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今天不叫和岳 一起去逛了上海书展,期间她问了我一个问题 —— 你会因为什么购买一本书?
我当时的回复是,有用的教科书,比如我前几年自学设计,买了很多建筑设计的教科书和大部头,属于是需要常常翻阅的工具书。绝对不会买的实体书是小说,家中唯一的一本小说是《飘》,因为这本书对我有额外的精神意义。
但在过去24小时里,我陆续收到了三本实体书,都是自费购买的。三本书非常不一样,每一本都翻开看了一点,有一些新想法出现,于是有了这条内容。
第一本,《还好,我喜欢听播客》,购于书展。
作为一个播客从业人员,虽然书里的很多内容我都知道了,但还是希望有一本书可以给到我系统且汇总的资料。而且,这本书是杂志书的概念,也就是说排版和设计都不是常规电子书能承载的。因此,值得购入实体书。
第二本,《还可以的金女士》,购于淘宝。
因为一期播客,发现我早年关注的金女士出书了。第一次看她视频是她租住在北京的男由家,虽说不需要付房租,但她为了自己独立女性的底气还是按照市场价给了房租,然后自我吐槽说:流下了两行独立的泪水。当时就戳中我的笑点。远远看着她从GQ离职尝试自由职业又被返聘且升职,作为一个前媒体从业人员,有种看着比我有天赋且努力的人一路升级打怪终于迎来阶段性小成就的快感。所以这本书,算是我买的一张电影票。顺便提一嘴,这本书昨天收到就迫不及待随身带着看了。亮眼的金黄色和小巧的尺寸,非常适合当口袋书,和跑团的朋友见面的时候,向他介绍:这是我今天的时尚单品。
第三本,《我们的箱根驿传》,购于淘宝。
被听友群安利。同样作为《强风吹拂》和跑步的铁杆粉丝,这属于必入周边了。而且,时至今日,我觉得,阅读是一种奢侈,不仅需要你有时间阅读一些无用之书,还需要你有足够平静且专注的心境来阅读。而实体书,更是一种奢侈。我需要明确这个东西对我的意义大到我愿意腾挪出一块空间去容纳,这本书未来被反复翻阅的概率很大,以及它其实是一个可被交换的实体载物,我可以把它流动起来,促进一种文化的传播,也可以当礼物送给下一个有缘人。
写到这突然想起最近还买了一本书,鲁豫老师最新译作,《年龄是一种感觉》,喜欢书也喜欢偶像。
阅读实体书是一种精神奢侈。我不想考虑值不值得,奢侈品的价格本就没什么道理,我就是想买个即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