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自我审视与觉醒。这源于个体开始有空间与自己对话,质疑“我想要的是什么”,并意识到不应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于职业成就或他人评价。

💡 智能优势的转型:中年并非智能衰退,而是从依赖“流体智力”(快速学习、创新)转向发挥“结晶智力”(经验、判断力、洞察力)。这种积累的智慧是教导他人、建立影响力和获得深层满足感的关键,鼓励个体转向导师、顾问等角色,传递价值。

🌱 从征服到传承的逻辑转变:中年觉醒的核心在于接受人生转型,从“战士”变“智者”,从“征服”转向“传承”。这体现在从追求个人成就转向关注如何为下一代、组织和社会创造价值,留下积极影响,获得更深层的意义感。

🌳 大树象征人生整合与觉醒:文章将个体比作大树,根植于过往经验,向上生长,滋养他人。中年个体尤其如此,不再只关注生长速度,更重视向下扎根,为他人提供荫蔽,这代表着“我是谁”的整合与“我愿成为谁”的觉醒,是人生意义的体现。

在人生的旅途中,中年往往被视为一个充满挑战与困惑的阶段。许多人在这个时期会面临所谓的“中年危机”,感到迷茫、疲惫,甚至对生活失去热情。然而,中年也可以是一个觉醒的契机,一个重新审视自我、探索人生意义的转折点。本文中,我们将跟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郑雪的视角,深入探讨中年危机背后的真相,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人生的新起点。

01

“中年危机”是真危机吗

最近一次聚会中,我见到了十年未见的博士同学,她告诉我,上个月,结婚9年的丈夫突然告诉她:“我受够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我要离开你,去过我想要的生活。”事情发生得毫无征兆,一夜之间,他笃定地抛下了所有,奔向了自己所谓的理想生活。

美国《经济学人》杂志2010年曾经发过一篇名为“人生的U形曲线”的文章,指出人在中年时会进入幸福的低谷,按照全球人口平均算起来,在46岁的时候才爬出这个“中年危机”低谷,达到人生幸福的“拐点”。这篇文章一出来,引起广泛的共鸣,而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人们都急切地想知道,人生幸福的拐点,答案是什么?

我们看到很多中年人一旦意识到“我并不快乐”,就向外求,立刻做出大动作:裸辞、离婚、整容、环游世界。但心理学研究提醒我们,这些流于表面的中年叛逆,可能并不是爬出低谷的答案。接下来,我会基于经典的心理学研究,打破大家对于中年危机的一些迷思,引导大家对于自己的人生幸福拐点做出更深刻的思考。

“中年危机”这个词——一听就让人联想到焦虑、崩溃,甚至疯狂。但其实,心理学上的“中年转变”(Midlife Transition),更多时候是一场“觉醒”而非“危机”。

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Daniel Levinson)在其著作《人的一生的季节》中提出,中年(40~45岁)是人生的结构转型期。在这个阶段,人们常常会开始怀疑过去几十年所坚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角色定位。“这些年努力的东西,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这个问题就像一根针,悄悄扎进了原本看似稳定的生活。

这种觉醒通常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你开始对一些曾经“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怀疑,比如升职加薪、买房买车、送孩子上好学校。你也开始敏感于生活中的“不对劲”: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却提不起热情;获得再多的成绩,也换不来真实的连接感。

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生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前半生我们向外看,追求成就和社会认同;后半生则需要向内看,寻找意义与真实的自我。中年觉醒,正是这条路径的转折点。

02

觉醒为何在中年

因为你终于有了和自己对话的空间。

我曾在课堂上问学生们:“不谈头衔与职务,你是谁?”(Without job title, who are you?)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回答不上来。

年轻的时候,我们忙着向外冲刺,总想着“做成什么”,而不是“成为谁”。中年觉醒之所以不早不晚,是因为这个阶段的你,经历了足够的社会角色、也尝过了“成功”的味道,才有底气停下来问一句:“那我呢?”

哈佛商学院教授亚瑟·C.布鲁克斯说过一句话:“你不是你的职位头衔。”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往往要在人生的某个时间节点才能真正听懂。他提醒我们警惕“职业身份成瘾”——把自我价值与成就、影响力或职位头衔绑定在一起。

对于那些长期依靠成绩定义自我的高成就者来说,这种依赖尤其危险。“如果你将整个自我认同建立在你做什么工作、别人如何为你鼓掌上,那你就是在沙地上盖房子。真正能够长久的,是你是谁——你的价值观、你与他人的关系、你去爱与被爱的能力。”在《中年觉醒》这本著作中,亚瑟·C.布鲁克斯指出,很多人进入中年后,会突然意识到一个现实,自己的职业地位终会随着年纪增长而下降,那些试图抗拒这一事实的人,往往会在情感上受到更大的打击。而真正的自由则来自:我们愿意把“我是谁”从简历中解放出来。

他建议我们,不妨将“我做什么工作”这个问题,慢慢转变成以下三个问题,和自己对话:我正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改善了谁的生活?如果没有头衔,还有什么在定义我是谁?

所以说,觉醒总是在中年发生,是因为你终于开始意识到:你可以不再只活在别人的期望里,而是选择用属于自己的标准,重新命名“成功”。

03

中年觉醒的答案

中年觉醒的答案是什么?

在我看来,不是回头抓住过去的高光时刻不放,而是勇敢接受人生的转型逻辑:从战士到智者,从征服到传承。

很多人面对中年的不安,有两个典型反应:要么任性大胆地改变外在,比如换工作、换伴侣、换发型,要么拼命证明自己还年轻,比如加码工作、否认疲惫。但心理学研究提醒我们,真正深刻的觉醒,并不是外部环境的快速重启,也不是对年龄的否定,而是内心逻辑的缓慢重组。

布鲁克斯在《中年觉醒》中指出,中年觉醒不意味着你的价值正在流失,恰恰相反,它意味着你可以从强调“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也就是年轻时的快速学习、推理和创新能力,转向发挥“结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你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洞察力。在中年及之后,这种结晶智力成为真正的核心资产,是你可以用来教导他人、建立思想影响力和获得深层满足感的关键来源。

流体智力

快速思考、学习能力、创新反应力。但这部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下降;大脑的额前叶——主管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是最早开始退化的区域。思考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从三四十岁起逐步减退。

结晶智力

判断力、整合力、经验所带来的洞察力。它不依赖速度,而依赖年龄。它无法速成,但一旦拥有,就极其稳定。

当人们努力坚持“以前能做到”的速度与敏锐度,却忽视了能力的自然衰退时,就会陷入焦虑或职业迷失。比如贝多芬在年轻时靠演奏和创作声名鹊起,但随着听力衰退,他曾陷入愤怒与绝望。真正的转折,来自他接受了现实,转向作曲,用结晶智力写出了最震撼人心的晚期作品。

所以布鲁克斯鼓励中年人:觉察你是否正依赖“流体智力”的赛道继续奔跑?

尝试转向可以发挥结晶智力的角色,比如导师、顾问、整合者、战略家。拓展工作的意义,从“我要证明自己”转向“我要传递价值”。

中年并非智能衰退的终点,而是将优势从“流体智力”切换到“结晶智力”的起点。在职业和心理上,这一认知能帮助你更平稳地度过“中年觉醒”期,转向更成熟也更长远的职业发展路径。

心理学家埃里克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个核心的心理冲突:婴儿期要建立“对世界的信任”,幼儿期要学习自主性,学前期要培养主动性,小学阶段要获得勤奋感,进入青春期则要探索身份认同感;成年早期的任务是发展亲密关系,中年期则转向“如何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而到了老年阶段,人生的议题则是如何面对过往,获得完整感与内在的平静。如果每一阶段的心理挑战都处理得当,个体会逐步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支撑其成为一个成熟、整合的人。

埃里克松特别指出,在中年期,个体需要处理的是传承性(Generativity)vs.停滞性(Stagnation)的冲突。传承性指的是个体愿意将自己的经验、知识、关爱传递给下一代或社会,通过工作、养育、指导、创作等形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与影响。

停滞性则表现为在生活惯性中不断消耗,逐渐失去热情、方向感与连接感。这个阶段的心理冲突解决得好,个体就会获得一种持久的关怀感(Care)——对家庭、组织、社会甚至世界的持续关注,否则个体就会陷入倦怠、空虚、无意义感。

心理学的这些研究,其实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中年觉醒的答案。这些学者鼓励我们不要回头抓住过去的高光时刻不放,而要勇敢接受人生的转型逻辑:从战士到智者,从征服到传承。

而中欧的学生,似乎不约而同地和这些心理学家的想法相似。中欧的学生平均年纪就在40~50岁,为了帮助人到中年的学生找到人生的幸福拐点的答案,在课堂上,我们会让他们描述人生的理想状态。在这些学生的描述里,我们似乎找到了从中年危机的U形低谷,爬出来重获幸福的答案。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描述里并没有金钱、事业以及世俗的成功。这些年,我最常听到的主题是传承。他们常常将自己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

而树木,在荣格的精神分析中,正是“自性”(Self)的象征——也就是我们人格中最核心、最完整的存在。它既扎根于深层的潜意识,也不断向上生长,伸展向光。树根埋藏在黑暗的土壤中,象征个体与自我阴影、原始经验和生命本源的联结;枝干则代表个体的意识成长、精神探索与价值实现。而枝叶与果实,则象征着个体向外延伸、滋养他人的能力。

对中年的个体而言,大树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象征——它承载着“我是谁”的整合,也暗示着“我愿意成为谁”的觉醒。它不再执着于向上生长的速度,而开始关注如何向下扎根,如何为下一代、为组织、为社会留下一片可供荫蔽的树荫。

所以我常常想,也许这不是巧合。40多岁的中欧学生,也正在经历着中年觉醒:不再被头衔定义,不再被外界掌声驱动,他们渴望的是扎根与连接,是从“成功”转向“意义”,是从“征服”转向“传承”。

这棵树,既是他们人生重新整合的图腾,也是他们愿意留下的痕迹。

教授简介

郑雪博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也是中坚力量升级课程联席课程主任。在加入中欧之前,郑博士曾在荷兰鹿特丹管理学院的伊拉斯姆商业道德研究中心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工作。

郑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获得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领导力,冲突管理,谈判与决策等方面。目前,她正着重研究领导的权利以及情感如何影响领导力行为,如何帮助公司更好的解决员工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此外她还经常参加各种国际学术和管理研讨会。郑博士是美国管理学会、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和美国冲突管理协会的会员。

2021年她被Poets & Quants授予全球最佳40位40岁以下商学院教授的荣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D:CEIBS6688),作者:郑雪,编辑:田佳玮,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年危机 中年觉醒 心理学 人生意义 传承
相关文章
今天看完了《寻羊冒险记》,感觉像是踏入了村上的陷阱,寻羊三部曲里前两部是那么轻松自在,顶多偶尔在一些角落里埋下了一点伤怀,但这一部里完全像是一记又一记...
猴子心态VS僧人心态 Monkey Mind:被细节困扰 过度思考 抱怨比较批评 短期满足 苛刻专权 自我中心执迷不悟 被愤怒等情绪掌控 寻求应急之道 Monk Mind: 专注问题...
本周推荐一本《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我超喜欢这本书。它真的很好读,内容就是一个个的寓言故事。但同时它又非常发人深省。 用生活化又有趣的故事,四两拨千斤...
本周推荐一本《好情绪养成手册》。 我看完才发现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居然叫《A Manual for Being Human》,这不就是人类使用说明书嘛?。跟《纵横四海》撞主题了...
用餐和冲刺 "背后的迷人心理学,以及为什么它的意义远不止一顿免费晚餐
关于衰老、成长和变化的九本书
弗洛伊德还能教给我们什么?- 为俄狄浦斯情结而来。留待后来对人类命运的苦思冥想。
这人生在世啊,真是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 今天朋友发来一个帖子,人到中年房贷700万买千万房产,跟老公工作都比较危险了,现在一个月还四五万房贷,嘎嘎焦虑。...
时间紧迫,老兵们抓住机会为他人留住他们的 D 日记忆 - The Associated Press
这个月在密集面对死亡,一个又一个世俗意义上最优秀的人离开了 东亚人骨子里刻的就是天道酬勤,要吃苦,然后当人上人 我的小老乡罗翔说如果你真的信,很容易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