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17小时前
美专家访华返回余震难消:美国电网如此脆弱 美中AI竞赛或已结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美国投资咨询公司Tech Buzz China的创始人马睿实地考察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后,发现中国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电力已不成问题,这与美国因电网限制而面临AI发展瓶颈形成鲜明对比。专家指出,中国在电力行业的超前建设和持续投资,使得全国电力备用裕量高达80%至100%,远超美国。中国视AI数据中心为消化多余电力的帮手,并可通过燃煤电厂填补电力缺口。而美国在新增发电能力方面面临审批长、民众反对等重重阻碍,电网压力已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最大障碍。

中国电力供应充足且备用裕量高,为AI数据中心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专家表示,中国在发电、输电及核能等环节的前瞻性建设和持续投资,使得全国电力备用裕量始终保持在80%至100%,实际供电能力是需求的两倍以上。这使得中国能够将AI数据中心视为消化多余电力的积极因素,而非电网负担,与美国电网压力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电力行业的超前规划和建设能力,能够有效应对AI发展带来的用电需求增长。即使未来AI用电需求的增速超过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速度,中国仍有能力启用闲置的燃煤电厂来填补电力缺口,并同时推进可持续能源项目的建设,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充足性。

美国在电力供应和电网建设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成为AI发展的瓶颈。美国区域电网的备用裕量通常较低,尤其在极端天气下更为明显,难以承接AI基础设施带来的额外负荷。此外,美国在新增发电能力方面,面临长达数年的审批流程、地方民众反对以及市场规则混乱等多重阻碍,导致电力供应的灵活性和扩张性远不如中国。

中国国家电网数据显示了其强大的电力供应能力。例如,在今年8月4日至6日期间,国家电网经营区用电负荷连续三天创历史新高,最大负荷达12.33亿千瓦,显示出其能够应对高峰用电需求并持续增长的能力。

今年7月,美国投资咨询公司Tech Buzz China的创始人、专家马睿带领团队实地考察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马睿告诉媒体,尽管自己并非能源专家,但在参加诸多会议并与众多业内人士交流后,她得出了一个足以让硅谷不寒而栗的结论:在中国,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电力,已无需多言。

她在社媒平台X分享见闻时提到,“这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与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和电网限制的争论联系在一起。”


有媒体指出,马睿说的这番话,似乎意味着她认为“竞赛或许已经结束了”

麦肯锡公司预测,2025至2030年间,全球企业需向新建设的数据中心投入6.7万亿美元,才能跟上AI发展的需求。

然而,美国的电网现状显然难以支撑这一投入。德勤的一项行业调查显示,电网压力已成为美国数据中心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长期追踪中国能源发展状况的中国电力专家大卫·菲什曼(David Fishman)表示,在中国,电力供应根本不成问题。

平均而言,中国每年新增的电力需求比德国全年的用电量都要多。农村地区广泛铺设了屋顶太阳能设施,部分省份的光伏供电量可与整个印度相匹敌。

菲什曼解释道,中国在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新一代核能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设与持续投资,让全国电力的备用裕量始终保持在80%至100%,这意味着其实际供电能力至少是需求的两倍。

如此充足的电力储备,也让中国将AI数据中心视作消化多余电力的帮手,而非电网负担。

“这样的电力储备在美国是难以想象的。”菲什曼表示,美国区域电网的备用裕量通常只有15%,极端天气时甚至更低,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等州常因用电高峰发布电网预警,根本没有余量来承接AI基础设施带来的额外负荷。

菲什曼进一步指出,即便未来AI用电需求的增速快到可再生能源项目都难以跟上,中国仍可以启用闲置的燃煤电厂来填补缺口,同时推进更多可持续能源项目的建设。

而相比之下,美国若要新增发电能力,不仅需面对长达数年的审批流程,还会遭遇地方民众反对、市场规则混乱等多重阻碍,往往陷入被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国家电网披露的数据展现了电力供应的强大实力。在今年8月4日至6日期间,国家电网经营区用电负荷连续三天创历史新高,最大负荷达12.33亿千瓦,较去年11.80亿千瓦的极值增长了5300万千瓦。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电力 AI数据中心 电网建设 能源供应 人工智能发展
相关文章